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筆者接觸審查逮捕案件發現,因小事瑣事引發的輕傷案件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此類案件又多發生于鄰里、親屬、同事和朋友之間,由于涉案雙方之間關系特殊,如果處理不當,極易激化雙方的矛盾,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本文結合辦案實踐,找出一些類似案件的共性特點,擬提出一些打擊處理此類案件的建議。
關鍵詞 輕傷案件 犯罪特點 存在問題
作者簡介:文秋菊,祁東縣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090-02
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以來祁東縣檢察院批捕科共受理審查逮捕案件1265件1771人,其中受理輕傷害案185件234人,受理案件和受理人數分別占14.62%、13.21%。輕傷害案件批準逮捕147件160人,批捕率68.38%,不捕38件74人,不捕率31.62%,其中絕對不捕19人,占不捕人數的25.68%,存疑不捕20人,占不捕人數的27.02%,構罪不捕35人,占不捕人數的47.30%。
一、 輕傷案件的特點
(一)發生率較高
2010年以來本院共受理1265件案件,其中輕傷案件185件,占有比例接近15%,批捕階段每年需要花費較大的精力來處理此類案件,且案件數量出現一定的上升趨勢。
(二)當事人關系比較特殊
從本院受理的輕傷害案件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傷害案件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具有鄰里、朋友、親戚、甚至是配偶等特殊關系,且多因交往中的小事、瑣事引發,這一特殊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輕傷案件處理方式的特殊性。
(三)多為偶發性案件
輕傷害案件多發生在鄰里、朋友、親戚之間,且多因小事引發,具有偶發性,不存在事先預謀,社會影響和危害性相對較小。案發后當事人往往比較后悔,對此造成的后果也急于消除。如張某因其父親要其拿身份證辦理低保不從,其外公言語摻合了幾句,遂持刀將其外公砍成輕傷一級。
(四)取證相對困難
由于輕傷害案件多發生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偶發性,案發后沒有及時報案,傷害現場易遭破壞,事后取證多為言詞證據,易變性較大,造成案件在取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如許某因為宅基地問題與劉某發生言語糾紛,繼而發生肢體沖突,致使劉某構成輕傷,現場有目擊證人看到案發全程,但在場的證人大多都不愿意出面佐證,偵查機關收集的僅有幾份證據也互相矛盾,導致事實難以查清。
二、在審查逮捕環節辦理故意傷害件遇到的問題
(一)案件定性把握難,突出表現為故意傷害罪和尋釁滋事罪的區分
一方面有些輕傷害案件輕傷后果的鑒定時間和案發時間有一段時間差,導致當事人可能懷疑結果是否是案發時造成的。還有個別案件沒有嚴格依據鑒定程序鑒定,鑒定意見的分析說明也不到位,甚有多次鑒定還出現多個結果的情況,直接導致傷害后果難以確定,因此案件定性難。另一方面,刑法條文本身對輕傷害犯罪與尋釁滋事犯罪的有關規定界限模糊。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把“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規定為尋釁滋事罪的情形之一,高檢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把“隨意毆打他人造成他人身體傷害”作為尋釁滋事罪立案追訴的情形之一。這樣造成在傷害后果僅為輕傷的情況下,到底是定故意傷害罪還是尋釁滋事罪,難以區分。
(二)矛盾證據難甄別
一是由于公安機關警力有限,管轄范圍廣,因此個別案件報警后出警不及時,初查階段不認真仔細固定證據,而是等有鑒定意見后再立案偵查,致使被害人治療、鑒定期間,涉案嫌疑人有機會謀劃應對策略。如果沒有對案發現場及時進行勘驗、檢查并制作筆錄,致使客觀證據變化或滅失,而犯罪嫌疑人的主觀犯意又沒有突破的情況下,則可能導致案件的偵查工作陷入僵局。二是個別偵辦人員取證不夠規范。有些辦案人員對當事人、證人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陳述甚至歪曲事實的陳述,不仔細甄別,有時詢問用語不規范,用詞與客觀行為不相符,待多份證據湊一起后可能出現證據交錯、矛盾的情形。三是有些偵查人員訊問時不綜合考慮整個案件的證據和現場情況,采取先入為主的方式訊問,導致各個證據成為孤立、矛盾的個體,不能互相印證。
(三)難以把握證據證明力的大小
一方面輕傷害案件的事實認定中,如果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辯解與被害人陳述相左,又缺乏其他直接證據的情況下,就只能通過目擊證人的證言來還原案發時的情況。而多數時候證人之間的證言互相矛盾,甚至大相徑庭。有的目擊證人因為害怕麻煩不愿意作證,有的目擊證人因害怕得罪人而不愿出面講清楚案發時的情況,有的目擊證人愿意作證但表述不準確,還有的目擊證人因與一方當事人有利害關系,就會在作證時僅提供對該當事人有利或者不利的證言。還有部分目擊證人相互串證,與其他目擊證人的證言完全相反。另一方面實踐中部分被害人未經辦案單位委托,就自行到其他人體傷害鑒定機構進行鑒定,犯罪嫌疑人一方要求申請重新鑒定時又不愿意,還有的到兩個鑒定機構進行法醫鑒定,結果出現兩個以上的鑒定意見,如此類似情況對案件證據如何采信,實踐中難以準確把握。
(四)偵查機關處理方式單一
受考核影響,公安機關片面追求逮捕指標,立案把關不嚴,在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發生且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下匆忙立案,隨意報捕。如陳某故意傷害一案,辦案單位未查明陳某故意傷害的主觀犯意和客觀行為的情況下立即立案,導致該案存疑不捕,案件質量不高。而有些因民事糾紛引起的輕傷案件,事實已經查清,嫌疑人也已經明確,而辦案單位仍堅持報捕,卻沒有告知當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五)批捕權淪為被害人要求高額賠償的籌碼
輕傷害案件發生后,被害方情緒往往比較激動,急于讓司法機關對行為人采取強制措施,因而都會采取向公安機關報案的方式,其真實意圖是盡快獲得賠償。而審查逮捕階段案件尚處于偵查階段,距離案發的時間很短,雙方情緒往往很激動,被害方提出過高的賠償要求,如果對方不能滿足,其便要求辦案機關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否則將要到處上訪告狀。而檢察機關為穩定被害人情緒、避免鬧訪纏訪,不得已作出批捕的決定,致使批捕權這一國家公權力淪為被害人要求高額賠償的籌碼。
(六)處理棘手,信訪壓力和網絡輿情壓力大
審查逮捕階段距案發時間較短,雙方當事人情緒比較激動,被害人及其家屬一方強烈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的責任,有些案件事實未查清,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認犯罪事實,犯罪嫌疑人家屬要求盡快釋放還其清白,此種情況本院不論做出批捕或者不捕的決定,都將面臨巨大的信訪壓力。
三、處理此類案件的一些建議
審查處理故意傷害案件,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是檢察機關的一項重要工作,如果打擊處理不當,將會增加社會不和諧因素,危害社會治安,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處理好類似案件。
(一)加強業務學習,認真甄別輕傷害案件與尋釁滋事案件
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區分兩類案件:一是從犯罪動機來看,輕傷害案件的發生一般是基于鄰里糾紛、日常瑣事,甚至是報復等原因引發,屬于事出有因;而尋釁滋事犯罪則主要是出于無事生非、肆意挑釁、尋求刺激等原因。二是從犯罪嫌疑人平時表現來看,輕傷害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平時在社會上的表現還是能得到認同的,但尋釁滋事罪的犯罪嫌疑人則常常無事生非、起哄搗亂,公然挑釁社會秩序。
(二)加強法律監督,監督公安機關全面、準確、規范、合法地收集證據
公安機關辦理當事人雙方矛盾激烈的輕傷案件,可申請檢察機關提前介入案件的偵查過程,檢察機關也可主動提前介入偵查,監督偵查機關及時、全面、規范、合法取證,積極找目擊證人到執法辦案區逐個問話,必要時可對問話同步錄音錄像,避免證人證言出現反復以及互相串證。偵查階段,公安機關應努力緩和案件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情緒,采取正確的強制措施,及時化解雙方矛盾。
(三)加強綜合分析,及時消除證據之間的瑕疵
檢察機關對傷害案件進行書面審查的同時,對于明顯相互矛盾的證據,可以通過當面訊問犯罪嫌疑人,到案發現場找證人和被害人復核證據等方式,盡力消除三者之間的矛盾。如發現有串證行為或故意作偽證的,除了依法追究責任外,還應通知公安機關重新取證。同時有條件的單位應對鑒定意見及時請本院法醫復核,一旦發現原鑒定意見可能有問題可建議其重新進行鑒定。
(四)加強服務,做好當事人的刑事和解工作
偵查監督部門要從穩定大局的角度出發,將刑事和解工作貫穿到審查逮捕輕傷害案的始終,提供條件促使雙方達成刑事和解,以促進社會矛盾化解。具體工作中,應貫徹落實《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中“對于輕微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認罪悔過、賠禮道歉、積極賠償損失并得到被害人諒解或者雙方達成和解并切實履行、社會危害性不大的,可以依法不批捕或者不起訴。”之規定。如果條件允許,公、檢、法三部門可聯合出臺有關調整輕傷害案件刑事和解的方法規定,在現行法律范圍之內,對刑事和解的條件、范圍、程序、方式、方法做出詳細的規定。同時對不符合和解條件和范圍的案件不得強制雙方當事人進行和解。另外,還應聽取當事人的最后意見,提醒雙方在自愿、合法的基礎上和解,且和解后后不再反悔或違約,從而提高案件和解的質量。
(五)充分發揮自訴程序的優勢
有些案件事實已經查清,有明確的嫌疑人,且屬民事糾紛引起的輕傷案件,可以告知當事人直接向法院起訴,此類案件即使公安機關經出警已受理,經過審查,對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應當將案卷材料和有關證明材料送交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告知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法院審理刑事自訴案件,能夠調解的,可以依法進行調解,不能調節的應及時判決,迅速地穩定社會生活秩序,使得當事人能夠從訴訟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搞好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