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曉楠
【摘要】 目的 探討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相關臨床因素, 為預防和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提供臨床依據。方法 實施分娩發生產后出血100例患者中54例患者實施陰道分娩, 其余46例患者實施剖宮產。前者為陰道分娩組, 后者為剖宮產組。分析兩組的平均出血量、具體出血情況、產后出血原因等。結果 陰道分娩組患者的產后出血量低于剖宮產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陰道分娩組出血量在1000 ml以上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剖宮產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剖宮產組產后出血量超過2000 ml所占比例高于陰道分娩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剖宮產組宮縮乏力所占比例和陰道分娩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陰道分娩組的產道損傷所占比例高于剖宮產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剖宮產和陰道分娩相比, 前者的產后出血發生率較高, 且產后出血量較多, 要盡量選擇陰道分娩, 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重視剖宮產產后出血高危因素, 有助于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
【關鍵詞】 產后出血;剖宮產;陰道分娩;臨床因素
產后出血是分娩的最為常見的產科并發癥, 產后出血易危及到產婦生命, 是導致產婦分娩死亡的重要因素。研究認為, 導致產后出血的部分因素是可以避免的, 了解這些因素有助于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 并對此進行早期診斷并實施正確處理, 有利于降低產婦產后出血所引起的死亡率。本文選擇在本院實施分娩發生產后出血的患者, 觀察相關因素對產后出血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本院實施分娩發生產后出血患者共100例(本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患者), 上述患者中54例患者實施的陰道分娩, 其余46例患者實施的是剖宮產。前者為陰道分娩組, 后者為剖宮產組。陰道分娩組患者平均年齡28.1歲, 經產婦29例(所占比例為53.7%), 新生兒平均體重為3185 g。剖宮產組患者平均年齡29.2歲, 經產婦12例(所占比例為26.1%), 新生兒平均體重為3205 g。兩組患者的年齡、經產婦、新生兒體重等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所選的100例產后出血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分析陰道分娩組和剖宮產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情況, 進一步分析出血量在500~1000 ml、1000~2000 ml及超過2000 ml的兩組患者所占比例情況。分析陰道分娩和剖宮產的產后出血原因, 分析宮縮乏力、胎盤因素、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在陰道分娩和剖宮產分娩中的異同。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陰道分娩組和剖宮產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分別為(700± 20)ml、(1050±30)ml。剖宮產分娩組患者中出血量500~1000 ml患者27例、1000~2000 ml患者15例、超過2000 ml患者4例;陰道分娩組患者中出血量500~1000 ml患者49例、1000~2000 ml患者3例、超過2000 ml患者2例。剖宮產組中導致產后出血原因中, 宮縮乏力患者40例、胎盤因素患者10例、產道損傷2例、凝血功能障礙2例;陰道分娩組中導致產后出血原因中, 宮縮乏力患者40例、胎盤因素患者11例、產道損傷9例、凝血功能障礙1例。陰道分娩組患者的產后出血量低于剖宮產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陰道分娩組出血量在1000 ml以上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剖宮產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剖宮產組產后出血量超過2000 ml所占比例高于陰道分娩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剖宮產組宮縮乏力所占比例和陰道分娩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陰道分娩組的產道損傷所占比例高于剖宮產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產后出血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也是引起產婦死亡的直接因素。研究認為, 如果能對產后出血進行得當的預防和治療, 能夠降低產婦死亡率, 并可能避免發生產后出血。而產后出血的防治是產婦的圍產期保健的重點內容之一[1-3]。本文結果顯示, 在導致產后出血的因素中, 宮縮乏力是主要因素, 在剖宮產和陰道組, 宮縮乏力均為兩組發生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對于剖宮產來說, 剖宮產發生產后出血的比例較高, 產后出血是剖宮產嚴重的并發癥之一[4, 5], 而剖宮產本身即可導致產后出血, 而產后出血的風險和患者的剖宮產分娩以及胎盤異常關系較為密切。研究表明, 剖宮產產后出血發生率高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發生率[6]。在產后出血量方面, 剖宮產組患者中超過1000 ml的患者所占比例較高, 高于對照組, 所以, 在產婦分娩選擇分娩方式時要慎重選擇, 要降低剖宮產應用于分娩的比例, 盡可能的采用陰道分娩。
綜上所述, 剖宮產和陰道分娩相比, 前者的產后出血發生率較高, 且產后出血的量較多, 要盡量選擇陰道分娩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 要重視剖宮產產后出血高危因素, 有助于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周贊華, 黃麗麗, 金卓杏. 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研究. 浙江預防醫學, 2005, 3(5):9-11.
[2] 黃醒華. 防治產后出血仍然是產科的熱點議題.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09, 2(3):85-87.
[3] 賀晶, 徐冬. 急癥子宮切除術在產后出血中的應用及評估.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09, 2(1):111-114.
[4] 馬海蓉. 124例產后出血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2, 1(2):93-94, 97.
[5] 顏建英, 徐霞, 徐榕莉, 等. 產后出血不同時段出血量的危險因素分析.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2, 3(4):201-204.
[6] 謝芳, 趙慶國, 田豐蓮, 等. 刮宮術和胎盤粘連及相關因素與產后出血的關系. 中國婦幼保健, 2006, 10(2):1325-1326.
[收稿日期:2014-09-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