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管哪一門學科的教學,作業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它在學生的學習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國式教育在作業設計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就新課程背景下地理課堂作業設計的相關知識展開論述,旨在提升地理課堂作業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地理課堂;作業設計;教學效率
21世紀的今天,地理素質教育得到全面推進,為適應時代需求以及學生的發展需要,人們提出應不斷改革地理作業設計。眾所周知,作業設計的好壞,不僅關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智力的開發、知識面的擴展,那么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應如何優化地理課堂作業的設計呢?本文就相關的優化措施做了如下論述。
一、設計閱讀性的作業
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設計閱讀性作業,這種作業又包括以下兩種:(1)閱讀文字類作業,是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閱讀一些參考書或者資料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在不斷的閱讀中,學生能夠有效地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并發現問題存在的原因,最終解決問題,設計這種類型的作業能夠行之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以及獲得有用知識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文字類資料,然后讓學生總結經緯度以及經緯線的特征,這時候學生就可以總結出一系列知識:①經線是一個半圓;②每條經線長短相等等等。(2)閱讀圖表類作業。設計這種作業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看圖分析能力,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查看世界地圖,然后讓學生找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最大的海洋、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大洲以及最大的咸水湖等等。
二、設計操作性的作業
在我國,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是一個枯燥的、乏味的過程,為改變學生心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以及教師做了很多嘗試,但見效甚微,為此,本文提出教師應設計操作性的作業,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具體的操作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同時,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以及所悟參與到活動中去,從而使作業呈現豐富化、多變化以及復雜化。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如何采用自己找到的材料繪制有經緯網的地球儀?首先,在具體完成作業的時候,學生可以找一些乒乓球和鐵絲,然后在乒乓球的中部畫一個圈當作赤道,再畫兩個圈當作南極和北極,再次,學生可以在乒乓球的外圍畫出經緯線的形狀,最后,學生可以在乒乓球的兩端鉆孔,用鐵絲將乒乓球掛起來,這樣,一個簡單的帶有經緯網的地球儀就做好了。
三、設計探究性的作業
眾所周知,教師設計作業的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有效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提出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探究能力,只有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融入探究理念,才能讓學生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在不斷的交流合作、表達展示中解決問題,完成作業設計的最終目標。比如,教師在教學北極的相關知識時,可以設計如下作業:(1)北冰洋。(2)格陵蘭島。(3)因紐特人。(4)北極科學考察站。(5)北極奇觀。(6)北極地區的動物等,在活動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確定他們各自的專題,然后讓學生去尋找相關的圖像以及文字資料,在小組的不斷討論、篩選、整理以及歸納總結中,讓小組將討論的結果制作成“地理小報”,以方便在班級上交流展示。這類作業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多樣性、靈活性以及開放性,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四、設計討論性作業
討論性作業是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討論,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當然,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會出現很多思想以及觀念的碰撞,這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著重大意義。首先,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為了證明自己觀念的正確性,會積極主動地查詢資料,為自己的觀點提供論據;其次,在討論中,學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學生只有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真正意義上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再次,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總結、分析、加工、推理以及論證等思維活動;最后,在討論中,學生如果想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以及意見,就必須將自己的觀點準確無誤、清晰地表達出來,這樣也有利于學生傾聽同伴對自己的質疑與反駁。
新形勢下,教師要想真正意義上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地理成績,同時讓學生在生活以及生產中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以及特點,就必須不斷改革傳統的地理作業設計類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愿意、樂意以及主動地學習地理。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優化地理作業設計的措施,著重指出教師應設計閱讀性、操作性、探究性以及討論性的作業。
參考文獻:
白絮飛.新課程背景下地理課堂作業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鄭飛,男,1983年1月出生,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