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初中歷史教學的人文性研究,探討了初中歷史人文性教學的作用和如何進行人文性教學。
關鍵詞:歷史;教學;人文性
初中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十足的學科,這門學科的教學不僅是讓學生知道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向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的能力,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教學內容的人文性體現在把教育學生如何做人放在首要位置,教育學生要有生命、功德、親和、環保意識。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人文性作用
歷史教學就是通過對歷史的描述來總結經驗教訓,認識歷史發展規律,并把這些經驗教訓用到實際生活中,用歷史經驗分析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預測可能發生的事情,避免出現“歷史相似事件”。如,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時,毛主席提出“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毛主席就是吸取當年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后犯的錯誤,依此勉勵共產黨人。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很容易受到自己好惡的影響,判斷問題只有對錯好惡之分,不能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這時,教師通過歷史事件的講解會對學生有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可以從歷史情況出發,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
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培養愛國精神和憂患意識,通過歷史上英雄事跡、優秀人物行為的講解,使學生體會愛國精神和憂患意識。例如,侯德榜和他的侯氏制堿法,20世紀初,具有強烈愛國熱情的侯德榜靠自己的努力為祖國制堿工業做出貢獻,結束了全靠進口的局面。教師在講課時會將此類的事跡進行發揚,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讓初中生學習世界歷史,開闊學生視野,樹立和平發展、國家間相互依存的世界發展觀、有求同存異的歷史世界觀。
二、如何進行人文性教學
鍛煉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多維性思考,如安史之亂,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在教學方法上講究藝術性,初中教師在歷史的教學中,要通過對社會現象與歷史事件的結合的講解,讓學生體會人文性,課程考核時重視思考類、主觀性題目。注重學生的參與,歷史課不應該是教師把書本上的東西告訴學生,然后學生死記硬背住書本,而應該針對事件,大家積極發言,說出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
參考文獻:
董迪.關于中學歷史學科人文性教學的思考[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4).
作者簡介:郝向陽,男,1971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教研室,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