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巖
摘 要: 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前部分學生禮儀意識缺乏、舉止行為有失規范,加強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既是弘揚傳統美德的需要,又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必然。本文從開展禮儀教育的意義、上好第一堂禮儀基礎教育課、發揮教師的禮儀示范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禮儀教育等方面的實踐說明如何將學科教學與禮儀教育有機結合,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禮儀教育,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
關鍵詞: 禮儀教育 語文教學 禮儀示范
中華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究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明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學校教育觀念的偏頗、家庭教育的缺失、社會環境的影響,致使學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部分學生對應有的文明禮儀不知曉、不重視,禮儀意識缺乏、舉止行為有失規范、自我意識強烈,“知書”而不“達禮”者多,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孔子曰:“不知禮,無以立。”初中階段正是青少年是非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往往就會成就幸福人生,而一切良好行為習慣的起點是懂禮儀、有禮貌、守規矩、講文明,從一言一行做起。所以,加強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既是弘揚傳統美德的需要,又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必然。從事語文教學多年來,我在教學語言文字的同時,結合課文內在的思想感情,深入挖掘教材的育人點,將學科教學與禮儀教育有機結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禮儀教育的相關內容,努力做到教育無痕。
一、上好第一堂文明禮儀教育課
每當新學期開始,我都會對學生提出諸如課堂常規要求、“聽說讀寫”要求、學習工具準備要求和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營造氛圍,為今后的教育教學打好基礎。如課堂常規要求:收拾自己的書桌、不堆放與本學科學習無關的材料;下課時要做好下一節課準備工作;舉手發言、聲音洪亮等,達到課堂常規要求,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如講清“聽說讀寫”的要求。聽的要求是:專心、耐心、虛心、用心。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求學生聽清老師或發言人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意見。特別是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一定要等他把話說完再用適當的方式指出。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要注意面帶微笑地聽。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并重,相互促進。
對學生提出明確、具體、詳細的文明禮貌用語學習和使用要求,如“請、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等,使每個學生都做到心中有數,并在日常交際中應用。
通過這些要求,可以營造相互尊重、文明規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逐步養成遵守規章制度和熱愛語文學習的文明習慣。同時,文明規范的要求是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前提。
二、發揮教師的禮儀示范作用
教師是智慧的化身,是文明禮儀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直接效仿的對象。冰心說:“教師的現在,就是學生的將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天天在教育學生如何懂禮儀,而自己卻不注意思想和行為,怎能教出懂禮儀的學生呢?因此,老師要不斷學習,提高禮儀素養,成為孩子的榜樣。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兒童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立身行道”,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率先垂范,以和藹的言談、優雅的舉止為學生做好示范,使學生在日常交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文明禮儀教育。可以說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學生對教師的崇拜心理,使他們對教師的各種行為表現都會認真地模仿和學習。
在禮儀教育中,不能只做學生行為的觀望者與評判者,要參與其中,并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如在課堂上和學生互動時,我會使用禮貌用語并配合適當的表情、手勢。當學生發言時,我總是面帶微笑,從不打斷學生的發言,等學生發言完畢才幫學生糾正錯誤。每當有學生想打斷其他同學的發言時,我都會立即做手勢示意制止。我學會尊重學生,傾聽學生的發言,學生也學會尊重老師和同學,傾聽別人的發言。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禮儀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文質兼美,不僅充滿古人才華的藝術性,而且極富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對教材文化底蘊的挖掘,以語文課堂為主渠道,通過講解和對課文帶有藝術化的情景設計,讓學生在情感和情緒上有所偏向,實現文道統一,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
1.利用閱讀教學滲透禮儀教育
每個語文教師在教學語文知識的同時,都要善于挖掘語文課程中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知識,尋求恰當的時機,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語文課本中有關禮儀教育的文章很多。如在《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至今閃耀智慧的光芒,煥發出勃勃生機,啟迪我們的智慧,溫潤我們的心靈。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學習經典,讓學生沉浸其中,從閱讀中懂得禮儀、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并獲得美感,產生愉悅之情,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又如《期行》是很好的禮儀教育短文。在教學中,請學生分角色朗讀全文,一生讀敘述性語言,一生扮演友人,一生扮演元方。課外,我們還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表演,在(觀看)活動中接受教育。同時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如:《期行》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期行》中友人未到,陳太丘就獨自走了,你認為他做得對嗎?這樣有禮貌嗎?如果你是陳太丘,你會怎么辦?元方“入門不顧”的做法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假如第二天陳太丘與友人見面,請設想一下,他們倆各自能說些什么?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學生在思考中受到教育,明白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反映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敬的程度,甚至體現著雙方關系發展所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因此不能隨便亂用。老師要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這些語言,并在日常生活中反復使用,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接受禮儀教育,提高文明素養。
2.在語文活動中滲透禮儀教育
(1)開展課前三分鐘活動。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訓練口語,讓學生進行禮儀格言(如“不學禮,無以立”——孔子;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紀》)、禮儀民諺(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船多江不礙,禮多人不怪)、禮儀故事(如程門立雪、曾子避席、孔融讓梨)的交流。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既能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又能鍛煉學生搜尋說話材料的能力,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活動中要求參與者講究禮儀,上臺時服裝要干凈整潔,態度要大方自然,亮相要得體。上下臺要用禮貌語言,演講中要注意用眼睛和聽眾交流,可以適當運用一些手勢、表情等體態語言傳遞信息。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現在學生在回答問題、待人接物的時候都顯得落落大方。張良拜師、程門立雪、孔融讓梨等禮儀故事對學生來說更是耳熟能詳。
(2)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學生日常生活環境大多僅限于學校和家庭,在學校里除了下課,一般來說,并無太多的交流時間,交流對象也很有限;到了家里后,往往又因為代溝問題,缺少與父母長輩的溝通,喪失口語訓練機會。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如針對目前在中學生流行的“只要功課好就行,平時不用注意生活小節”的觀點,我們設計《生活小節與文明禮儀》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學會用事理、事例辯論,支持自己的觀點。通過活動,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教育學生注意生活小節,正確認識文明禮儀的內涵,收到禮儀教育的效果。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將禮儀教育融于日常語文課堂活動中,在不知不覺中培育學生的文明禮貌素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之,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文明禮儀資源,語文教師在教材處理中要善于發現和深入挖掘禮儀教育的內容,不斷增強禮儀教育滲透意識,做到“教書”和“育人”并舉,依據語文學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點,以文之“活水”,啟道之“清渠”塑造靈魂,從而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師用書.語文出版社.
[2]貝新茝主編.中學生文明禮儀.人民教育出版社.
[3]林金炎著.給語文教師的建議.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