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亮
摘 要:通過研究落葉松、油松混交林整個發育過程中不同階段相應的經營管理措施,總結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落葉松、油松混交林經營管理技術。其技術能有效提高林木生長速率,調整林分結構,優化樹種組成,提高木材質量,為落葉松、油松混交林的經營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落葉松;油松;混交林;經營管理;目標樹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101-03
Abstrct:By studying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n the mixed forest of larch and pine,summ up a set of practic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a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ree growth rate,adjust stand structure,optimize species composition,improve wood quality,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to management the mixed forest of larch and pine.
Key words:Larch;Pine;Mixed forest;Management;Target tree
落葉松、油松是我國北方主要的造林樹種之一,二者組成的混交林在我國人工林中同樣占有很大比重。由于二者干形通直,生長速率較快,材質較好,因此也是我國主要的木材來源。據很多研究表明落葉松、油松混交林具有林木生長率、物種豐富度、林下植被蓋度及土壤含水率明顯高于落葉松純林和油松純林的特性[1-3],但由于長期不合理的采伐利用,導致面積越來越少,質量越來越次。面對這種現象,本文系統總結了一套落葉松、油松混交林的經營管理技術體系,通過系統經營,能有效提高林分生長速率,增強森林生態效益,生產優質木材。
1 落葉松、油松樹種生物學概述
1.1 分布區域 落葉松,學名:Larix gmelinii(Rupr)Kuzen,裸子植物門松科落葉松屬的落葉喬木,是我國東北、內蒙古林區以及華北、西南的高山針葉林的主要森林組成樹種,是東北地區主要三大針葉用材林樹種之一。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在歐亞及北美均超越北回歸線,達北緯63°~72°30′,分布區的南線約北緯40°。但在中國北部的恒山、五臺山、呂梁山、秦嶺至橫斷山、喜馬拉雅山,可達北緯20°10′。是北方和山地寒溫帶干燥寒冷氣候條件下具有代表性的寒濕性針葉林的主要樹種之一。中國約有10種,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區。它是一個寒溫帶及溫帶的樹種,在針葉樹種中是最耐寒的,垂直分布達到森林分布的最上限[4]。
油松,學名: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又名紅皮松、短葉松,裸子植物門松科,生長于海拔1 000~2 600m的山地,分布廣,燕山北部、陰山、陰南丘陵、鄂爾多斯、賀蘭山。中國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等地均有分布,油松是中國北方廣大地區最主要的造林樹種之一[5]。
1.2 生物學特性 落葉松為耐寒、喜光、耐干旱瘠薄的淺根性樹種,喜冷涼的氣候,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有—定的耐水濕能力,但其生長速度與土壤的水肥條件關系密切,在土壤水分不足或土壤水分過多、通氣不良的立地條件下,落葉松生長不好,甚至死亡,過酸過堿的土壤均不適于生長[4]。在中國分布較廣的落葉松有:興安落葉松、華北落葉松、西伯利亞落葉松、長白落葉松。落葉松是強陽性樹種,適應性強,對土壤水分條件和土壤養分條件的適應范圍很廣。落葉松最適宜在濕潤、排水、通氣良好,土壤深厚而肥沃的土壤條件下生長,但落葉松在干旱瘠薄的山地陽坡或在常年積水的水濕地或低洼地也能生長,但發育不良。落葉松耐低溫寒冷,一般在最低溫度達-50℃的條件下也能正常生長。
油松為陽性樹種,深根性,喜光、抗瘠薄、抗風,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鈣質黃土上,-25℃的氣溫下均能生長[5]。耐寒,耐干旱耐瘠薄,幼樹耐側陰,抗寒能力強,喜微酸及中性土壤,不耐鹽堿。深根性樹種,主根發達,垂直深入地下;側根也很發達,向四周水平伸展,多集中于土壤表層。油松對土壤養分和水分的要求并不嚴格,但要求土壤通氣狀況良好,故在松質土壤里生長較好。
1.3 形態特征 落葉松:喬木,高達35m,胸徑達90cm。樹皮灰色、暗灰色或灰褐色,皮溝深,縱裂成片狀脫落,落痕為紫紅色,心邊材區分明顯。油松:喬木,樹高可達30m,胸徑可達1m。樹皮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規則鱗塊,裂縫及上部樹皮紅褐色。
1.4 木材質量及用途 落葉松邊材黃白色微帶褐色,心材黃褐至棕褐色,年輪分界明顯。木射線細,木材略重,硬度中等,有樹脂,耐久用,可供土木工程、器具、枕木、電線桿、造紙等用。樹干可提取樹脂,樹皮可提取栲膠。
油松木材富含松脂,耐腐,適作建筑、家具、枕木、礦柱、電線桿、人造纖維等用材。樹干可割取松脂,提取松節油,樹皮可提取栲膠,松節、針葉及花粉可入藥,亦可采松脂供工業用。
2 經營管理技術
根據林分的生長發展階段分為新植林撫育、形干階段撫育、疏伐階段撫育和收獲階段撫育4個部分。
2.1 新植林撫育 新植林是指經人工播種、栽植或天然更新形成的新造林地,特點是林木處于幼苗期,抗寒、抗寒、抗風能力差。
此階段常見撫育措施有:擴穴、割灌、折灌、防寒、灌溉、施肥、整形修剪等,其中擴穴、割灌比較常用,折灌主要適用于對萌生枝條的清理,防寒適用于當年造林幼苗越冬防寒防風,灌溉和施肥同樣在特殊需要時實施。一般根據樹種生物學特性和林分實際狀況,有選擇地采取不同的撫育措施。endprint
落葉松與油松皆為強陽性樹種,因此前期撫育主要是通過割灌、折灌措施抑制灌草生長,由于其抗寒抗旱能力較強,一般不用采取防寒和灌溉[6];如果是林冠下的造林,就要考慮大強度疏伐上層喬木,保證充足的光照。此外考慮到油松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因此初植密度不宜過大,及時清理周邊灌草,進行必要的整形修剪,保持良好的冠形[7]。
新植林中鼠兔危害比較嚴重,尤其在冬季雪后,要注意預防鼠兔害,保證幼苗健康生長。
2.2 形干階段撫育 形干階段主要撫育措施是折灌、透光伐、定株、整形修剪、疏挖和病蟲害防治。以上撫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林內透光性,防止林木過度自然整枝,如果是采伐跡地造林,通過折灌、透光伐或定株伐除林內萌生的先鋒樹種枝條,為目的樹種創造良好的生長空間。對于落葉松來說為了促其形干,透光強度不宜過大,要保持較大密度,保證高徑比在80~100范圍之內[8]。對油松來說,為了保持良好冠形,降低密度,使每棵樹都有展冠的空間,因此對于混交林來說,落葉松和油松應采取不同的密度,建議采用群團狀混交,這樣既能保證落葉松較好干形,又能保證油松良好冠形。
隨著林齡增加,對光的需求越來越大,應逐漸解放空間,增加透光,透光措施應以多次少量為原則,防止一次性大強度改變森林環境,苗木不適應,出現干稍或死亡。疏挖是為油松解放空間的有力措施,既保證了保留的合理空間,又產生可觀的經濟收益。
林木整個生長周期內,時刻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防止病蟲害大發生。
2.3 疏伐階段撫育-目標樹經營 形干階段結束后進入疏伐階段,疏伐階段主要的措施是疏伐、疏挖和修枝整形,按照目標樹經營的技術路線[9],首先選擇目標樹,進行目標樹標記,伐除干擾樹,對目標樹修枝,目標樹外的林分進行均質經營。
目標樹選擇,兩個樹種的目標樹比例應維持在1∶1左右,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適當調整。目標樹的總量應保持在每667m28~12株,每個樹種大約4~6株,盡量均勻分布,對目標樹進行標記。油松目標樹的分布要充分考慮后期母樹更新的問題,因此在整個林分中,作為母樹的油松應均勻分布,爭取照顧到整個林分。目標樹標記完成并在首次伐除干擾樹后,需要對目標樹進行修枝,前期為了保證樹木較快生長,修枝強度不宜過大,基本保持在樹高的1/3即可,后期隨著林木的生長逐漸加大修枝高度。油松冠形較好的可以輔以人工整形修剪,提高其觀賞價值,通過疏挖產生經濟效益。
目標樹選擇完成后,就要進行干擾樹的確定和伐除,對目標樹經營來說,只伐除對目標樹有影響的林木,而對均質經營的林木來說,只伐除殘次林木,不考慮均勻保留和林間空隙的問題,疏伐時間和強度應充分考慮林木不同個體間競爭的實際情況。一般情況下5~7a疏伐1次,但應充分結合林分實際需要,可以適當調整。杜絕一次性對森林環境做過大改變,如果一次性采伐強度過大,突然較大強度增加林隙和光照,致使林內空氣急劇加速,有可能造成死亡或高生長滯緩、次生枝椏叢生等現象。
落葉松和油松混交林的經營其實是落葉松林的目標樹經營和油松林的苗材兼用經營的有機結合,兩條路線結合穿插使用。
2.4 收獲階段撫育-采伐、更新 收獲階段主要的撫育措施是收獲采伐、二次建群、更新層撫育和病蟲害防治。
對達到預期胸徑的目標樹進行采伐,采伐過程分多次進行,防止一次性強度過大造成森林環境變化巨大。采伐過程中注意保護林下幼樹和更新層。為了保證順利二次建群,輔以破土、割灌等措施促進天然更新,尤其圍繞油松母樹進行輔助措施[10],促進油松更新,對已形成的更新注意保護,以新植林的措施對其撫育,保證其能健康生長,盡快成林。如果天然更新不能滿足需求,可以在收獲疏伐結束后人工植入幼苗,保證更新苗木數量。對更新層和后生樹密度較大的林分,可以進行定株和透光撫育,伐除殘次木,待形干結束后,繼續進行目標樹標記。
更新層的形成不一定在主林層采伐前,在主林層疏伐階段,如果出現更新,也要加強保護,促其盡快成林。此時出現的更新一般為油松更新,因油松更新能力較強,此時結合落葉松更新情況,可以考慮后代繼續培育混交林,同時也可以培育油松恒被林。
亞林層和后生樹層的目標樹標記時間應根據自身生長階段進行,與主林層沒有絕對的關系,如在主林層收獲前進行,數量要加大,防止主林層目標樹采伐過程中對亞林層造成一定的破壞。
參考文獻
[1]趙陽,余新曉,吳海龍,等.華北土石山區典型森林枯落物層和土壤層水文效應[J].水土保持學報,2011(06):148-152.
[2]周國娜,袁勝亮,崔書文.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的多樣性特征及生物量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2(18):4052-4056.
[3]張玉榮.人工混交林與林地生態關系的初步研究[J].湖南林業科技,1991(04):26-29.
[4]田茂賢,敖潤涵.河北省塞罕壩地區落葉松造林技術探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4(09):50.
[5]時春波.油松育苗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0):239.
[6]紀連軍,范俊海,周良政,等.華北落葉松幼林撫育試驗的調查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7(S1):29,39.
[7]馬田余,羅宏偉.油松綠化苗木培育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4(8):175-176.
[8]馬存世.舟曲林區落葉松人工林生長特性研究[J].甘肅林業科技,1999(03):24-27.
[9]支乾坤.華北落葉松大徑級材目標樹經營技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3(15):113-114.
[10]韓文娟,袁曉青,張文輝.油松人工林林窗對幼苗天然更新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2(11):2940-2948.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