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語言學習是體現民族文化和為其他學習提供工具支撐的重要內容。在基礎教育中,我國的語文學科一直占獨一無二的位置,并且貫穿始終。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科都是具有感知功能的,只有語文,不能取代的階段學習讓教和學都不能忽視。但如何上好一節小學語文課一直是討論的焦點,下面筆者從語言工具、情感語境和藝術氣息三個角度出發來解釋小學語文課的中心內涵,愿與各位同行交流商榷。
一、將語言工具功能放在首位
小學階段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是開啟學生文學語言能力的鑰匙,也是規范語言,并且將口語文字化、書面化的階段。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將這個功能牢牢把握。
1.打好“聽說讀寫”基礎
識字、寫字是小學語文的基本內容,教師一定要將這個關口把好,所謂把好,一是讓學生正確識字、書寫,二是養成良好的識字、寫字學習方法。教師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力求準確,不忌重復,讓每名學生都打好基礎,因此,這個環節一定不能疏忽。科學的教學方法是依靠教具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化,很好地表現漢字的音形義,調動學生觀察能力,感受不同事物,形成語言符號,如“大小”“方圓”等,這樣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性教學。另外就是閱讀,除了通常的朗讀、誦讀,還要讀寫結合,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實踐互相提高。
2.打開語言交流通道
學以致用,語言更要實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語言能力實踐板塊,但閱讀、寫作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但這還不夠,教師應該擴展渠道,打開學生語言交流的通道,如,開展活動課,以講故事、演講比賽、作文比賽等形式,將語言的運用融入活動中,此外,還可以建立類似“英語角”的欄目,因為母語也需要練習,更需要交流。
二、把情感因素融入語言情境
語言能表達情感,情感表達會以語言為媒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同樣視情感為重要依托。將情感因素貫穿學習過程。
1.教師要用豐富的語言感化學生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優美動聽的語調,豐富的語言表達,規范的用法,都會給學生極大觸動。作為語文教師,課堂的每個環節,教師都應該用標準的語言傳遞內容,更不能出現病語、臟語、浮語等給學生造成語言混亂的狀況。領讀是表現的最好機會,可以利用課文的情感環境進行語言的語境表達,在一年級下冊課文《春風吹》一文中“冬去春回,春風吹得大地逐漸變暖,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播種的季節,我們來聽一聽春姑娘的聲音”的優美語句,在教師的優美朗讀中會激發出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同樣能喚起他們對語言的求知欲。
2.突出課文的思想內涵
每個課文都不是簡單的文字羅列,是有思想表達的,這往往是情感的顯現,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做好基礎語言功能工作,更要突出課文的思想內涵。如,在學習《北京亮起來了》一文中,教師要借用課文,向學生傳遞熱愛祖國、熱愛時代的熱烈情感。
三、以藝術情懷為突破,升華語言高度
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藝術情懷。通過課文中的著名章節,如古詩詞,讓學生接觸漢語的獨特魅力,提高欣賞能力,進而涉足初級創作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通過領讀、自讀感受課文中的情境,提煉藝術氣息,讓多數學生感悟課文韻味,另外,通過引導學生讀名著、閱讀課外讀物來增加這方面能力。此外,通過分層教學,輔導個別有語言天賦的學生參與播音、寫作等業余活動,提高學生的藝術氣質。
語言基礎學習只是一個平臺,綜合的提高才是目的,在小學就要埋下多種能力的種子,教師的引導功不可沒。教師要多方法、多角度地優化教學,一定會為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提供強大支撐。
編輯 王團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