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芹
摘 要: 文本是一個蘊藏豐富的寶藏,中職語文教師要充分關注文本的價值,優化文本資源,引領學生走近文本、親近文本,潛心閱讀文本,真正體悟文本的內涵,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 文本 文本價值 中職語文
蘇教版新版中職《語文》強調:“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培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可以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以及日常生活、職業崗位與終身發展所需要的語文能力。”可見,中職語文強調的是“語文素養”的培養,強調“美育功能”,中職語文教學應著眼于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浸潤。人文內涵蘊涵最豐富的就是文質兼美的“文本”,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關注文本的價值,讓學生吸收文本的“養分”,獲得精神成長的乳汁,讓語文課堂成為陶冶學生情操的樂園。
一、關注文本的生活化元素,豐富學生體驗
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的。也就是說,學習者走進教室時并不是一無所知的白紙,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已經逐步形成了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注重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利用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解讀作者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在教學中要關注文本的生活化元素,豐富學生的體驗感受,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原生態,激活他們的真實情感思維。學生的生活情感體驗才是理解感悟文章的鑰匙,注重文本探究,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溝通才能真正達到“知行合一”的要求,注重文本的思想情感價值挖掘,鼓勵學生從自身的生活閱歷中尋找相似的經歷,提高他們的生活情趣性和感悟性。例如教學《離太陽最近的樹》一課時,針對文中所描寫的紅柳的根系的龐大,讓學生品讀體味出紅柳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在心靈有感悟時,讓學生聯系生活中所見的生命力頑強的樹談談樹對環境的保護意義。正好學校開展“走進低碳生活,你我共同參與”的活動,學生有話可說,抓住這個契機,還可以向更深處延伸,讓學生談談“保護環境,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事”,使學生感悟要善待自然,這樣就豐富了學生的體驗。
二、挖掘文本的人文價值,培養學生的人生價值觀
中職語文是蘊涵人文內涵最豐富的一門學科,所選入的課文文質兼美,要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內涵,使學生與文本形成共鳴。中職學生經過中考的失敗,心理非常敏感和脆弱,開始萌生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理性思考,并渴望獲得發人深省的啟迪,語文教師要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價值,努力讓學生深入文本,去感悟、去體驗,幫助學生建立“精神的綠色家園”。如蘇軾《赤壁賦》一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抒發了對宇宙、人生的感悟。在教學這篇文章“主客問答”部分時,讓學生感悟蘇軾勸慰客人的話語。聯系蘇軾當時的處境和遭遇,學生感悟到蘇軾性格的灑脫、曠達,適時讓學生討論:“我國古代的有名的詩人是如何面對挫折和磨難的?”學生提到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于田園”“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縱情山水之間”“柳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等,在交流中學生對蘇軾的人生態度有了更深刻的體悟。此時由名人的事例引歸到學生自己,讓學生談談“你是如何看待面臨挫折和磨難的人生呢?”,最后引入周國平的一句話“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作為對學生的箴勉。學生學習文本,在理解感悟文本中獲取更豐富的感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滿足學習發展的需要。
三、關注文本的生命教育價值,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這正是語文教學和生命教育的結合點。新版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作品站在生命發展的高度,為學生提供具有思想價值、有助于學生精神成長、有永恒生命力的范本,引導學生通向真善美的境界。
有研究者認為:“學生閱讀一個個文本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學生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例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內容涉及了兩個世界“理想世界”“世俗的世界”的抉擇,詩人在詩歌中選擇了理想的世界,與世俗世界決裂。分析海子的詩,結合海子的經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理想”“世俗”沖突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海子的自殺是堅持了理想還是放棄了自己的理想?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存在于人類的每一個腳印中,只有直面沖突,能夠隱忍,能夠積極與現實溝通的人,才能夠真正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學生深思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寫一篇作文《海子,我想對你說》,讓學生通過勸慰、鼓勵海子,更加懂得直面人生的重要性。隨后引入普希金的一首哲理抒情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以勸慰的口吻告誡人們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要堅信生活是美好的,面對生活要積極樂觀向上。教學這首詩時可以拓展許多名人的事例,如左丘明失明卻著有《國語》,司馬遷遭宮刑著《史記》,他們面對挫折、困難、不幸,依然頑強奮斗,堅持不懈,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這些會引起學生深思,在思考中他們會形成一個觀念:成大事者需要有頑強的生命力。在生活、工作、學習壓力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活得精彩也需要頑強的生命力。潛移默化中學生受到精神的洗禮,會學習前人的生活態度,努力發揮最大價值。
四、關注文本的職業價值,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中職語文教師應時時不忘職校教育“職”的特點,始終用職業教育的戰略眼光看待文本,將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定位于職業素質提高上,在語文知識“必需、夠用”的基礎上,善于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一個更新更高的層面,關注文本中的職業因子,讓學生真切感到職業素質與自身息息相關。如《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課,馬克思認為“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有虛榮心、身體素質、自身能力等;馬克思認為應當選擇的職業是最有尊嚴的職業、深信其正確的職業、使我們達到完美境地的職業。以上三種選擇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馬克思向往的職業是選擇為人類的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這就為學生選擇職業確定了“航標”。再如《敬業與樂業》一文,是梁啟超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對學生的一次講演,談的是職業態度的問題,對學生思考將來選擇了職業之后應該如何做起到了指導作用。通過挖掘這些文本中的職業因子,讓學生領悟到嚴謹求實敬業的工作態度、忠誠與奉獻的人格精神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應具備的素質,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努力培養職業素質的熱望。
總之,文本是一個蘊藏豐富的寶藏,教師備課時要充分關注文本的價值,優化文本資源,在課堂上引領學生走近文本、親近文本,潛心閱讀文本,真正體悟文本的內涵,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王家倫,韓星嬰.語文教學散論.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12(第1版).
[3]孫霓.談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碩士論文,2007.
[4]于冬.中職語文特殊性及教學對策探析.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碩士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