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林+杜長江
摘 要:讓學生的眼睛浸潤在芳香的鉛字中,讓耳朵浸潤在瑯瑯的書聲中。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也就是說,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
關鍵詞:閱讀;理念;課程資源
一、多方合力,構建高效閱讀教學課堂
用什么去支撐起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閱讀教學呢?我想只能從閱讀教學的本質和閱讀教學的基本結構入手,尋找出幾根具有
支撐力的骨骼形成幾個支點撐起閱讀教學。
1.尋求理念的支撐
思想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動。閱讀教學應注重對知識的追逐、積累過程而不是單純的應試。所以,閱讀教學的改革必須作用于人對新閱讀教學理念的充分認識,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實施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教學中關鍵是人的因素,教育教學實施和承載的主體是有思維、有個性、有情感愛好的學生。科學地處理好師生這對教學的主體才是閱讀教學的切入點,遵循人的本體,從生理的角度,從認知學、心理學、教育規律出發來建構閱讀教學。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把傳授知識的過程程序化、機械化,忽視了知識作用于人體是一個內化、延伸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接收和存儲,導致的結果是人成了運用知識的工具,阻礙了人的開創性思維,壓抑了人的個性。而新的閱讀教學結構就是要克服傳統閱讀教學不利因素,重新定位師生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要從傳統知識的主講者轉變為知識的引領者;學生要從知識的被
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學習、探究者。為此,我認為閱讀教學的第一個支撐點應該確立在教師的閱讀教學“引領”和學生的主動參與上來,真正形成師生共同體。
2.尋求課程資源的支撐
資源是指用于生產的構成要素,那么優質的閱讀教學就必須要具備優質的課程資源。傳統的全國一綱一本教材編寫模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忽略了差異性,由于地域、經濟、風俗的差異,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性是比較明顯的,現在發展到了一綱多本、地方教材、校本教材齊上陣的可喜態勢。那么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如何來應用、處理、挖掘教材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的教育資源。學生具有個性差異、各有所長,教育的宗旨是開啟其智慧,激發其潛能,幸福其人生。為此,我認為閱讀教學的第二支撐點應概括為課程資源的優化實施,教師應該成為調配課程資源的高手,怎么利用課程資源把閱讀教學組織得更有智慧、更具有價值、更加快樂閱讀教學!
二、實施路徑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句、段—品讀課文,走出文本,擴展
視野。
1.閱讀教學,“讀”為本
“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地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任何形式的朗讀,都是要引導學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張:“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奇強暗記”“逐句玩味”“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切忌向學生講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讀。用什么語氣,帶什么感情。特別在許多課文的后邊要求學生把你喜歡的句子背下來或抄寫下來。這些作業,不是讓學生去盲目地抄寫記憶,其關鍵在于讓學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積累一些妙詞佳句,達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2.故事不斷的課堂
每天都有講故事時間,把說教的時間改為講故事吧!我每天早晨5分鐘的“有事大家談”欄目開辦以來已經有兩個多年頭了,每個學生都很珍惜這個機會。學生學習語言應在“巨大數量”語言的反復撞擊、反復刺激下形成。語文學習不是“日日清”,而是“日后通”;不是“清清楚楚一條線”,而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不是“打一口井”,而是“挖一片坑”……閱讀,離不開創造。而創造性地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的自讀為基礎,在自讀中領悟,在自讀中發現,在自讀的基礎上交流、指點。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實踐中去領悟和思考,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學習,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去領悟文章內涵。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該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去,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建設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教學環境,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教學。學生的學習是需要多多鼓勵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提問、回答問題中的亮點,并及時給予鼓勵,給予表達的機會,使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提高。
參考文獻:
陳旭遠,張捷.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7.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