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倩
摘 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思想觀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新鮮事物有著高度好奇心的青少年群體受到的影響尤為突出,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關注這一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體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
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新媒體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做過一些研究,主要運用了問卷調查、訪談調查以及案例分析等實踐研究,探討了大學生認識、把握新媒體的狀況及對其成長的影響。
華中師范大學的陳菊平在《新媒體技術與環境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與對策》一文中指出:新媒體技術吸引著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大學生群體,使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多元化、交往方式多樣化、學習方式自主化、自我展現個性化,對青年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汪鴻雁在其《網絡時代的青少年與共青團工作研究》一文中認為,自網絡興起以來,青少年群體一直深受網絡的影響,尤其是在思想觀念,意愿的表達方式,青少年的聚集方式和動員方式幾個方面,同時也影響著共青團的整體工作。
由上述研究現狀可知,新媒體對于青少年這一群體的影響十分深遠。新形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作出調整,擴大積極因素的影響,充分發揮共青團對青少年的教育職能。
二、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的機遇和挑戰研究
武漢大學的袁民在《論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的機遇與挑戰》一文中談到,新媒體時代對共青團工作帶來的挑戰主要表現在: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思想觀念,提升了共青團工作的難度;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擠壓了共青團工作空間;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組織方式,沖擊共青團工作模式;深刻影響信息的傳播格局,放大共青團自身弱勢。而機遇則是增加了解青少年的渠道,建立聯系青少年的新橋梁,建設了引領青年的新陣地。周躍龍在《新媒體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共青團工作探析》也對新媒體對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闡述:為高校共青團工作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推動了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方法創新,提高了共青團工作的實效性和吸引力。陳健在《新媒體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面性》提出,新媒體為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是改變了青少年的思考方式、行為方式、道德觀念。這種觀念較為普遍,很多學者在新媒體對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也集中在上述幾個方面。
對這一問題文獻的研究,可以看出新媒體帶給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機遇和挑戰并存,新媒體就向一把“雙刃劍”,使用得當可以大大增強共青團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旦使用不當,對青少年的思考方式、行為方式、道德觀念都將有沖擊的作用。
三、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共青團工作研究
趙健在《運用新媒體加強和改進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探索》中提出了對于創新改進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幾點建議: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加大主題宣傳力度;營造和諧數字校園文化氛圍,引導網絡文化健康發展;完善共青團數字化建設,服務廣大團員青年校園生活。黃鑫在《高校構建網絡團支部的實踐探索》一文探討的主要是怎樣構建網絡團支部這一問題,網絡團支部把網絡技術與團的基層組織建設結合起來,是新時期進一步加強團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團建工作的一種新形式。合理有效地建設網絡團支部,給團學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能夠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生工作氛圍,團組織要完善高校網絡團支部的運行機制。加強領導,完善組織管理,健全制度體系;創新內容載體,加強互動;加強隊伍管理,提高隊伍素質。袁民在《論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的機遇與挑戰》中講到:在不可逆轉的新媒體浪潮面前,共青團必須主動應對挑戰、牢牢把握機遇,才能推動事業實現新發展。要樹立全團運用新媒體的理念和制度;優化新媒體工作人才隊伍;強化新媒體工作陣地建設;積極參與新媒體輿論環境建設。
四、新媒體與共青團工作實例分析研究綜述
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調查新媒體與某一團組織之間關系的案例并不多,其中唐金楠以北京大學為例,主要研究在新媒體環境下,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創辦基層手機報團刊——《藝彩紛呈》,這本半月刊手機報是基層院系團委探索共青團工作新模式的創新,將新媒體與共青團工作相結合,不僅提高了共青團工作的實效性,也加強了共青團對大學生的吸引力,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文章《新媒體下高校共青團工作建設新途徑——以重慶郵電大學紅巖網校為例》一文中,也是從實地調查結果來分析提下高校共青團工作建設的新途徑。紅巖網校現在是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高校共青團工作專題網站,與新媒體相結合進行建設,為共青團工作創造新的載體。同時創新了學習方式,充分利用短信通道,將傳統教育方法和現代教育方法相結合,以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五、評述
通過對資料的搜集、整理,為研究新媒體對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提供一定借鑒作用,奠定了良好的文獻基礎。在吸收優秀科研成果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偏重理論研究,忽視實踐調查
在研究這些文獻的時候,發現其中大部分的文獻偏注重于理論,尤其是新媒體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幾乎都沒有實地對某一地區或某一共青團做深入調查,單純是學術上的推論,而沒有數據支撐。不同地區的共青團有不同的特點,其發展狀況、自身情況都有所不同,這就需要根據本地區的具體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得出數據,再根據具體產生的影響來分析應該采取何種措施。
2.偏重研究受教育者,忽視教育者
在為數不多的實地研究共青團對青少年產生影響的文獻中,全部針對受教育者進行分析,而忽視了教育者受新媒體的影響。在共青團工作中,教育者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也會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從而影響共青團的工作。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雙管齊下,既要研究青少年群體受新媒體的影響,也要注重教育者認識、把握新媒體的狀況。
參考文獻:
[1]陳菊平.新媒體技術與環境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與對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21-24.
[2]蔡雪敏.試論新媒體視野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新路徑[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2;(4):35-37.
[3]汪鴻雁.網絡時代的青少年與共青團工作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2):5.
[4]袁民.倫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青年研究,2013;(10):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