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源
摘 要:中國攝影高等教育正在進入繁盛的時代,面對發展越來越成熟的高等教育,陳舊的教科書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要。所以,攝影課程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我們需要時時調整,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攝影行業的迅猛發展。《新聞報道攝影》作為攝影課程中的一門重點課程尤其需要進行適應時代發展的改革。
關鍵詞:中國攝影教育;教學改革;課程分析,培養能力
1 中國攝影教育發展
中國攝影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3年上海復旦大學最早在新聞系開設了新聞攝影課。1955年中國人民大學也開辦了新聞攝影課,并在1964年正式設置了新聞攝影專業。此后的60年代南方一些大學也相繼設置了新聞攝影課電影攝影專業在50、60年代也正式開始。1952年當時的北京電影學院專科學校中開設了攝影專業課,1956年正式成立了北京電影學院,開設了攝影系(包括圖片攝影課)。1960年,長春電影學院也開辦了電影攝影課。新時期十年,隨著攝影事業的迅速發展,攝影教學進入了全盛時期。1983年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委托中國人民大學分校開辦攝影專科。1984年魯迅美術學院成立了攝影系。1985年武漢大學成立了攝影專業后,攝影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了,全國許多高校都先后開辦了攝影專業教育。
在學習攝影的課程中,《新聞報道攝影》是一門重點課程,《新聞報道攝影》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明確新聞報道攝影的倫理與道德標準,進而培養學生對報道攝影的理想與信念,加強對于報道攝影社會意義的認識。
國內開設此課程的學校已初具一定規模,但是沒有一本獲得普遍認同的教材對此課程進行規范,學校不同,學院不同,教師不同,側重點也有很大差別。我院對《新聞報道攝影》課程安排對圖片拍攝的側重比重更大些,學生能夠從課程當中得到新聞拍攝的訓練和培養。經過課程的分析,我認為,加大對圖片編輯的課程內容比重,通過個案分析以及報道攝影工作方式的歸納與總結,使學生們更加具體地掌握新聞報道攝影的工作方式,加強分析、觀察社會生活與社會問題的能力,培養圖文共同傳達的綜合能力。強化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使之走出校門,進入媒體后便可按課程教學的工作方式適應工作。當前《新聞報道攝影》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第一,課程中學生對攝影史當中,對西方與中國新聞報道攝影歷史了解不夠詳盡。
第二,學生們對于圖片編輯的內容了解太少,不能夠較好地理解圖片與圖片之間的聯系。
第三,需要加強對編輯實施流程的了解,能夠使學生在畢業之后從事新聞工作時更好地完成工作。
2 方法的制定與實施
針對以上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解決:
第一,從攝影史出發,從攝影的特性出發,通過對西方與中國報道攝影歷史概況的講述,使學生對報道攝影的性質、精神以及歷史演進與變化有比較深入、全面的了解。并且留下攝影家個案分析的作業,讓學生自主思考,挑選感興趣的攝影家,完成分析作品的工作流程。
第二,注重學生對于圖片的解讀、運用與傳播的培養與教育。目的在于為圖片傳播培養專業人才,強化學生對于圖片運用與傳播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于圖片傳播的敏感與能力,了解圖片在傳播中的特性以及工作方式,了解媒體的特性。在學生就業過程中增加專業擴展方向,填補出版界大量的圖片編輯空白。
第三,著重講解編輯實施流程,使學生了解新聞媒體的工作流程,能夠為新聞工作對于圖片的選擇,影像的控制,節奏的把握,內容的完善有較為清晰而準確的思路。了解不同出版物的編輯方式,文字與圖片的結合關系,版面之間的聯系,不同媒體運作方式的分析。能夠使學生在畢業后,較熟練地走向新聞工作的崗位,順利完成角色上的轉換。
3 研究基礎
項目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攝影基礎教學、攝影專業教學、影像藝術以及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等方面具有較好的科研能力,具備承擔此課題的能力和水平。課題成員通過對目前2010級、2011級攝影專業學生在《新聞與報道攝影》課程方面存在的問題調研基礎上,對本課題項目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論證,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并密切關注往屆畢業學生從事新聞工作的狀況和成就。
4 教學成果驗證
課程結束后,全班進行觀摩,邀請專業所有教師共同點評,同學之間互評。使學生得到多方面多角度的建議和提示,加深課程專業性的提高,增強自我專業的認知能力,找到不足,得到進步。并且,跟蹤觀察參加新聞工作的畢業生,關注他們的工作狀態,在工作中是否很快適應,哪些課程為他們打下基礎,哪些課程為他們提供幫助,還有哪些課程可以進行補充,等等。
4.1 研究反思
新聞報道攝影的課程結構,采用圖文結合式、討論式、實踐式教學手法。針對學生在拍攝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一對一進行輔導,逐個解決學生存在的個體問題,擴展他們的創作思路,完善個人化的創作過程,熟練完成選題、拍攝的過程。并且,能夠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創作方法,培養自己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創作意識,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有目的地收集資料和信息。為畢業后從事新聞工作打下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思維擴展能力。
4.2 價值
由于攝影及攝影所帶來的“影像”不斷地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更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成了當下人類社會各個領域中所必需的科學記錄和形象表達的強有力工具。為了攝影這樣的社會要求,我院開設攝影專業,并《新聞報道攝影》的課程,培養和訓練有技術,有能力的新聞工作者,為社會輸送應用型人才。
新聞攝影的課程在國內外藝術類院校,具有攝影專業課程的學校都有開設。可見,這是一門對于學習攝影的學生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但是,每個學校在專業培養方向的選擇上都會有不同的側重。這主要針對學生畢業之后的實際操作能力。我在研究中側重的是注重學生對于圖片的解讀、運用與傳播的培養與教育。目的在于為圖片傳播培養專業人才,強化學生對于圖片運用與傳播的能力。填補出版界大量的圖片編輯空白。而且,由于圖片已成為社會傳播的重要手段,甚至是主要手段,培養學生對于圖片傳播的敏感與能力更為迫切。需要學生了解圖片在傳播中的特性以及工作方式,了解媒體特性,能夠獨立進行公眾傳播與專業傳播中的圖片編輯工作。
參考文獻:
[1] 安娜·H·霍伊.攝影圣典[M].中國攝影出版社.
[2] 林路.新銳攝影——紀實[M].九洲圖書出版社.
[3] 周明,林路.發現與捕捉——瞬間永恒的紀實攝影[M].遼寧美術出版社.
[4] 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教材(上、下)[M].孫建秋,劉寶成,
等,譯.中國攝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