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華
摘 ? ?要: 依托地方產業,實施政府、行業與學校積極參與的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得到廣大高職院校的青睞。高職院校實施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是滿足政府、行業與學校三方的利益訴求。只有做到互惠互利,才能提高各方參與的積極性,促進三者之間關系有機結合、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共同服務于當地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政產學研合作 ? ?人才培養模式 ? ?高職院校 ? ?互惠互利
高職院校參與社會服務、增強與地方產業發展的融合度、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不僅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符合當地政府和企業的需求。近幾年來,高職院校、政府和企業對政產學研結合的教育理念都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并逐步實踐,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本文結合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稱我院)材料工程技術專業(陶瓷工藝方向)的實踐,對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研究。
一、“互惠互利”是實施“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
高職院校實施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是緩解當地就業難和招工難的有效舉措。是在政府部門的牽引下,借助高職院校的科教實力及利用企業的實踐平臺,迅速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地方經濟不僅需要高層次的科技人才,更需要面廣量大的技能型實用人才,校企雙方立足當地發展實際,發揮各自優勢,創造高水平的產學合作、能夠培育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人才。
實現政產學研合作辦學的關鍵點是做到互惠互利,即政府、企業、學校三方都能從辦學過程中獲得自己的利益,否則,很難長期堅持下去。在實施政產學研合作辦學過程中,政府起引導作用,即由政府牽頭推動開放創新平臺,搭建并出臺相關政策來推動學校教育與產業的有縫對接,提高高職院校知識與技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企業起主導作用,即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尋找更適合企業發展的合作方式,積極參與學校的教學改革過程,以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輸出作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同時為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方向,提高高職教育與地方產業發展的融合度;學校起著主體作用,即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更適應社會企業的發展需求,以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完成對行業內的轉型需求,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
二、“服務地方產業”是實施“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立足點。
高職院校的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和產業的支持,我院坐落于江蘇省宜興市,地處長三角中心位置,是我國著名的“陶都”,并建有以陶瓷產業為主、規劃面積達12平方公里的省級經濟開發區——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宜興市擁有陶瓷及非金屬材料類生產企業達千余家,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中貢獻較大的產業部門之一,人才需求量很大。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我院材料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創建于1958年的我院陶瓷工藝(材料工程技術)專業是江蘇省特色專業。從建校至今,依托陶都宜興當地的有效資源,已培養了數千名陶瓷工藝專業技術人才,為當地的陶瓷產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面對地方經濟發展提出的新挑戰,為了更好地適應企業、行業的發展需要,我院材料工程技術專業按照現代陶瓷類企業所需人才的要求,在企業行業專家的參與下,重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以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產業。
三、“教學模式改革”是實施“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無論是企事業單位,還是高職院校,都深刻認識到高職院校傳統教學模式面臨新的考驗,需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適合高職院校教育的教學模式,為此,材料工程技術專業結合我院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教學體系改革
為適應現階段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不斷深化以職業素質為本、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切實轉變觀念,大膽進行教育創新的探索。重視工學結合、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引入企業案例開展項目教學,將完成工作任務必需的相關理論知識構建于項目之中。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訓練職業能力,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研究訓練等項目,支持和鼓勵學生進入實訓中心或基地進行科學研究,把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納入教師的某項課題的研究之中,讓學生親自參加教師的科學研究,加快技藝實踐與專業的融合。
2.課程體系改革
通過實踐,探索綜合課程建設的新思路,建立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根據職業崗位(群)的要求,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與行業、企業共同確定教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校企緊密合作,共同開發符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在實踐教學環節,強調學生以直接經驗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實踐行動中的新知識、新技能,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四、“政、產、學合作”是實施“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
高職教育主要為當地經濟服務,就要針對地方經濟發展設置相應的專業和進行人才規格設計,但僅依靠學校自身力量則發揮的作用有限,因此,為了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必須在政府的介入下,實現學校與產業群體的有效聯合。材料工程技術專業實施政產學研合作的措施主要有:
1.健全校企互動合作機制
依托學院校企合作理事會,我院材料工程技術專業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健全了校企互動合作機制,通過多方合作共育人才,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工學結合方式始終體現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之中。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材料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進行指導,資助優秀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一些受資助的大學生畢業后直接到所資助的企業就業,實現政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的緊密結合。
2.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以本地區陶瓷行業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為依據,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的對接。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將學校教學過程和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建立行業、企業和社會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3.聘請企業兼職教師
聘請企業中兼具專業理論和豐富實踐技能的業務骨干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兼職教師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承擔部分校內實踐教學指導及校外學生頂崗實習指導工作,并且開展專業講座與職前培訓,同時,學校每年都派出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鍛煉,借助合作單位的設備、設施、項目指導培訓學生。
4.合作開發課程
校企雙方共同編寫工學結合校本教材與實訓指導書,參與從校本教材名稱確定、市場調研、大綱編寫與審定、教材體例設計、教材編寫、案例提供、審稿、論證的全過程。參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指導學生各項實訓的具體操作和自主學習。參與校外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建設、指導學生技能實訓、指導學生參觀企業、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等具體工作,為專業的建設發展和培養實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師資保障。
此外,學院與企業開展生產項目聯合開發、科研項目聯合攻關,同時充分利用學院先進的教學資源和高水平的教學團隊,以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江蘇省陶瓷行業協會“陶瓷工藝培訓基地”、“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等為載體,為企業提供學歷教育和技術培訓。
總之,實施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多種多樣,各院校應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特點找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在實施政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必須兼顧政府、企業、學校三方的利益訴求,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如此才能調動各方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積極性,共同推動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洪才,朱如龍.政產學研合作:高職發展的新模式[J].教育學術月刊,2011(9).
[2]劉全勝,陳玉平,王懷寶.構建政產學研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1).
[3]殷惠光,宋思運,朱炯等.地方高校開展政產學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和保障措施[J].江蘇教育,2011(4).
[4]代冬芳,政產學研合作機制建設研究[J].企業文化(下旬刊),2014(4).
基金項目:2013-2014年度全國建材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研課題:陶瓷類專業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CZY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