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明
摘 要: 課堂必須讓學生創新創造,讓學生在創新的基礎上從事學習活動,這對每個教師而言都是一個必須思考和研究的話題。作者所做的創設數學有效實踐情境的思考和實踐值得借鑒。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實踐情境 創新能力
數學教學尤其是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一定要讓受教育者能夠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形成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我們依據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需求,創設學生學習的有效實踐情境,怎樣的情境才算得上有效,我們無法詮釋,但讓學生逐步形成創新能力,確實是我們所必須努力追求的。
一、形成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情境必須深挖教材資源
我們所使用的數學教材是一標多本框架下的蘇教版省編教材,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突出教學思想的感悟和教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教材,其內涵更豐富,特色更鮮明,便于我們實施教學。但作為一本教材,它不可能窮盡所有內容,也不可能彰顯所有特色。這就需要我們把教材作為重要的載體,利用它創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情境,但僅是簡單利用還不夠,要盡力對它進行挖掘。數學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如果能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把握,在此基礎上進行挖掘,那形成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情境將會層出不窮。譬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A)》,筆者就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刻挖掘,設計出讓學生由具體實物抽象到立體圖形的教學情境。首先是讓學生觀察一個個長方體的實物,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深刻意義上的探求。在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較好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再讓學生互動,拿著自己所準備的長方體實物,與同伴進行交流,圍繞長方體直觀圖中看到的是哪幾個面,哪些面不能看到展開討論。在學生通過觀察獲得了直接體驗,又進行有意義交流互動的基礎上,學生掌握了從不同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夠同時看到的面數的問題。學生就在這有效實踐情境的體驗中抽象出長方體的直觀圖,形成了長方體的空間形象。
二、形成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情境必須緊扣學生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人們所公認的,我們也完全可以理解為生活即創新創造。離開生活培養學生創新創造的能力可以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對于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我們必須力爭做到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配合。譬如教學《體積和容積的認識》,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們應當看到的現實問題是,“體積”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的抽象導致小學生不可能用數學的語言準確表述對“體積”的感受。教學時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說一個靠船下篙的舉措。因此,在讓學生理解“物體占有空間,并且占有的空間是有大小的”的問題時,則讓學生通過實物投入水中的實際操作,形成一定意義上的感受和感悟。先由學生把已有的核桃投放到有水的透明杯子里,學生便發現水面升高了。水的升高說明什么?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核桃”作為一個物體也是占有著空間的。再讓學生利用兩只同樣大小的杯子,盛滿同樣多的水,投入兩個不一樣大的水果核桃,學生便發現兩杯相同高度的水,這個時候上升的高度則不一樣了。水升得不一樣高又說明什么?學生便有意義地明確:核桃越大,水升的高度就越高,核桃越大,那么所占的空間也就越大。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對于每個教學內容,小學生在學習時都會遇到難點問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積極尋求突破難點的方法,也都要找到解決重點的最佳手段。就拿筆者所教的《體積和容積的認識》來說,如果不借助直觀的核桃的大小不同,讓學生投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那學生是感悟不出來的。由占有空間→占有空間有大小→具體實物占有空間的大小,就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來。
三、形成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情境必須突出學生創造
不論是面向全體學生,還是關注個體差異,都離不開實現小學生學習的創新創造。這是因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數學教育教學的靈魂,創新創造必須從娃娃抓起,當然也就必須從小學學科課程教學抓起。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夢》提綱中這樣說道:“理想的智育,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由此,我們必須做出這樣的抉擇,形成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情境必須突出學生的創造。在平時的教學活動設計中,筆者力求做到學生的創新在先,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力求做到關注課堂生成性的資源,并妥善而又科學地利用這些資源,實現課堂教學的活力四射。譬如教學6年級上冊第35~36頁的分數連乘與實際問題的相關內容時,就具有創新意味地讓學生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兩步實際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用創新的手段突破了理解分數連乘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的問題。如教學例6,在呈現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給學生以一定意義上的幫助,這樣可以使得絕大部分學生達到創新解決問題的目的,利用線段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再讓學生展開激烈的爭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爭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爭辯,不但使得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且學生對數量之間關系的厘清顯得極為迅速,尤其是一些學有困難的學生也能夠比較迅速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更令人欣喜的是,學生能夠創新地進一步運用畫圖策略,分析出數量關系,幾何直觀得到了發展。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教育研究,1998.
[2]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岳麓書社,2007.
[3]彭光明.數學教學方法思考與探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