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一位青年在大學畢業后豪情萬丈地為自己樹立了許多目標,可是幾年下來,依然一事無成。他滿懷煩惱地找到一位智者。智者微笑著聽完青年的傾訴,對他說:“來,你先幫我燒壺開水!”青年看見墻角放著一把極大的水壺。旁邊是一個小火灶,可是沒發現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來,裝滿一壺水,就燒起來,可是由于壺太大,那捆柴燒盡了,水也沒開。于是他跑出去繼續找柴,回來時,壺水已經涼得差不多了。這回他學聰明了,沒有急于點火,而是再次出去找柴。這次柴火充足,水很快燒開了。智者問他:“如果沒有足夠的柴,你該怎樣把水燒開?”青年想了一會,搖了搖頭。智者說:“如果那樣,可以把水壺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智者接著說:“你一開始躊躇滿志。樹立了太多的目標,就像這個大水壺裝了太多水一樣,而你又沒有足夠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燒開,要想把水燒開,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準備柴!”青年恍然大悟。回去后,他把計劃中所列的目標去掉了許多,只留下最近的幾個,同時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幾年后,他的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
原來“減法”有時也是人生的一種“加法”。這位青年及時走出“凡事只做加法”的誤區,既注意從提高個人素養等方面入手做好各種“加法”,又注意從審視各種工作目標著眼做好各種“減法”,很快讓自己走出了事業的谷底。其實,教育工作者既要做好自己的“加法和減法”,又要幫助自己的工作對象做好各自的“加法和減法”。否則也只會事倍功半,空留尷尬和遺憾。
一個邋里邋遢的三年級男生,不僅字寫得潦草,還經常在本子上亂涂亂畫。有一天,語文老師忍不住了,把他的作業本撕個粉碎,還要他當眾檢討。他哭了,老師厲聲說:“你爸是干什么的?”他怯生生地說:“泥瓦匠。”老師似乎一下子找到了難題的答案:“這就對了,泥瓦匠就是和稀泥的!怪不得你寫的字這么差勁!你干脆回家跟爸爸學做泥瓦匠吧!”這位老師講的雖然是“恨鐵不成鋼”的氣話,可是從那以后,這男孩果然沒有再到學校上課,真的跟爸爸學做工去了……
“減法”有時也是課堂的一種“加法”。這位教師無端地把施教責任完全推給學生,只想著通過做好規范的“加法”來達到轉化目標,卻完全忽略了可以嘗試著做一做施教的“減法”。結果不僅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還因為自身的抱怨、挖苦、諷刺等各種過于生硬和冷漠的施教方式不斷使用“加法”,讓這名學生難以忍受,竟滿懷自卑地離開了校園。這樣的“加法施教”只會增加無端的傷害,對于學生來說,這樣“加出”的痛楚可能一生都無法“減輕”;對于教師來說,這樣“加出”的失敗可能終生都無法“減掉”。
“減法”有時也是教育的一種“加法”。一是用心觀察有效運用“加法”和“減法”。在自己的施教過程中要看自己的課堂,也要看別人的課堂,既幫助自己不斷積累各種經驗和教訓、不斷豐富施教的情境、不斷完善各種育人環境,也要及時對優劣進行辨別,提醒自己走出存在的誤區,精簡過于繁雜的過程,減少各種無效的舉動。二是用心反思有效甄別“加法”和“減法”。對比、思考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和施教過程,感悟、體會和品味他人的教育細節和創新舉動,既要及時汲取各種營養,幫助自己擁有更多有效的育人技藝,也要及時改掉自己的陋習、降低過高的施教目標、壓縮過重的訓練計劃,有效瘦身自己的施教行為。三是用心學習有效體驗“加法”和“減法”。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研修活動,自覺開展進修和自學活動,樹立新觀念、吸收新資訊、接觸新模式、掌握新技術,在提升自身素養的同時也可以體驗到學習的磨煉和艱辛,體驗到自己教育對象的真實感受,及時反饋到自己的育人實踐。加上一些“理解”,減去一些“挖苦”;加上一些“適應”,減去一些“抱怨”;加上一些“靈活”,減去一些“生硬”。
“減法”有時也是教育的一種“加法”。育人者只有統籌好各方面的關系,激活、調動、挖掘各種教育因素的有效價值,才會讓自己的育人實踐魅力無限,才會“加”出興趣、“減”出溫暖,“加”出共鳴、“減”出快樂,“加”出精彩、“減”出和諧……
(作者單位:山東棗莊市市中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