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謇+惲國鋒
摘 要:觀課是教師日常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動,也是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許多觀課活動中,有部分教師只是走走過場,形式主義,這就使觀課活動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從觀課誤區的角度闡述了如何進行有效觀課。
關鍵詞:觀課;誤區;教學
“觀課”又稱“課堂觀察”。作為教師教育方式的觀課,是以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的,又稱同事互助觀課,教師同事之間的互助指導式的聽課。其目的主要是通過觀課過程中觀課雙方(即觀課者、授課者)在某些事先預設的都關心的課題方面的研討、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
一、“觀而不備”,須提前準備,做到有備無患
現象:學校安排一位體育教師去其他學校參加觀摩課活動,該教師沒有做任何準備,到了時間便帶上記錄本邊匆匆忙忙地趕去聽課,趕到觀課學校,剛好開始聽課。
分析:上述現象中的教師并沒有把觀課活動當成是提升自我的教研活動,而是把這個活動當成了學校的任務安排。教師在得知學校安排外出觀課后,沒有做好任何準備,也沒有主動去了解上課教師情況、上課內容以及教材的重難點等,只是盲目地帶上筆記本去完成任務,走走過場。
措施: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觀課同樣需要做好充分準備。(1)業務準備。教師在得知參加觀課活動后要提前去了解上課內容、教材等,理清新舊知識的聯系,熟知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還可以針對教學內容,揣摩出自己的教學設計,并與上課教師的設計作比較,以提高觀課質量。(2)理論準備。熟悉教育教學理論,觀課者需要站在科學的教育理論高度才能客觀、有效地去分析、評價一節課,才能發現課堂中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以及可以適當改進之處。
二、“觀而不思”,須靈活記錄,做到深刻反思
現象:有的教師在觀課時,比較認真,把上課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一字不落,不僅將課堂的流程、環節都記錄清楚,而且把教師的語言等細節都進行了記載,整節課都在忙于記錄。
分析:上述現象是許多教師(尤其是新手教師)在觀課時普遍存在的情況,他們認為這種觀摩課一定是高質量、無瑕疵的課,可借鑒性高,所以在觀課時,會把所有的流程,甚至細節都記錄了下來,一節課結束,所有的時間基本都用來記錄,手酸、筆伐,可就是沒有了自己的觀點與思考,因此,觀課活動就成了抄寫課。
措施:觀課過程不是盲目的記錄過程,其中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優秀的教師在觀課時的記錄會比較靈活,且有針對性,他們記錄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1)記錄創新之處。作為觀課者,教師應善于發現課堂的與眾不同(如,教學方法、器材處理等),并反思其創新的優缺點。(2)記錄值得商榷之處。課堂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教師要發現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原因及解決方法。(3)記錄自己的思考。在觀課中要邊聽邊思考,揣摩上課教師的設計意圖,并給出自己的見解。
三、“觀而不議”,須及時探討,做到交流提升
現象:有些教師在聽課過程中能夠積極思考,能看出教學中存在的優缺點,甚至是改進方法等,但是在觀課結束后卻不參與評課、議課,有的雖然參與了評課,但卻在評課過程中成了聽眾。
分析:從上述現象中不難發現,有些教師在觀課時能認真思考,對教學中的優缺點進行反思,并能指出有待改進的地方,可以說這些教師“觀”出了“門道”,但是他們卻沒有與其他教師交流,閉門造車,觀課的效果只停留在主觀思考上。
措施:觀課后不參與評課,就失去了一次自我提升的機會。評課是教師之間思維碰撞的載體,也是向其他教師學習的良好機會,通過評議能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1)小范圍評議。觀課過程中,發現存在問題,可以和周圍的教師小聲議論,發表自己的看法。(2)整體評議。評課中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教師一起互動探討,吸取經驗。(3)一對一評議。由于觀課活動時間的關系,評議不可能覆蓋所有教師,可以在活動后單獨與上課教師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針對他人的評價,如有疑問或更好的意見,可與其溝通交流。
四、“觀而不行”,須落實教學,做到學以致用
現象:教師通過觀課活動,學習了上課教師優秀的教學經驗和方法,觀有所獲,但是在回到自己的課堂中,卻沒有把所學應用于自身教學,不付諸實踐。
分析:通過觀課教研活動,我們能學習到他人的優秀教學方法及手段,學習他人的教學理念,最終運用到自身的教學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但是,有些教師卻沒有付諸行動,把學習研討的效果留在觀課教研活動中,那么觀課的實效性就大大地降低了,因此要學會學以致用。
措施:觀課的最終目標是學習他人經驗,并在實踐中提升自我,沒有實踐就成了紙上談兵。(1)模仿實踐。觀課后,教師可以根據其教學設計,自我嘗試進行模仿教學,吸收并鞏固創新的教學方法。(2)改進實踐。根據觀課后其他教師的評議以及自己的反思,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進,落實到教學中,最大化地吸收眾人的智慧與經驗。(3)創新實踐。針對原有的教學手段,尋找不同的教學方法,創新不同的教學設計,檢驗其教學效果是否更好。
參考文獻:
王季華.年輕教師提高觀課效能的方法與策略[J].體育師友,2014(3).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