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已經(jīng)毋庸置疑,近年來對閱讀教學的重視,也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審美和思維能力都有補益。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多年,總結了一些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經(jīng)驗,從小學閱讀教學審美的理論談起,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課堂的建構進行了研究,并由此提出了一定的模式。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審美課堂;建構
小學閱讀教學已經(jīng)成為語文課程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新課標中對課外閱讀量的要求是:“第一學段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不少于5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于100萬字,第四學段不少于260萬字?!遍喿x教學不僅僅是對語文知識的鞏固和拓展,還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審美能力的不斷發(fā)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文章中都帶有很大的審美價值,但是這些審美價值怎樣去傳遞給學生,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所以,本文從小學閱讀中的審美體驗談起。
一、小學閱讀教學審美體驗
新課程理論要求中小學教育中重視美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所謂美育,不僅僅是對美的認識、感受、欣賞,還應該有對美的創(chuàng)造,美育是保持人的感性自發(fā)性,保護生命的活力。在小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必須建立在小學生審美心理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中。毫無疑問,閱讀能夠促進小學生美感的形成,且近年來關于小學閱讀的審美功能多有評述,而這種審美功能如何能夠傳輸給學生,并且能夠令學生真正在課本和段落中得到美感的獲得和享受呢?那就依靠教師教學時的語言表達和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的設計了。
二、小學閱讀教學審美課堂的構建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課本課外的教材讀物不論是寫人、記事、狀物或繪景的詩,還是抒情和敘事的詩,大部分都是社會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但是由于小學生對邏輯的概念性不強,所以就很難去把握文章中的美感,也沒法內化成自己的思維,所以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審美體驗。所以對于教師來說,構建小學閱讀教學審美課堂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本人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多年,總結了一些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審美課堂構建的經(jīng)驗,如下所示。
1.形象化展示想象之美
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給予學生一種新的體會,最為重要的是勾勒形象化的畫面。小學生的邏輯思維還不強,如果有畫面,則審美體驗能夠來得更加直接,并且形成他們記憶中的深刻感悟。比如,在蘇教版的《三亞落日》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大量融入一定的審美感受,通過課文讓學生充分領略到美感,課文描寫了一幅美好的畫面,三亞的藍天、白云、白鷗、椰子樹、細沙,這些都構成了一幅熱帶地區(qū)海邊的場景圖,教師可以首先對其中的修辭進行分析,比如,課文中寫樹冠,是用了碧玉一般的描述,形象地告訴我們樹冠的郁郁蔥蔥和綠色,這是隱喻。課文中還把細沙比喻成西面,用“軟軟的,暖暖的,捏一捏,團一團,將它揉成韌韌的面”來體現(xiàn)了細沙的質感,讀來很是享受。
2.細節(jié)化慢品語言之美
小學語文教師應視每篇課文為表達精湛、內容豐富的閱讀材料,來引導學生對鑒賞分析的技巧、技能進行掌握。品讀中的“品”字,顧名思義,要求教師和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一字一句的咀嚼。如,在進行《青海高原一棵樹》的課文教學時,這篇課文中的句子較為自然,富于滄桑感,也透露著一種崇敬。教師可首先通過誦讀,來引導對文章內容整體感知。課本里說,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命環(huán)境抗爭。教師應該深入進行閱讀后的引導來品嘗文字滋味,體驗文字情感,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教師可著眼于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等,來引導學生對文章美感進行品味、咀嚼。
3.主體間對話引導學生審美思考
教師不是單一的講課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有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的“接收器”。教師與學生應該是一種“交互主體”的關系,教師不能把學生作為客體化的對象加以控制和支配,二者同為主體。教師應該與學生產(chǎn)生互動,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觀點互相碰撞,就會有更加深刻的審美體驗。學生要在教師的適時點撥引導下,圍繞問題,自主地、能動地進行閱讀實踐和思維活動,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文本(事物)的理解和思考,形成新的審美感悟。
本文從小學閱讀教學審美的理論談起,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課堂的建構進行了研究,并由此提出了一定的模式,由于時間倉促,還有一定的不足之處,有待日后繼續(xù)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金春紅.小學語文閱讀模式優(yōu)化策略[J].現(xiàn)代閱讀,2011(05):78-79.
作者簡介:操文娟,女,1979年8月出生,大專,就職于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丁香鎮(zhèn)中心學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