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縣道情皮影是隴東地區歷史悠久,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作為中國皮影的主要代表之一,它不僅在其唱腔、音樂、表演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個性特征,而且作為道具的皮影本身在其造型、色彩上也展現出獨特的審美意味。本文主要就其皮影的色彩從用色選擇的觀念性和色彩表現的地域性兩個方面來分析環縣皮影色彩的審美內涵。
關鍵詞:環縣皮影;審美;色彩特征
作為甘肅隴東皮影最具代表的環縣道情皮影是中國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3年被列為國家首批10個民族文化保護試點工程。環縣道情皮影戲又被稱為“道情燈影戲”、“牛皮燈影子”、“老道情”等,據相關記載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和幾代人不斷革新和藝術實踐,環縣皮影融入了當地民俗文化和觀念,同時廣泛吸收當地民間剪紙、繪畫、喜劇等多種藝術的營養,逐漸形成了環縣道情皮影自己的風貌特征,被視作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在制作上集繪制、雕刻、染色等手工藝于一體,用料考究,鏤刻精致細膩,彩繪古樸華麗,熱烈奔放,整體上彰顯著濃郁的隴東黃土氣息。色彩是皮影造型藝術的主要構成要素,環縣皮影同樣在著色上非常考究。它所用的顏料種類不多,但經過巧妙的組合搭配又顯得豐富多彩,對比強烈但又艷而不俗。
1 環縣皮影色彩的觀念性
同其他中國民間造型藝術一樣,環縣皮影在色彩的應用和表現上并不是簡單的純自然客觀色彩的再現,而是以一種約定俗成的色彩觀念為先導。從皮影的起源、發展及表現內容可以看出它同其他民間藝術一樣承載著文化傳承和教化民眾的功能,所以在其制作上不論是造型還是色彩的選擇都要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民間民俗審美觀的制約。在中國的色彩觀中,色彩已脫離了自然物象的視覺屬性,從變化多端的客觀自然光色中抽離出來被符號化為一定的文化屬性而納入到中國傳統哲學觀中,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色彩體系。其中對色彩影響最大的是中國傳統的五行觀念。它是中國文化對客觀世界紛繁的事物及其相應運動變化規律的概括與歸納,它與陰陽學說相配合用以說明自然、社會及事物的形成及相互轉化關系。受此觀念影響,人們將色彩也歸納為“五色”,即:青、赤、黃、黑、白,并以此“五色”為正色,其他的為雜色。同時將這“五色”與季節、方位等聯系起來,并賦予特定的符號含義。例如,青意和平、繁榮、干凈;赤意富貴、幸福、吉祥;黃意權利、威力、炫耀;白意寂寞、悲哀、孝廉;黑意死亡、破壞、神秘;這些都對傳統色彩觀念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說“五色”是中華傳統色彩體系的基礎和標準。故有古代的“繪事后素”之說,意思是畫繪這種活動是在認識了色彩的基本標準和觀念之后才有的。
基于這種基本傳統色彩觀的影響,在環縣皮影的著色中對于色彩種類的選擇上盡可能趨于簡潔單純,用色主要以紅、綠、黃、黑、白為主。其中紅色和綠色的應用最為廣泛,這是由于紅色和青色本身就是“五色”中的上色,純度較高,在敷色和演出呈現過程中較少受到影響。盡管用色不多,但由于雕刻藝人在上色過程中靈活運用色彩的相互搭配和協調的辦法達到以少勝多的豐富色彩效果,并突出了強烈的裝飾感。同時為了協調高純度及對比強烈色彩引起的沖突,皮影制作時經常在綠色和紅色或其他純度較高的色彩之間夾雜白色鏤刻線或黑色圖案的方式以減弱這種沖突,從而產生和諧的視覺效果。
另外,皮影色彩中的觀念性還表現在色彩的象征性的表達上,皮影中的敷色要根據皮影的道具、形象、人物個性等內容的不同而選擇相應的色彩。受“五色”觀與“禮制”關系的制約、影響,古時以正色為尊貴,雜色為卑賤。其中黃色等級最高,是皇權的象征,所以一般的皮影形象中很少用,而紅、綠則是將帥、大臣等人物的服飾顏色,所以比較常用。特別是紅色應用最廣泛,黑色居后。同時不同色彩還象征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忠義之士施紅色顯得英勇正直;耿直之士施黑色顯得鐵面無私;勇猛之士施青花顯得驍勇善戰;奸詐之人面部留白以示其奸詐邪惡等。所以從整體上看環縣皮影是按照一定的傳統色彩觀念敷色,在色彩的象征性表達上與傳統“五色”觀念相一致。
2 環縣皮影色彩的地域民俗性
皮影色彩審美特征的形成除受傳統色彩觀念的影響之外,不同地域地理環境以及民俗文化也是其審美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環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區,是歷史上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匯的地帶,從而形成了具有顯著地域特征的地理環境和民俗文化???????????????????????????????????????——既有農耕文化的憨厚質樸又兼游牧文化的粗獷奔放。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環縣的黃土溝壑在視覺上給人以蒼茫單調的感覺,為了避免這種乏味和視覺心理的平衡,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色彩的應用上盡可能,甚至夸張地使用高純度和艷麗的顏色,使色彩效果更佳濃烈、飽滿、強烈。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蒼茫寂寥的黃土地上勞作的婦女頭上都裹著色彩艷麗強烈的頭巾。在這種氛圍下所產生的飽滿熱烈的色彩也反映在當地的各種民間造型藝術中,其中在皮影的用色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環縣皮影在用色上選用純度高和對比強烈的色彩,在施色中為了強化色彩的鮮艷,往往要反復多次施色,直到理想效果。整體上用色單純、夸張,又不失厚重,這種色彩的性格也就是這片土地上粗獷、豪放、憨直的民眾的性格的體現。
環縣皮影的色彩在其選擇、搭配上同時也受地方民俗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審美觀的影響。一方面,環縣道情皮影作為民俗活動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在廟會祭祀、招吉納福、紅白喜事等民俗活動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在皮影制作的敷色上要充分體現當地百姓普遍追求吉祥、吉慶、豐收、多福、長壽等強烈美好的愿望,同時能傳達懲惡揚善、追求真善美等傳統價值觀念。這是色彩的選擇組合是按其當地風俗約定俗成的價值判斷和符號意義來決定的,往往與現實的色彩有很大的區別;另一方面,在配色上也遵循其當地一些約定俗成的基本規律。例如,“青間紫,不如死”、“紅配綠,一塊玉”、“紅間黃,喜煞娘”等等。這些基本規律的總結都來自當地民眾對生活的感受形成的審美體驗。所以環縣皮影多色彩的選擇和搭配整體上是在特定民俗文化背景下的意向用色,其色彩體現著濃郁的當地民眾的生活痕跡,創造出了符合自己審美情趣的色彩。
環縣皮影作為中國傳統皮影的典型代表和分支,在色彩上充分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色彩的認識及基本觀念,同時也體現著當地深厚獨特的民間民俗文化下民眾對色彩的審美體驗。盡管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皮影似乎逐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但研究、發掘蘊含在其中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對于建立當代中國自己的造型審美體系,創造出符合自己民眾審美價值和追求的當代藝術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義,劉全寶.慶陽民間藝術之魂[M].新華出版社,2004.
[2] 吳薇.民間皮影[M].河北少兒出版社,2010.
[3] 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4] 高民.從皮影的敷色看民間美術的色彩觀[J].文藝評論,2010(2).
[5] 李婧娟.淺析民間皮影用色[J].赤峰學院學報,2011(2).
作者簡介:牛耕田(1978???—),男,甘肅會寧人,隴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造型,色彩與當代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