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生活;運用
當前我們的數學課程改革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全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引導與幫助,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如何使數學知識服務生活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回歸日常生活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努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去貼近學生生活,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知識。要讓學生明白數學教材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實際,但生動的內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創造性地再把教材還原于現實生活,將數學教學與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畫面”,就可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其次,在數學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時去配置生活原型,教師可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材料,用問題情境模擬出來,讓學生親自體驗。這樣就可以把數學知識自然地回歸日常生活。
二、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緊密聯系生活
某些學生不想學習或討厭學習,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枯燥無味,認為學習數學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則和解題規律記熟,然后反反復復地做題,因此,新教材的內容編排切實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或我們身邊的數學事例來闡明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如,在教學“解直角三角形”時,我通過學生熟悉的學校旗桿測量問題讓學生課前思考解決途徑,學生通過實踐加深了對這一問題的興趣程度,學生得出了多種多樣的測量方案。這樣就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和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已有的知識背景,創設情境、設疑引思,使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并且從探索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讓數學教學運用于現實生活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數學知識生活化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方式。讓數學知識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是現實的、有用的。新教材中編排的有關內容,如,“地磚的鋪設”“圖標的收集”“打折銷售”等,教師都可以充分利用,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學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只靠課本上的教學資源,感性材料的數量是絕對不夠的,而且僅靠這些東西也容易造成學生的片面理解,在實際生活中很難自如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果充分運用數學聯系生活,學生不僅可以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還能將數學內容服務于日常生活,讓一個更加廣闊的數學世界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在學習中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讓給學生,讓他們學習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知識生活化,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服務于日常生活,這才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施東林.初中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學習方法報:教研周刊,2010(27).
作者簡介:施崇銘,男,1981年9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鏡壩中學,研究方向:興趣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