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巧+賀娜+徐田
摘 要:該文簡述了彝良縣自然地理社會經濟等基本情況,總結了核桃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針對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提高認識、技術培訓、栽培技術和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核桃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彝良縣;核桃產業;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70-03
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ode)又名胡桃、羌桃、合桃等,是胡桃科核桃屬多年生落葉喬木,有“木本油料王”之稱[1]。核桃在云南分布廣泛,涉及產區的區域經濟建設以及千家萬戶山區群眾的直接利益[2]。彝良縣是一個以林為主的山區縣,自然條件優越,氣候適宜,核桃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資源豐富。“十一五”以來,核桃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全縣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長點。
1 彝良縣基本情況
彝良縣地處云南省昭通市中部,長江上游云、貴、川三省結合部的烏蒙山區,位于東經103°51'~104°45',北緯27°15'~27°53'之間。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最高海拔2 850m,最低海拔520m,相對高差達2 330m。境內主要有金沙江水系的2大支流洛澤河、白水江。彝良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立體氣候明顯,南部高溫少雨,干濕季明顯,日照時間長,表現為高原氣候特征;北部多雨潮濕,日照少,秋澇嚴重,表現為四川盆地氣候特征。全縣年平均降雨量為960.7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424.5h,無霜期280d以上。年均氣溫17℃,極端最高溫40.5℃,最低溫-3.7℃,最熱月平均氣溫25.5℃,最冷月平均氣溫7.0℃,≥10℃積溫5 366.6℃。
截至2013年末,全縣總人口59.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7.31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4 439元。全縣15個鄉鎮均有核桃分布,現有核桃林面積2.8萬hm2,其中:2008年以來新種植核桃2.5萬hm2。農民人均擁有核桃林600m2。全縣投產面積約0.6萬hm2,年產核桃干果
4 460t,年產值15 18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320元。隨著核桃林的成長、掛果,經濟效益逐步顯現,核桃產業將成為彝良縣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2 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發展現狀 2008年以來,彝良縣核桃產業發展迅速,縣財政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每年預算安排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扶持核桃產業發展。幾年來,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主要呈現出“5大”特點:
2.1.1 基地建設規模快速擴張 核桃產業是我縣比較具有優勢的傳統產業。2008年以來發展尤為迅猛,全縣12個鄉鎮91個行政村9.6萬余農戶集中栽植核桃,每年新增基地面積均在4 000hm2以上。全縣開發的重點區域內,已形成了一批重點鄉鎮、專業村社、產業片帶、示范園區、規模種植和規模經營大戶,為核桃產業發展走向區域化、專業化和規模化奠定了基礎。
2.1.2 科技支撐體系初步形成(1)典型培養工作深入開展。在全縣確定2個核桃產業科技示范鄉鎮深入開展了典型培養工作,縣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典型培養工作經費支出,有力地推動了全縣核桃產業發展。(2)科技輔導員工作有序推進。通過科技下鄉服務活動,林業系統的技術員全程對核桃產業開發進行跟蹤服務,發揮科技在產業開發中的引導、示范、帶動作用,并培養“核桃專業輔導員”、“核桃嫁接能手”30余名,具體負責指定村、組地塊范圍內的核桃整形修剪、施肥、灌溉、松土除草、病蟲害防治和高接換優技術指導,為核桃產業開發做好技術服務工作。(3)科技培訓活動扎實有效。全縣每年集中舉辦科技講座,印發核桃科技資料,現場示范講解技術要領,抽調專業技術人員科技下鄉培訓農民技術員,發放嫁接、修剪工具。
2.1.3 開展鄉土品種選優及繁育,積極引進外地優良品種 開展了以本地耐晚霜核桃為主的優良品種的試驗、繁育和推廣。對已選出的本地優良品種烏蒙1號、3號、8號、10號在苗圃地進行嫁接培育、推廣,并深入鄉鎮、村、組繼續對核桃品種進行優選。引進了漾濞大泡核桃、圓菠蘿、桐子果、香玲、云新系列等核桃新品種。縣鄉林業科技推廣服務機構逐步健全,造林成果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2.1.4 管理措施明顯加強 全縣通過建立核桃示范基地和廣泛開展技術培訓等活動,有力地推動全縣核桃產業由簡單粗放、靠天長樹向精細作業、綜合管理轉變。縣林業部門開展了以核桃舉肢蛾、云斑天牛、根腐病等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按核桃管理年歷的要求加強了土、肥、水管理,增加了產量,提高了堅果品質。
2.1.5 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核桃產業的發展,不僅調整了產業結構,提高了林業效益,同時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近年來,核桃產業在全縣農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產值1 176萬元,農民人均增收21元,2013年產值15 18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320元。4a時間內農民收入提高了15倍以上。
2.2 存在問題
2.2.1 栽培品種混雜,良莠不齊 近幾年來,由于核桃發展面積較大增長,泡核桃良種接穗及嫁接苗供不應求。有的育苗生產企業商業化操作。為了利潤,以假亂真,造成良種嫁接苗純度不高,甚至用鐵核桃嫁接鐵核桃,造成品種混雜,良莠不齊。同時,存在盲目引種、不重視品種和種源的適宜性等現狀,影響了核桃產業的健康發展。近年來,我縣逐步進行了劣質品種的改造,但由于核桃嫁接技術難度大,成活率偏低,推廣范圍有限。
2.2.2 群眾思想認識不足,管理粗放,重栽輕管 受傳統栽植方法的影響,不少人認為,核桃樹不用管理也能正常生長結果。彝良縣現有的核桃種植多實行一家一戶經營管理模式,真正成規模的大戶所占比例很低。由于每戶栽植面積小,前期沒有經濟效益,而且還需要一定的管理投入,不少農戶栽植后管理粗放,栽后幾年仍然不對核桃樹進行整形修剪和病蟲害防治,不能按其需求澆水施肥,任其生長;有的在栽植后就套種玉米等高稈作物,導致核桃樹勢衰弱,病蟲害嚴重。endprint
2.2.3 技術力量薄弱,尤其缺乏基層專業實用型人才 彝良縣自2008年以來就大規模發展核桃產業,但由于技術培訓跟不上,長期以來缺乏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懂核桃生產的專家能手,雖然發展了數萬hm2核桃林,做到了量的擴張,但質量上不去。
2.2.4 資金投入不足 本縣的核桃種植戶,缺乏投資意識,種苗靠各級財政補助款購買。栽植后,在施肥、灌溉、修剪、豐產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標準化管理方面基本沒有投入。另外,從種植到有收益這3~5a的時間內,政府沒有相應的補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林農發展核桃產業的積極性。
2.2.5 缺乏相關優惠政策 繼林改之后,還未出臺林產業發展的相關配套、優惠政策,資源管理體制不健全,制約核桃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還沒有根本消除。
3 發展對策
3.1 對低質低效林進行高枝嫁接改造,更換優良品種 核桃優良品種具有豐產、穩產、品質好、出仁率高、抗逆性強等特點。更換良種既是核桃良種推廣的主要方式,也是改善核桃品質和提高產量的根本途徑。高枝嫁接改造對象:主要是10a以內未掛果的實生樹和11~30a生結果少、品質差的低產樹。對弱樹和30a生以上的大樹,先進行土肥水及樹體綜合管理,待樹勢旺盛后再改良。穗條:豐產、穩產、品質好、出仁率高、抗逆性強的優良成熟母樹,萌芽前在其中上部,樹體外緣處,選擇健壯、無病蟲、芽飽滿的一年生長枝作接穗。嫁接技術:多采用枝接,也有插皮接和插皮舌接;時間以砧木上水后為宜,以3月20日至4月10日最佳;嫁接時對需要改造的樹提前進行刻傷,刻傷鋸口要光滑。嫁接管理:大樹換頭后,除了適時抹芽、松綁外,待接上的芽萌發長到30~50cm時,必須進行支撐固定,防止大風吹折。同時加強對核桃園地土肥水和樹體管理。
3.2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科學管理核桃園 加強宣傳,做好農民思想工作,提高對核桃園進行科學經營管理的認識,切實轉變觀念,主動、科學經營管理好核桃園。結合彝良實際,科學經營管理核桃園需做好以下5個方面:
3.2.1 巧施肥 施肥是保證核桃樹體正常生長和達到豐產、穩產的重要措施。施肥要突出一個“巧”字,以農家肥、有機肥和核桃專用肥為主。(1)施肥量:根據不同品種、土壤肥力水平、樹勢及生長生育時期及平衡施肥的原則,確定施肥量。幼樹以施氮肥為主,成年樹在施氮肥的同時增施磷肥和鉀肥。在中等土壤肥力條件下,1~5a生未結果樹,每株樹年施肥量是:1a生氮肥100g,磷、鉀肥各30g,以后每年按樹齡遞增氮肥100g,5a生增加到500g,磷、鉀肥適量增加,并增施農家肥10kg;6~8a開始掛果以后,年施肥量為氮肥550g,磷肥400g,鉀肥500g,并增施農家肥20kg。施肥時做到“基肥飽、追肥少,葉肥巧”。(2)施肥方法:幼樹宜采用環狀溝施法,結合擴盤進行,逐年向外擴展。成齡樹可采用全園撒施法,撒施后將肥料埋入土內20~30cm。成齡樹也可采用放射溝或條狀溝施法。以上施肥方法應隔年交替輪換采用。(3)施肥時間:基肥宜于9月中旬至10月底施入。追肥一般每年2~3次。第一次追肥在開花前或展葉初期(4月中旬)進行,以氮肥為主,主要促進開花坐果和新梢生長,追肥量應占全年追肥量的50%;第二次追肥在幼果發育期(6月份)進行,仍以速效氮肥為主,追肥量應占全年追肥的30%;第三次追肥在堅果硬核期(7月份)進行,以氮磷鉀復合肥(或沼液、堆肥液)為主,此期追肥占全年追肥量的20%。
3.2.2 套種作物 核桃果園間套種農作物,不僅能彌補果園前期果農沒有收入的不足,以短養長,還能在農作物翻耕、松土、除草、施肥和灌水的同時,對核桃樹起到撫育的作用,達到“以園養園、以糧促果、糧豐果繁”的目的;另一方面,還可以減輕病蟲危害,增強核桃樹體抗性。彝良核桃種植最常套種的作物是糧食作物。幼樹期以小麥、谷子、紅薯、矮稈豆類等低稈作物為主,便于施肥、除草,防止互爭養分;后期可以套種玉米、小麥、旱谷、豆類、花生、蘿卜等。但不能種植番茄、土豆、苜蓿等。
3.2.3 精修剪 修剪是核桃樹體管理中最重要的技術措施。修剪時期應以冬、春修剪為主,夏秋修剪為補充。原則上因樹因品種修剪,隨枝造形,做到有形不死,無形不亂,主從分明,外疏內密。幼樹重在整形,結果樹重在調節生長與結果的關系,衰老樹重在更新復壯。(1)早實品種(的)修剪:樹形多采用自然開心形,定干高度1~1.5m,留2~4個主枝。(2)晚實品種(的)修剪:樹形多采用主干分層形,定干高度1.2~1.8m,留5~8個主枝。(3)放任樹的修剪:因樹改形,落實開心,疏大枝,打開光路;回縮大枝,再短截,調整結果枝組;疏除過密枝、重疊枝、下垂枝、干枯枝;先截后放或先放后縮徒長枝,培養內膛結果枝組。(4)衰老樹更新修剪與放任樹相同。實踐證明,核桃老干新枝、結果強,豐產穩產。
3.2.4 樹干涂白 涂白可起到消毒和保護的作用。用水、生石灰、食鹽、硫磺粉、油脂按100∶30∶10∶8∶5的比例配成涂白液,刷白時一定要均勻嚴密,尤其是樹皮縫隙、洞孔、樹杈等處要重復涂刷;涂白位置:1a生的新植苗全樹涂白,涂白時注意留出芽,2a以上的涂抹第一層主枝以下主干。
3.2.5 培土防寒 近年來晚霜發生頻繁,對核桃樹影響較大。培土防寒是一項傳統的防寒技術,也是我縣近年來在生產管理中推廣應用較有效的防寒技術。主要方法是在苗木基部30cm的范圍內培一土堆,以防凍傷根頸及嫁接口。在來年春季氣溫回升且穩定后去掉,整平樹盤。
3.3 注重人才培訓,強化科技推廣 首先是聘請有關專家對各級領導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通過培訓,讓領導認識到栽培管理技術在核桃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基本掌握相關技術要求,技術人員能夠熟練掌握核桃育苗、高枝嫁接、栽植、管理等技術規范和技能。其次是依托產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平臺,加強對基層林管人員、致富能手、種植大戶的培訓工作,重點培養一批“核桃專業輔導員”、“核桃栽培管理技術能手”。通過專業輔導員親臨地塊指導群眾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使廣大農戶都能掌握核桃栽培管理技術,以提高核桃種植經營的效益。
3.4 加大資金投入 目前,各級財政對核桃產業發展投入資金較少,整合資金使用還難以購買良種壯苗,同時缺乏足夠的資金加強核桃栽后經營管理技術培訓,不能滿足核桃產業科技化經營管理的需求。因此,各級政府要提前考慮,一是加大投入種植資金;二是重視投入后續管理資金,加大對核桃種植戶的培訓,使政府引導和推動與群眾的積極性緊密結合,達到種管統一。
3.5 制定出臺相關優惠政策 需盡快制定出臺林產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一是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采取多種形式帶薪創辦基地。二是鼓勵集中連片發展核桃基地。集中連片種植達一定規模并達到驗收標準的種植基地,除種苗補助外再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三要盡快開展林權抵押擔保貸款、銀行貸款貼息等,為核桃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參考文獻
[1]高海生,朱鳳妹,李潤豐.我國核桃加工產業的生產現狀與發展趨勢[J].經濟林研究,2008,26(3):119-126.
[2]施彬.云南核桃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西部林業科學,2006,(35)2:137-141.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