朱大珩 胡金祥 何宏偉
(海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海南海口 571158)
基督教與近代我國休閑體育的發展①
朱大珩 胡金祥*何宏偉
(海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海南海口 571158)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世界性影響。中國近代休閑體育是在引進西方體育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此過程中基督教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已有的研究資料表明,基督教主要是通過基督教青年會和基督教學校兩種途徑,促進了中國近代休閑體育的發展。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明確了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學校在我國近代休閑體育項目的傳入、發展以及相應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并著重指出籃球、排球等現有競技體育項目在發展之初具有廣泛的娛樂屬性,為現代休閑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思路。
基督教 近代 休閑體育 中國
1.1 基督教青年會的形成及傳播
1.1.1 基督教青年會的形成
基督教青年會由英國人喬治·威廉于1884年在倫敦創辦,其英文縮寫為YMCA。基督教青年會以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為目的,提倡德、智、體、群四育,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在歐洲迅速發展。1851年傳播到美國,1854年基督教青年會北美協會在紐約成立,1878年世界青年會協會在日內瓦成立,至此基督教青年會逐漸發展成世界性的社會服務團體。
1.1.2 基督教青年會在我國的傳播
隨著基督教青年會的青年會的發展,19世紀末逐步由美國傳入我國。首先,1885年分別在在福州英華書院和北通州八境神學院(1901年更名為潞河書院)成立學校基督教青年會;其次,1895年12月8日北美青年會協會青年牧師來會理在天津正式成立了我國第一所城市青年會,并親自擔任我國基督教青年會第一任總干事。
1.2 近代休閑體育項目的開展
1.2.1 籃球的傳入及發展
眾所周知,籃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消遣價值,而這一運動正是基督教青年會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1861—1939年)于1891年在春田大學(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創辦于1885年)發明的,并通過基督教青年會傳入我國。目前,我國關于籃球運動的最早文字記錄是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在1895年至1896年間發布的三次英文公告。1895年9月,基督教青年會北美協會派美國人來會里博士(Dr.Lyou)在天津籌建城市基督教青年會。1896年3月28日,天津基督教青年會舉行了我國籃球史上第一場正式比賽。1910年,我國歷史上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南京舉行,籃球成為其中的表演賽。三年后,華北體育聯合會將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23年,“中國籃球之父”董守義任天津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干事,同時兼任南開中學體育教練員,積極開展籃球運動,并出現了聞名一時的“南開五虎”。從而促進了籃球在全國范圍的發展。
1.2.2 排球在我國迅速發展
繼基督教青年會在天津傳入籃球之后,排球在上海也得到了廣泛的開展。1908年,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愛克斯納(M·J·Exner)醫生任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體育部主任,并系統介紹排球等多個體育項目。1911年,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的戶外運動場(位于四川北路橫濱橋)落成開幕式上舉行了兩場排球表演賽,成為上海最早的排球比賽。與此同時,基督教青年會還通過舉辦體育干事培訓班的形式進一步推廣排球等近代休閑體育項目。
綜上所述,無論是籃球還是排球等項目傳入我國,都具有很強的消遣性,而非競技性。只是后來在研究籃球和排球時,更側重其競技性,忽略了休閑性,誤以為籃球和排球僅僅是競技體育項目。
1.3 培養體育專業人才
1.3.1 舉辦“體育干事培訓班”
基督教青年會在我國傳播和推廣近代體育項目的同時,也非常注意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1908年,北美青年協會派艾思諾擔任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干事。艾思諾積極開展體育培訓,一方面,在上海招聘20名青年,創辦了“體育干事培訓班”,進開始了具有現代意義的體育訓練;另一方面,還在上海青年會舉行健身班、運動隊、團體比賽等活動。為我國近代體育的發展做好了充分的人才儲備。
1.3.2 創辦專門體育學校
為了進一步滿足近代體育人才的需求,基督教青年會在創辦“體育干事培訓班”的基礎上,于1916年在上海舉辦“中華全國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專門學校”,加大體育人才培養力度。該校學制四年,前兩年的基礎課主要有《圣經》、青年會會史、以及生理學、解剖學等自然科學。學完兩年課程者,給予修業文憑,授予“體育員”稱號;修完四年課程者,給予畢業文憑,授予“體育師”稱號。
2.1 體育教學在基督教學校的開展
2.1.1 基督教學校出現休閑體育雛形:“游戲”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體育是一種“舶來品”,早期傳播途徑主要就是基督教學校,而最早基督教學校可以追溯到美國人布朗于1839年在澳門創辦馬禮遜學堂。最初的體育教育僅僅是一些簡單的活動,主要表現為“游戲”,而后引入體操,并沒有現代意義的正式體育課程,但已經將“游戲”納入學校的教學管理。例如:1884年基督教會在江蘇鎮江設立女子學校,其教學科目已包括體操,并在《校規》中明確:本校上課每日從上午8∶00開始,11∶30午食,午后的上課從1∶00~4∶00結束。在休息時間使用已準備好的器具,各自進行游戲,學生不得私出校門,不得心不在焉或往校門外眺望。
2.1.2 體育教育在我國基督教學校全面開展
隨著近代體育在世界范圍的興起,20世紀初,在基督教學校原有休閑體育雛形的基礎上,體育教育逐漸成為正式課程。基督教中國教育會第六次會議于1909年5月19日至22日在上海召開,會議討論了體育在學校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確指出體育是基督教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后,全國各地基督教學校紛紛將體育列入教學計劃,從而使體育與圣經、地理、歷史、國文等學科具有了同等地位,逐漸受到師生的重視,成為學校的必修課,進一步推動了體育教育在全國范圍的發展。可見基督教學校的體育教育也非競技性。
2.2 基督教學校體育教育體系
2.2.1 必要的身體檢查
經過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基督教學校也特別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對在校學生每年進行1~2次的身體檢查,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為進行合理的身體教育和訓練準備條件。對學生身體進行檢查,一方面是出于為學生本人健康的考慮,以確保學生進行體育訓練時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為了其他同學的健康,防止傳染病在學生中傳播。在對學生進行身體檢查的同時,基督教學校還定期按年級對學生進行身體素質測試,以檢測學生在速度、力量和耐力等方面是否達標,并將結果反饋給家長。
2.2.2 完善的體育課程教學
體操是我國基督教學校早期開設的正式體育課程,也是我國近代真正體育課程教學的開始。一方面,體育納入正式的課程教學,每周兩次至多次;另一方面,上課時要求學生身著透氣、透熱的衣服,以便于更好的開展體育訓練。隨著近代體育運動在全世界的興起,以及專業體育人才的逐步培養,基督教學校也逐步引進田徑項目(跳高、跨欄等)和球類項目(棒球、籃球、網球等),進一步豐富了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和形式。與此同時,基督教學校還講授基本的生理衛生知識,開始重視體育運動的理論教學。例如,1923年2月,華東基督教教育會要求所屬基督教學校的體育教育介紹關于身體、解剖學、生理學相關的知識,并開設健康習慣和個人衛生方面的課程。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我國近代體育課程體系,也為我國系統的現代體育課程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2.2.3 豐富的課外體育活動
在今天的體育教學中,課外體育活動是其重要內容,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早在基督教學校時期,就已經將課外體育活動列為體育教學的范圍。在當時的基督教學校,課外體育活動主要有徒手操、跑步、群體游戲,以及各種運動隊等多形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愛好和特長,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已經在一定意義上具有了現代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如當時的華中大學(現在華中師范大學的前身),就組建了自己的足球、排球、網球等運動隊,并分別設有隊長和專門干事、聘請外籍教師做指導。在此基礎上,同一地區的基督教學校之間也經常開展一些體育比賽,以此促進彼此的溝通,加強相互之間的了解。
縱觀我國體育發展史,基督教對我國近代休閑體育的傳入、傳播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無論是基督教青年會還是基督教學校,都非常重視體育教育,在引進體育項目、培養體育人才、開展體育教學等方面對我國現代休閑體育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國家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中國體育史學會.中國近代體育史[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9.
[2]張永廣.基督教學校與中國近代體育教育[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11):88-91.
[3]陳晴,趙勇.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的體育活動及其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1):70-72.
G81
A
2095-2813(2014)12(a)-0170-02
朱大珩(1988—),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胡金祥(1964—),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