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君
教師在英語課堂上使用英語導學案進行教學是新課改精神的體現,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上乘模式。
一、英語自主學習課堂導學案的設計
吃透教材。首先教師應了解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對新舊教材進行比較和區別,只有弄清了教材的體系,才有可能真正地了解編者的意圖。其次,找出教材的難點、重點、疑點。最后必不可少的是精心編制例句。無論教單詞,還是講語法,都離不開例句的選用,編制例句是否得當,影響到學生能否很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新知識。
備學生做到“四了解”。了解班級的基本情況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成立課堂活動小組,要求小組成員之間在課堂上使用導學案自學、討論有一定的互補性;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知識背景,考慮怎樣檢查學生使用導學案的情況、怎樣引導學生等等;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可發展的狀況,使導學案學習內容適度,設置問題難度適宜。
二、善用導學案,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1. 課前指導學生預習
教師將導學案編寫之后,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了解新課的重點、難點及知識間的聯系,并要求學生在課前圍繞著導學案的內容進行自主預習。同時教師要對學習方法進行適當指導,如要求學生用紅筆劃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帶著導學案的問題看書,并標出疑難等等,然后帶著未解決的問題和強烈的求知欲進課堂。
2. 開展發展性的課堂教學活動
在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先由教師或學生提問檢查預習情況,然后讓學生提出疑難點,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接著教師圍繞重點內容、跟學生的疑難設計任務情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充分利用多媒體材料及時進行誘導、點撥、歸納。教師在討論中提出的點撥、誘導性問題,要利于學生進行正確思維,提問要科學。這樣教學與發展就形成良性循環的機制。接下來進行聽、說、讀的訓練,再接下來進行筆頭訓練,即導學案中的擴展練習,以便達到掌握和提高。最后檢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能否將備課的重點和學過的知識點聯系起來進行交際或書面表達。這種訓練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而且可以讓這種潛能無限地發展。這樣既符合“自主學習”的原則,又讓英語的課堂教學活動充分開展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習得英語,獲得能力。在教學八年級湘教版Unite 5 Topic 3 Many things can effect our feelings. Section A時,筆者的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要求學生根據導學案收集或查找電話用語、人的情感方面的詞匯,并用其中的重要詞匯造句;翻譯課文中的重點句,寫在作業本上交給老師,以達預習效果。
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業,提問、討論預習提綱里的問題,并提出存在的問題。從而了解學生預習課文單詞、短語的情況。
答疑解惑,激活思維。在教學1a、2a時,筆者安排時間給學生根據課文提問或回答課文設計的問題,1)How does Michael feel at home? 2)When will there be a test? 3)What will his friends do for him?等
答疑解惑后,筆者要求學生根據有關的問題復述對話內容給學生進一步操練。如:Michael is ill at home. Kangkang and his friends come to Michaels house. Michael is ________ to see them because he feels ________ and ________ at home. Kangkang will bring him some ______ CDs and DVDs. But he is ___________ about the test and the ______. The children will ______ _______ to help him with his lessons. Jane will bring him some ________. So he can learn by himself. The monitor will ask one of his classmates ?_________ ?____ him to give the speech. They all hope Michael will get well soon等,已達到鞏固大綱要求、擴展知識,提升能力的效果。
責任編輯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