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瑩
摘 要:王安憶的“文革”小說《啟蒙時代》講述了青年一代南昌、陳卓然等的精神成長史,并將其心靈成長的資源歸結為市民社會的生活形式及其內在思想的啟迪。小說在敘事中呈現了社會背景和人生經歷各異的人物對南昌的啟蒙,客觀上形成了不同思想見解和不同話語系統的對話與交鋒。然而,在這樣一個話語雜陳的圖景中,小說價值選擇的落腳點卻是所謂市民社會的日常生活,這種價值虛無主義最終將導致啟蒙理性與自由精神的失落,使小說中的啟蒙主題處于未完成的狀態。
關鍵詞:日常生活 市民社會 話語 對話 啟蒙
王安憶創作的以知青生活為題材,以“文化大革命”為時代依托的小說數量眾多,其早期知青小說,如《69屆初中生》《雨,沙沙沙》《命運》《廣闊天地的一角》《本次列車終點》《上種紅菱下種藕》《繞公社一周》等等,在“文革”和知青運動的大環境下,鋪陳上海市民生活的種種情狀,抒寫平凡之人、庸常之人的瑣細繁雜的生命體驗。因此,王安憶小說中的“文革”被深植于敘事背景之中,而前景中的則是人物世俗世界中的利益紛爭、社會關系、人生悲喜,即使是精神層面的痛苦也都來源于現實生活的困境。在這些小說里,我們很少看到那種對“文革”時期典型事件、典型場景、典型人物的描寫,比如:她的小說中很少渲染階級斗爭的暴力血腥場面,小說中的人物也很少有那種瘋狂的思想衛道士,也很少有那種理想化、道德化的英雄人物,更少有人物之間的思想論辯和對峙。按照她的說法:“歷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構成的,歷史是日復一日,點點滴滴的生活的演變”?譹?訛;“外頭世界的風云變幻,于它(生活)都是抽象的,它只承認那些貼膚可感的”;“它卻是生命力頑強,有著股韌勁,寧屈不死的。這不是培養英雄的生計,是培養蕓蕓眾生的,是英雄矗立的那個底座”?譺?訛。在此,作者流露出一種以日常敘事反觀宏大敘事,以城市居民的日常倫理批判“文革”生硬教條的政治倫理,以日常生活中感性的、生動多變的話語反襯出革命話語的空洞僵化、大而無當,從而建構出一種與革命政治相區別的日常生活的政治學的創作傾向,使日常生活成為批判“文革”政治意識形態的武器。但是在其早期作品中,這種日常生活的政治立場主要靠一種“生活流水賬”的寫法,堆砌細節,積累體驗,沉浸于凡俗生活的種種表象。而小說《啟蒙時代》則與此不同,它創造了一幅思想與生活相交織、相雜糅的畫面,都市生活的精致華麗、少年成長的困苦煩惱、各種思想觀念和歷史敘事都融合在小說的情節之中,生活與思想、物質與精神在此犬牙交錯,環環相扣,而作者正是以這種方式發掘出所謂“市民社會的內在精神”,使日常生活的政治學進一步升華,成為南昌、陳卓然等一代青年在荒蕪年代的啟蒙文化之源。
一、“文革”意識形態下的沉默人生
《啟蒙時代》的中心人物南昌,是一個革命干部家庭出身的少年,生活在一個“革命家庭”之中。所謂“革命家庭”就是那些有著優秀革命傳統和崇高政治地位,家庭成員是革命干部,忠實于革命信仰的家庭。現代文學中,“革命家庭”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敘事的新型家庭形象,既反叛了傳統封建家庭,也不同于“五四”文化運動所倡導的現代文明的家庭,它設想了一種以革命的政治倫理作為家庭倫理終極取向的新型家庭,是社會主義新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啟蒙時代》通過對“革命家庭”生活細節的描繪,突進“革命家庭”內部,顛覆了“革命家庭”的文化形象,南昌的家庭生活具有一種集體化的粗放特征,家庭成員之間疏離、隔閡,冷漠是這種家庭關系的最好詮釋。南昌與父親在思想上雖有交流和爭執,但在生活中則完全是陌生人,父親偶爾的溫情使他不舒服,他甚至恐懼于觸碰父親的身體。在這個古怪的家庭中,親情是不能具體化,不能具有生活形態的。階級斗爭的意識形態導致的親人之間的冷漠、痛苦在南昌母親自殺的情節中更使人覺得悲涼,小說中寫道,他“明白這曾經是母親視野里的景色,最后的景色。可他還是覺得隔膜,因為母親于他,幾乎是個陌生人”?譻?訛。
二、多重話語中的思想啟蒙
在真正融入上海市民生活之前,南昌還是一個懵懂無知,滿腦子都是簡單的階級斗爭思想的少年。他的第一個啟蒙者是陳卓然。小說中,陳卓然的生活經驗像南昌一樣匱乏,但他博覽群書,從各類文學著作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著作,他盡收囊中,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等等。他能引用馬恩的經典理論分析當前的革命形勢,搬出人性與信仰的命題幫助南昌認識革命中父與子的關系,他還經常思考一些事關國家前途的重大問題,比如:紅衛兵打響了“文化大革命”的開局戰,自己的前途又在哪里?比如:“文化大革命”的用意究竟是什么?還比如: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模式應當如何?可以說,陳卓然是一個以書本的理論知識引發南昌思考的啟蒙者,然而少年的心智畢竟不能悟到理論的艱深奧義,不能把握他所提出的宏大問題,這就使他的很多觀點顯得狂熱而荒謬,比如,他陶醉于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中的雄辯,用那些磅礴華麗的議論解讀“文革”中保皇派和造反派的關系,完全是機械的挪用;他猜測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重新劃分世界,這暴露出他思想的幼稚和政治的迷狂。陳卓然和南昌的辯論和思考時時帶有少年的淺薄無知、耽于幻想和富于激情的特質,而陳卓然的思維也沒有走出極“左”意識形態的苑囿,機械的唯物史觀、生硬的階級理論,仍然是他建構自己與外在世界關系的主要話語體系。
“小老大”是南昌的又一個啟蒙者,他對南昌的啟蒙是審美性的,他的表述往往融哲理意味、細膩感受、精彩譬喻于一體,其間又流蕩著頹廢陰郁的氣息,這些與他身體的疾病、離奇的身世、客廳里氤氳曖昧的氛圍相混合,成為一個不受“文革”政治話語控制的“黑暗角落”,一個唯美的詩的世界。在南昌看來“小老大”的種種見解都是他聞所未聞的“奇談怪論”,“人是菌類,從動物的尸體中攫取養分”;“龜背闊大葉子上的漏孔,穿過風雨,消解了沖擊力,保護了自己”。“小老大”仿佛一個現代詩人,開啟了南昌的心靈,引導他感受生命、死亡、痛苦、堅韌這些真切的生存體驗。在“小老大”精致溫暖的客廳中,南昌聽到了外婆講述的舊上海的奇聞異事,還結識了各色各樣的人物,童星、芭蕾舞演員、外交官的女兒等等,他的世界得到空前的擴展,生活豐富繁華起來。“小老大”的話語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旨在追求感性的解放和內心的澄明,他誘導南昌感知那些自己無法解釋的情緒和情感。endprint
珠珠和嘉寶則是南昌的愛情與性的啟蒙者。珠珠可以說是南昌的愛情啟蒙者。她聰慧穎悟,心思靈巧,使南昌體會到和異性相處的快樂和安慰。嘉寶與珠珠不同,她對南昌來說是性啟蒙者,如果說珠珠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人的話,那么嘉寶則激起了南昌的身體欲望,“珠珠是精靈,而嘉寶,那么實打實的……他曾經也很想念珠珠,但和想念嘉寶不一樣。想念珠珠是甜蜜的,想念嘉寶卻很受折磨。他坐臥不寧,情緒波動”。女性話語的啟蒙,激活了肉體敏感的神經,帶來震顫心靈的體驗,痛苦、疼痛、悸動、思念,南昌初次品嘗了人類微妙細膩的情感。小說中對少年男女之間的感情交往和性生活描寫有一種青澀朦朧之感,充溢著不能言說、不能定義的體驗,有著少年的純真淺浮,也有時代造成的荒誕,因其模糊不明的性質更顯示出這種話語的女性特征。
嘉寶祖父顧老先生也是一個啟蒙者。他和南昌、小兔子等人討論資本主義發家史,為南昌他們開啟了另一片歷史時空,展現了一個與階級斗爭的歷史敘事完全不同的歷史側面。在顧老先生的敘事中,他個人的發家史被建構為一個以傳統中國為背景、個人吃苦耐勞、興家望族的古老傳說。他同時用一種宿命論的觀點,來解釋自己的人生際遇,“鴨吃六谷,人分九種,為什么我,做了資本家,而你們,是革命小將,今天來造我的反……這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稟賦,有不同的命運。”這背后滲透的是鄉俗社會的民間倫理道德取向:為人要純善勤勞,各安其命,各司其職。談到對民主政治的認識,顧老先生與南昌他們更是南轅北轍,他爭辯說:“共和制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皇帝換總統罷了……亂世里倒霉的又總歸是老百姓,兩黨火并的時候,貨幣貶值到什么程度?”他主張一國必有主,認為“民主政治的結果是喪權辱國,八國聯軍怎么打進來的?甲午年日本人怎么打進來的?都是曉得民主要抬頭了”。南昌他們覺得“他們從書本上,用普通話讀來的歷史,和老寧波口中講的好像是兩種歷史”。普通話的教科書的歷史是正體歷史,在“文革”時期是被極“左”意識形態捆綁的歷史,而顧老先生講述的歷史則是民間立場的,通過民間話語建構起來的,帶有前現代特征的俚俗的歷史,是百姓庶民以傳統觀念和直接生活經驗觀看到的歷史變遷。民間的歷史敘事與“文革”時期簡單抽象的階級斗爭的歷史觀是截然不同的,它生動質樸,但只能停留于歷史的表象,不能形成價值判斷和深層認識。
南昌通過“小老大”結識了高醫生。她是一個典型的現代職業女性、知識分子,她教給南昌兩個詞:光和真理。雖然“光”和“真理”這兩個簡單概念的背后所隱藏的深奧、博大的意義是南昌不能把握的,但這兩個名詞畢竟在他的心里生了根。南昌的朋友阿明,在被關押期間,遇到了“王校長”,他教會了阿明數學和邏輯。阿明以審美的方式感受數學之美,最后頓悟到“數學就是一個烏托邦!”在此,小說嘗試調和科學與審美,以繪畫解讀代數、幾何,將現實中的具象和精神世界中的抽象原理結合,以生動靈活的形象彌補理論的晦澀艱深,以理論的清晰明澈規整形象的雜亂無序。王校長認為:“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可證實的世界,一個是‘信的世界。”而這兩者的對話,才創造了真實的現實、人性的世界。高醫生和王校長給予南昌他們的是科學主義、人文主義的啟蒙,雖然南昌、阿明、陳卓然對這種科學話語懵懵懂懂,但對他們來說仍然是一個嶄新的世界,與身體的話語相比,進入精神的話語領域使啟蒙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啟蒙時代》以講述南昌、陳卓然、小兔子、七月等少年干部子弟在“文革”時期的精神成長為敘事主線,但客觀上制造了多種話語間的相互交織滲透的景觀:南昌他們的革命意識形態話語,顧老先生的民間話語,嘉寶、舒婭、珠珠的女性話語,“小老大”的浪漫主義的話語,高醫生、王校長的科學主義的話語。不同話語形成了關于歷史和人生的不同敘事,體現了迥然相異的價值觀。小說在此沒有偏向于任何一種話語敘事,而是試圖在多種話語的平衡和爭鳴之中編織出一個整體的歷史圖景,從而構成一種關于歷史的“星座表征”。“星座表征”是本雅明闡釋歷史的重要概念,在他的論述中,“星座”與他的“理念”是緊密相連的,他認為歷史不存在于任何單一的“理念”之中,因為任何單獨的認識都受到一定知識范式或意識形態的局限,背后潛隱著不同價值的需求,而歷史只存在于各種敘事構成的圖示里。因此,小說中關于歷史、人生、社會的多重敘事建構了一個存在多種可能、價值多元的歷史敘事,構成了對“文革”時期極權主義意識形態單一、線性歷史觀的解構。極權主義使自身合法化的重要方式就是將歷史敘事納入其意識形態的邏輯之中,創造出一個進步的、整體的歷史神話,它最懼怕的就是多元性和不確定性的敘述以及這些講述形成的自由論爭的圖景。阿倫特在《意識形態與恐怖》的文末指出,極權主義有可能坍塌崩潰的時刻就是“歷史的每一次開端”,“開端在變成一個歷史事件之前,就是人的最高能力;從政治角度說,它與人的自由是一致的。奧古斯丁說:‘創造了人,一個開端形成。這個開端由每一次新生來保證;這個開端的確就是每一個人。”?譼?訛因此,能夠戰勝意識形態的是鮮活的生動的生命,是人們自由創造、自由思想的精神。
三、市民社會的價值失落與啟蒙的未完成
王安憶在《對話:啟蒙時代》中強調,在《啟蒙時代》這部小說中,她有一個“寫大的東西的欲望”。小說文本中,這個“大的東西”就是在一個思想專制、匱乏的,精神生活極度萎縮的年代中構造一個一群少年內心成長的故事,實際上就是在時代內部尋出療救時代病癥的思想資源。小說主要人物南昌、陳卓然、七月等人是干部子弟,同樣以這一群體的“文革”經歷為題材的小說并不鮮見,如都梁的《血色浪漫》、王朔的《動物兇猛》,但這部小說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不是描繪這個特殊人群在“文革”時期的經歷傳奇,而是要寫出他們思想漫游的傳奇,它不是采取一種為歷史開罪、為自身立碑的方式來遮掩“文革”的罪惡,而是通過他們的思想嬗變來質疑“文革”的激進政治、教條主義以及在此之下的社會運動。但在多番精神旅行之后,作者卻將啟蒙的立足點置放于市民社會的日常生活,她借陳卓然之口來贊美這種所謂內涵精神價值,體現自由人道的市民社會的生活,引用城邦民主政治、法國大革命中巴黎市民的起義和馬克思關于“流氓無產階級”的論述來論證市民社會是現代社會自由和繁榮的創造者。最后,將市民社會的價值來源歸結于市民對日常生活的篤定。市民是沒有空想的,因為他們的生活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任何教條和辯證于他們都是虛妄的;他們的生活自給自足,正是這種日復一日的生活匯聚成時代的嬗變。作者指出:“他們體現了生活最正常狀態,最人道狀態。這狀態就是一日一日過下去,如同數米”;“他們有權力在不經受考驗的前提下過道德的生活,他們有權力不損人地過一種利己的生活,這就是人道”。而這種所謂的“人道”在作者看來就是人類生活的最高理想,是革命和英雄業績的目標。然而,市民社會的日常生活是否真的具有這樣的價值呢?endprint
首先,市民社會是在現代化過程中,由工業化和消費生活形成的社會,它并不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形態,也不是常在的形式,古代希臘城邦的建構原則與現代的都市是不同的。在此意義上,小說中試圖把市民社會作為一種自在的價值來源,打造“生活本來就是如此的”景象是不成立的。另外,小說中市民社會庸常的生活是和革命英雄的壯業相對比的,作者認為讓大多數人過一種平淡的、安寧的生活就是真正的人道,換句話說,就是在樸素的道德信條下,如“利己不損人”,過一種功利的生活是符合人性的,然而這種物質主義的功利之心往往導致盲目的行動和利己的后果。最后,日常生活確實有解構意識形態宏大話語的作用,它以細節的無意義性顛覆了整體的意義,以物質的無價值性對抗意識形態的價值體系,從而讓人們看到權力的荒誕、虛弱,但是日常生活本身不具有價值內涵,這就決定了它對極權主義的抵抗只能是一場辯證的游戲,它可以使原有的價值消散,但卻不能帶來新的價值。小說以“啟蒙”命題。何為啟蒙呢?康德在《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一文中指出,啟蒙就是可以在一切事情上公開使用理性的自由,換言之,啟蒙就是擺脫不成熟的精神狀態,在理性原則下,自主、自由地思想,因此啟蒙是精神領域的自由,是不受束縛的表達思想的自由,由此人就告別了蒙昧狀態,生成了獨立的自我意識。啟蒙是一種高于日常生活的精神實踐,它可以源于生活的啟迪,但最終要升華為對經驗世界的一種思考和批判。日常生活的物質性、自動性與啟蒙的自主性、精神性是相齟齬的。小說在敘事中,創造了多種話語的交織和對話,但在篇末卻將啟蒙歸結為對市民的日常生活的體驗,這最終使啟蒙落入了虛無主義的陷阱,不能不說是啟蒙精神的失落。
王安憶:《生活的形式》,《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1期,第52—54頁。
徐春萍:《我眼中的歷史是日常的——與王安憶談〈長恨歌〉》,《文學報》2000年10月26日。
王安憶:《啟蒙時代》,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本文中所有小說內容的引用均來自于這一版本,不再另注。
?譼?訛 漢娜·阿倫特著,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意識形態與恐怖—— 一種新的政府形式》,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6月版,第596頁。
參考文獻:
[1] 張旭東,王安憶.對話:啟蒙時代[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2] 王安憶.生活的形式[J].當代作家評論,2005(1).
[3] 徐春萍.我眼中的歷史是日常的——與王安憶談《長恨歌》[J].文學報,2000(10).
[4] 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M].林驤華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5] 張志忠.誤讀的快樂與改寫的遮蔽——論《啟蒙時代》[J].文學評論,2008(1).
[6]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