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紅
摘要:文章以《生活中的氧化還原反應》一節基本概念的復習課為例,體現了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設計的思想,提高學生對化學與生活的關注度,最終達到“生活即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教學實錄;反思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2-0066-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6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學生進入高三后第一輪復習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內容部分,此前學生通過化學反應的分類(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的學習,以及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和電化學時也會經常應用到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但學生只是間斷地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內容,對知識的深度認識和知識在日常生活及工農業上的應用還是膚淺的,缺乏聯系性。本節的復習不僅是完善學生對概念進行鞏固、概括和整合,更是向學生滲透化學不僅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的一種思想。因此,教學設計中至為重要和關鍵的方面是如何認識到化學有關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這是突出化學學科基本思想和觀念的著力點。本節課的性質定位為綜合復習應用課,所以不希望是原來的復習形式進行簡單重復,更不想成為機械操練的習題課,而是重在知識的理解、思維的轉換和實際的應用;在充分研究教學內容和化學基本思想的基礎上,決定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出發,運用對話、理論分析、實驗探究等方法,科學、直觀復習教學內容及要求,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發散思考,并努力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
二、教學實錄
環節1:食品保鮮劑的探究
(1)固體食品的保鮮
[情景導入]中秋節快到了,一般都會品嘗月餅,新鮮蛋糕的保質期通常為1-2天,那月餅呢?
[觀察探究]各學習小組拆開月餅的包裝袋,仔細觀察袋內有什么?
包裝袋內除一塊月餅外還有一個注明脫氧劑的小袋。
[猜測交流]脫氧劑中含有鐵粉
[實驗驗證]學生運用磁鐵進行了驗證、鐵粉的吸氧腐蝕現象
(2)液態食品的保鮮
[圖片展示]一瓶鮮橙多的說明書
[觀察探究]說明書上標注維生素C做抗氧化劑
[實驗探究]維生素C的還原性,提供試劑及用品有:研缽、淀粉碘化鉀試紙、維生素C片劑、高錳酸鉀溶液、三氯化鐵溶液、雙氧水、氯化亞鐵溶液、硫酸鈉溶液
(設計意圖:提供試劑并不都具備氧化維生素C的能力,需要學生根據物質的性質作出判斷。)
[學生自主設計]
[小組內交流]
[動手實驗]教師適時地個別指導、答疑。
[組間交流]生1.向少量的高錳酸鉀溶液中加入維生素C粉末,振蕩,溶液褪色。
生2.向少量的溴水溶液中加入維生素C粉末,振蕩,溶液褪色。
生3.向少量的三氯化鐵溶液中加入維生素C粉末,振蕩,溶液顏色變淺。
生4.我們做了個失敗的實驗,向少量的雙氧水溶液中加入維生素C粉末,振蕩,再加入三氯化鐵溶液,可是還是有氣泡生成。
生5.向濕潤的淀粉碘化鉀試紙上灑上維生素C粉末,無明顯現象,滴加雙氧水后發現變藍了。
生6.向少量的三氯化鐵溶液中加入維生素C粉末,振蕩,繼續向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鉀溶液,未顯示血紅色。
[師生評價]根據學生交流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感悟探究實驗設計的原則:設計實驗方案要準確、現象要顯性、操作應簡單。學生4、5、6的設計中已經在融合地運用知識了,學生4的實驗說明氧化還原反應不僅考慮定性問題,還要考慮定量問題。
(設計意圖: “教學的中心就是生活”,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的食品保鮮劑成份的猜測及探究,進而對維生素C的還原性進行實驗驗證,此過程先有學生獨立自主的設計,然后經過小組內部交流討論后確定好探究方案,再進行動手實驗,在這過程中學生由感性的認識進入理性的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思考和探究,作為復習課就避免了知識的扁平化、重復感,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從生4、生5、生6的設計方案可以看出學生已不滿足單一的氧化還原反應了,這就是自我激發下的思考體現。)
環節2:氧化還原反應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生生互動,相互評價]學生至講臺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尋找生活生產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分析每個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情況及氧化劑、還原劑
生1.防毒面具(分析過程略)
生2.工業制氯氣
生3.實驗室制氯氣
生4.鐵制品生銹
生5.光合作用
生6.印刷電路板制備
生7.電瓶車的蓄電池
生8…..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課前布置了學生尋找生活生產中的氧化還原反應,目的首先是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有意識的將生活與化學密切聯系起來,感受氧化還原反應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然后理性地分析每個過程中發生的反應,判斷氧化劑、還原劑及電子轉移情況,從而達成復習的三維目標的融合。)
[學生總結]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及原則
環節3:學以致用
[限時檢測]
(1)基礎概念的快速判斷
(2)電子守恒在方程式的配平及計算上的運用
(3)從化學角度對補血劑說明書的細化解讀
[生生評價,糾錯提高]
(設計意圖:通過三組能力要求由低到高的題組訓練,讓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能夠系統化,提高在不同問題情境下特別是陌生的情境下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挖掘信息、尋找聯系、規范作答的能力。)endprint
三、教學反思
1. 教學設計的生活化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強調學生要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因此,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化學知識,并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在教學設計中加強了生活中的資源利用,如讓學生課前收集并整理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事例并進行原理上的分析,提高了學生對化學在社會中應用的深度認識,并激發其參與化學實踐活動的熱情。
2. 教學情境的生活化
在學生的社會角色及現實背景下,他們不可能更多地去關注工農業生產,但他們有自己真實的生活,中秋月餅家喻戶曉,每一位學生都熟知。在本節課堂里,從學科與一個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過的物品(中秋月餅)的結合點入手,利用問題探究,認知矛盾來創設教學的系列真實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注意到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通過對生活問題的疑惑進入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究思考,并讓學生體驗化學也能服務于生活和社會的理念,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和社會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最終達到“生活即教育”的目的。
3. 課堂對話的生活化
葉瀾教授認為,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關系是創造主題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關系,這種關系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中得到展開和實現。多向互動、動態生成是課堂過程中的內在邏輯,本節課中能及時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興奮點,結合學生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與學生進行對話,從而達到課堂中師生充分地互動,激發出更多的生成性資源。
4. 生活現象的生活化實驗設計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現象或說明往往不被人們注意。其實很多的現象或變化都可以從化學的視角進行分析。本節課中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從手,如月餅袋中的脫氧劑、鮮橙汁中Vc的抗氧化性等進行化學實驗設計,讓學生通過猜想、預測、實驗、交流、評價等來完成相關的教學內容,不僅提供學生一個“生活化”看待化學的視角,而且是學生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一種“化學生活化”處理手段,同時也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食品中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實在地體會到化學與生活的緊密相連。
總之,重構課堂教學,讓教育回歸生活,讓學生在課堂所學得的一切能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化學的重要性,并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對生活的認識和熱愛,促進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力爭做到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孫成余.中學化學生活化教學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48-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