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等
摘 要:針對天津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通過對天津農業機械化現狀的數據調查,提出構建天津現代農業機械化體系,必須走綠色產業化道路、做大做強農機專業合作社、加大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保障力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人員素質和創新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制等對策措施。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現狀分析;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20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the data related to agriculture mechanization in Tianjin,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existing situation and proposes the modern agriculture mechanization system in Tianjin. It required developing substanti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ooperatives by intensifying development secur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fication level of involved staff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system.
Key words:agriculture mechaniz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suggestions
農業作為一個國家的重要產業,它關系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農業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國家其他產業鏈的發展,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是國民的根本。農業機械化則標志著農業現代化的到來,它集成了現代科學的先進成果,同時結合農作物的生長要求,成為農業增產、增收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發展農業機械化,是農村經濟快速提高的先決條件,是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天津市近年來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機械化是天津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化、農業轉型升級、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產業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區域布局、標準化和科技創新體系等方面仍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隨著天津作為北方經濟中心和濱海新區的全面開發開放,如何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農業機械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將是未來天津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議題[1]。
1 天津農業機械化發展概況
1.1 農機購置補貼投入逐年遞增,裝備結構持續優化
農機購置補貼自2004年起成為國家和天津市強農惠農政策重要內容。“十一五”期間補貼資金規模逐年大幅增加,受益農戶不斷擴大,中央和天津市級財政累計安排全市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4億元,帶動農民投資超過5.7億元。農業機械總量繼續保持較高水平,2010年全市農業機械原值達到34.18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30.2%;每公頃耕地擁有動力14.6 kW,位于全國前列。大中型拖拉機達到1.31萬臺,比“十五”期末增長27.18%;小型拖拉機擁有量3.18萬臺,比“十五”期末降低10%;大中型拖拉機占拖拉機總量的比重達到29.57%,比“十五”期末提高7個百分點;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達到1.84萬部,比“十五”期末增長24.32%;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3.88萬部,比“十五”期末減少2.1%;拖拉機配套機具與拖拉機比值達到1.32,比“十五”期末提高0.16個百分點,大中型拖拉機及其配套機具保有量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小型拖拉機及其配套機具,動力機械結構得到顯著優化[2-12]。
1.2 農機作業水平顯著提高,機械化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2010年天津市耕、播、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76.05%,比“十五”末期提高20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8年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率先跨入農業機械化發展高級階段。2010全市耕、播、收機械化作業水平分別達到94.67%,81.89%和45.03%,比“十五”末期分別提高18,24和19個百分點。其中,小麥實現了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玉米收獲、水稻播種和水稻收獲的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53%,42%和59%,分別比“十五”末期提高35,39和25個百分點[2-12]。
1.3 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經營效益穩定提高
2010年,天津市農機化作業組織已超過1.6萬個,擁有農機原值20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近500個,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05個,服務范圍遍及70個鄉鎮,服務能力超過13.3萬hm2,鄉村農機從業人員近11萬人,農機作業服務專業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體,有力帶動了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發展,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支撐。2010年,全市農業機械經營總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達到19.73億元和9.46億元,比“十五”期末分別提高19.87%和65.96%。其中,每年夏季的小麥跨區機收可為天津市農機手創收約1 000萬元。農機作業服務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突出亮點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12]。
1.4 農機化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涌現
“十一五”期間,圍繞農業生產機械化薄弱環節和農民需要,示范推廣了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激光平地、深松整地、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現代物理農業和設施農業等一大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機械化技術,其中,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已累計達到7.3萬hm2,超過可實施面積的50%。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在武清區和寶坻區建立,建成生產示范基地9個。具有原始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機新產品的研發能力明顯增強,成果不斷涌現,研制開發出日光溫室卷簾機、全幅玉米聯合收獲機、擠奶機等一批新產品,“十一五”期間獲國家專利24項。制定天津市地方標準8項,農業部行業標準8項,農業機械化標準體系進一步豐富完善[2-12]。
1.5 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農機化發展基礎更加夯實
“十一五”期間,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農業機械產品質量監管、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信息宣傳、安全監理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完成了16個農業機械企業8個類型的156種農機產品的新產品鑒定和推廣鑒定,核發農業機械推廣鑒定證書109個。組織了補貼農機產品質量跟蹤調查,開展農業機械打假宣傳和質量咨詢服務活動,檢查農業機械維修點和農業機械經營點3 023個。鄉村農機化從業人員教育培訓累計81 783人次,比“十五”期間增加12 929人次,增長18.77%。2010年天津農機化信息網改版,年點擊率超過74萬次。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區)2個、平安農機示范縣(區)10個、平安農機示范鄉42個、平安農機示范村357個、平安農機示范戶3 625個。新增移動安全檢測線5條,配備安全監理車輛12臺。農機購置補貼、農機安全監理行政審批的信息網絡平臺建成投入使用[2-12]。
1.6 農業機械化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農業機械化作業提高了耕作質量和耕作速度,確保適時有效播種、收獲,保障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促進了農產品的增產,有效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農業機械化生產把大量農村勞動力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寬了門路。農業機械化生產有效地發揮了農村實用人才作用,吸納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使他們通過從事農機服務增加了收入,依靠農機作業服務致富。農機化推動了農業科技實力的提升,農業機械化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越來越顯著[13-14]。
2 現狀分析及存在問題
2.1 現狀分析
近年來,天津市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機械發展平穩,其中,機播面積2011年達到41.78萬hm2,比2001年增加1.73倍;大中型拖拉機2011年全市擁有量達到14 300臺,比2001年增加1.49倍,具體見表1、表2[2-12]。
2.2 存在問題
2.2.1 農業機械裝備結構不合理,不能完全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需要 大型農業機械與小型農業機械比例不均,動力機械與配套機械比例不均,種植業機械與其他各業機械比例不均。
2.2.2 農業生產機械化發展不平衡 除小麥生產已全面實現機械化外,玉米機收、水稻機械化育秧與插秧發展還比較滯后,果蔬及養殖業領域機械明顯不足,滿足不了新形勢的需要,已成為制約天津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2.2.3 農業機械科研能力不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科技創新能力薄弱導致農業機械化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不能配套發展。新型農業機械的研制、開發、引進滯后,滿足不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2.2.4 各級農業機械管理和技術服務部門的經費不足,裝備簡陋,服務手段落后,難以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許多農機部門只能保障基本工資,缺少開展服務工作的專項經費,不能滿足高新農業機械發展和指導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機械化技術需要。
2.2.5 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力度不夠,同天津市整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形勢不相適應 資金投入的缺乏,成為制約天津農業機械化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一些國家支持的項目由于缺少地方配套資金或配套資金難以及時到位而難以開展;農業機械科研創新長期缺乏資金投入,技術引進和創新能力薄弱;重大農業機械化項目及技術推廣投入不足,一些農業生產迫切需要的農業機械難以迅速推廣,影響和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15]。
3 加快天津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農機化發展的政策保障
一是各級農機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農機業的組織和領導,成立具體負責農機業的相關機構;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財政資金補貼機制,建立以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投資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發展農機業的認識,調動農機服務組織及廣大農民群眾投資農機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政策環境;四是加大人員培訓,努力打造一支操作嫻熟的高素質農機操作人員隊伍,打造一支綜合素質全面的農機管理人員隊伍,來適應農機業發展的需要;五是加強基層農機業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提升農機化技術推廣、人員培訓、安全監理等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16]。
3.2 加強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機專業性服務組織,經過近年發展,已遍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為天津現代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還存在著規模較小、資金短缺、區縣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這些問題必須予以解決和完善,使之發展動力強勁。目前,天津市農機專業合作社正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著不規范、無序競爭等問題,在今后的發展中,要選取一批實力較強,經營較規范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給予重點扶持,并大力推廣其好的經驗和做法。農機化工作的重點在于服務對象,有了明確的服務對象,農機作業就有了穩定支撐,也便于農機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這個平臺還便于對農機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同時也為農機的日常維護提供了保障。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也大大有利于日常生產中,提高農機的使用效率,減少閑置,同時使農機資源得到合理化配置和利用,穩定了農機作業市場,調動多方面投資農機業的積極性[17]。
3.3 創新農機化科技推廣體制
首先,農機推廣人員要深入農村一線,詳細了解農村一線農機的實際利用情況,調查農業生產中對農機的實際需求,根據需求,有針對性地向農民提供新型農機具及使用技術,真正做到為農民的實際生產提供優質服務。其次,各級政府還要優化農機資源和農機從業人員的合理配置。當前,農機推廣人員嚴重不足,各級政府要積極與農機合作社、農機科研院所等部門合作,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輻射帶動功能,合力推進農機推廣工作,為農業生產提供高能、低耗、耐用的農機產品。第三,還要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力度,由于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觀念較陳舊,這就要求農機推廣部門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民認識到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性,使其逐步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切實達到推廣的效果[8-21]。
3.4 大力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提高農機化的技術水平關鍵在于提高農機化從業人員的素質,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首先,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更新換代的周期也不斷縮短,這就要求農機化技術人員自身的知識水平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要不斷使自己的理論水平得到更新,滿足技術推廣工作的發展要求。可以通過農機業相關科研院校定期組織對農機推廣人員的培訓,使其理論水平得到不斷更新。其次,定期組織農機推廣人員深入到農村進行實踐,這樣可以深入了解農民的新需求,保證農機技術推廣的可操作性。同時,還要定期組織農機推廣人員赴農機化發達省份交流、學習來開拓眼界。
3.5 農機化發展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發展農機業要以“低碳環保”為發展方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結合當前新技術,發展低排放環保型農業裝備,達到高效低排標準。發展低碳節能型農機,加大技術投入,開發新型高效農機,將是農機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當前,市場對農機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農機必須達到國家相關環保排放標準要求;二是農機必須高效低耗。這些將是我國未來農機業發展的主導方向。目前,我國一些農機企業正加大節能型農機的市場投放力度,同時廣大農戶也十分看重農機的高能低耗。所以,今后我國農機企業應重點發展高效節能的農機產品,真正做到符合國家目前環保的相關政策[22]。
參考文獻:
[1] 宋宜清.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與技術,2007(2):25-28.
[2]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2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3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4]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4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5]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5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6]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6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7]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7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82]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8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9]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9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10]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0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11]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1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2]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2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13] 孫芳君,張波.如何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建議[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9(4):10.
[14] 張福俊,虎治禮.加強農業機械化體系建設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5):16-17.
[15] 張宗毅.2013年我國農機化發展形勢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1):7-11.
[16] 劉曉娟.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8):116-118.
[17] 王金武,李智.農業機械化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貢獻[J].農機化研究,2007(1):9-11.
[18] 周志艷,李慶,臧英.農業機械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農機化研究,2007(3):5-7.
[19] 旋海鋒,李衛.農業機械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發展前景[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6): 18-21.
[20] 王勇,蔡秀俠,蔡建峰.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4):231.
[21] 師俊平.淺談中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 (1): 12.
[22] 牛淑卿.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6(7):25-27.
3.4 大力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提高農機化的技術水平關鍵在于提高農機化從業人員的素質,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首先,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更新換代的周期也不斷縮短,這就要求農機化技術人員自身的知識水平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要不斷使自己的理論水平得到更新,滿足技術推廣工作的發展要求。可以通過農機業相關科研院校定期組織對農機推廣人員的培訓,使其理論水平得到不斷更新。其次,定期組織農機推廣人員深入到農村進行實踐,這樣可以深入了解農民的新需求,保證農機技術推廣的可操作性。同時,還要定期組織農機推廣人員赴農機化發達省份交流、學習來開拓眼界。
3.5 農機化發展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發展農機業要以“低碳環保”為發展方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結合當前新技術,發展低排放環保型農業裝備,達到高效低排標準。發展低碳節能型農機,加大技術投入,開發新型高效農機,將是農機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當前,市場對農機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農機必須達到國家相關環保排放標準要求;二是農機必須高效低耗。這些將是我國未來農機業發展的主導方向。目前,我國一些農機企業正加大節能型農機的市場投放力度,同時廣大農戶也十分看重農機的高能低耗。所以,今后我國農機企業應重點發展高效節能的農機產品,真正做到符合國家目前環保的相關政策[22]。
參考文獻:
[1] 宋宜清.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與技術,2007(2):25-28.
[2]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2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3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4]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4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5]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5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6]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6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7]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7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82]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8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9]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9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10]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0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11]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1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2]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2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13] 孫芳君,張波.如何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建議[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9(4):10.
[14] 張福俊,虎治禮.加強農業機械化體系建設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5):16-17.
[15] 張宗毅.2013年我國農機化發展形勢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1):7-11.
[16] 劉曉娟.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8):116-118.
[17] 王金武,李智.農業機械化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貢獻[J].農機化研究,2007(1):9-11.
[18] 周志艷,李慶,臧英.農業機械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農機化研究,2007(3):5-7.
[19] 旋海鋒,李衛.農業機械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發展前景[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6): 18-21.
[20] 王勇,蔡秀俠,蔡建峰.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4):231.
[21] 師俊平.淺談中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 (1): 12.
[22] 牛淑卿.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6(7):25-27.
3.4 大力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提高農機化的技術水平關鍵在于提高農機化從業人員的素質,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首先,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更新換代的周期也不斷縮短,這就要求農機化技術人員自身的知識水平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要不斷使自己的理論水平得到更新,滿足技術推廣工作的發展要求。可以通過農機業相關科研院校定期組織對農機推廣人員的培訓,使其理論水平得到不斷更新。其次,定期組織農機推廣人員深入到農村進行實踐,這樣可以深入了解農民的新需求,保證農機技術推廣的可操作性。同時,還要定期組織農機推廣人員赴農機化發達省份交流、學習來開拓眼界。
3.5 農機化發展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發展農機業要以“低碳環保”為發展方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結合當前新技術,發展低排放環保型農業裝備,達到高效低排標準。發展低碳節能型農機,加大技術投入,開發新型高效農機,將是農機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當前,市場對農機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農機必須達到國家相關環保排放標準要求;二是農機必須高效低耗。這些將是我國未來農機業發展的主導方向。目前,我國一些農機企業正加大節能型農機的市場投放力度,同時廣大農戶也十分看重農機的高能低耗。所以,今后我國農機企業應重點發展高效節能的農機產品,真正做到符合國家目前環保的相關政策[22]。
參考文獻:
[1] 宋宜清.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與技術,2007(2):25-28.
[2]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2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3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4]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4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5]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5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6]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6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7]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7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82]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8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9]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09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10]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0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11]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1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2]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2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13] 孫芳君,張波.如何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建議[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9(4):10.
[14] 張福俊,虎治禮.加強農業機械化體系建設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5):16-17.
[15] 張宗毅.2013年我國農機化發展形勢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1):7-11.
[16] 劉曉娟.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8):116-118.
[17] 王金武,李智.農業機械化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貢獻[J].農機化研究,2007(1):9-11.
[18] 周志艷,李慶,臧英.農業機械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農機化研究,2007(3):5-7.
[19] 旋海鋒,李衛.農業機械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發展前景[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6): 18-21.
[20] 王勇,蔡秀俠,蔡建峰.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4):231.
[21] 師俊平.淺談中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 (1): 12.
[22] 牛淑卿.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6(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