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針對粵語地區學生語文學習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受粵語影響,語文學習中粵語化、口語化現象嚴重,表達不規范、不流暢,詞不達意。通過問卷調查,找出家庭、學校、學生和語文教師的原因,對癥下藥,著重從語文教學這一載體去分析,把探索和心得總結出來,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本土教學;表達;語文化;嘗試
山東省教科所、杜郎口中學的許愛紅曾發出這樣的疑問:“農村教育,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教育,能否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打破各種深層次矛盾的制約,走一條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學生自主學習、維系良好教育生態的教改之路?”
這正是我在本文的疑惑和探討的方向所在
——引子
在廣泛使用粵語①的珠江三角洲的幾大城市中,東莞應是本土教學最為顯著的一個地區。因為深圳作為一個精英城市,涌進的都是普通話精英,而其作為經濟特區的對外開放性又促使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水乳交融。廣州作為廣東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經過悠久的歷史沉淀和年月磨合,不同文化間的融合也早已水到渠成。而東莞的經濟命脈在于工廠,外來人口涌進東莞大部分是進了工廠當了工人,而他們的子女作為新莞人在東莞就讀,由于家庭經濟能力的限制,九成選擇了民辦學校。所以,新莞人進入公辦學校就讀的人數不多,這一點在經濟越落后的地區體現得越明顯。而作為東莞經濟最落后的一個鎮之一,我校所在地區這一點無疑更為突出了。所以,作為地區唯一一所公辦學校,我校的教學無疑是本土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
一、本土教學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
1.校園的使用語以粵語為主。我校是一所初級中學,每級約有一千人,而每級的新莞人只有幾十人,所以校園的主流文化還是本土文化。
常規的語文教學的課堂用語一半教師使用普通話,一半教師使用粵語。
2.從社會層面來探討,這里作為一個從農村轉變為鎮區時間不長的地方,其生活習俗、文化氛圍、家庭文化等都還保留著明顯的農村特點,如,交際用語粗俗、家庭文化氛圍淡薄、家庭教育不對口、家庭教育理念滯后等。
二、以上兩點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學生口語交際用語粗俗,“死老豆”“撲街”等粗口隨耳可聽。
書面表達不規范、不流暢,口語化痕跡明顯,尤其是作文:你走先,打冷戰(顫抖)等粵語口語俯拾皆是。
學習理念淡薄。由于生長環境和社會氛圍的影響,學生除了在校的學習時間,其他時間基本不會進行自主學習,導致他們課外閱讀量少,加上他們吸取信息的途徑單一,看電視也基本是娛樂和電視電影頻道,極少涉及新聞、科普等知識性頻道,所以,他們的知識面狹窄,詞匯匱乏,詞不達意。尤其是最后一點涉及的表達能力,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抱怨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就是不知道要怎么表達出來。眾所周知,新課標是這樣要求語文學習的:“語文課程應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和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后三者都屬于表達層面范疇。
我曾做了一份調查,被調查對象為初三兩個班,共96人,調查方式為問卷調查:
1.在你以往的語文測驗中,是否曾有過因為書寫不規范或表達不清楚而失分的現象?( )
A.經常有 B.偶爾有
C.沒有 D.一般老師不扣分
2.你有沒有在回答問題時,心里知道答案,但卻講不出來的
現象?( )
A.經常這樣 B.偶爾會這樣 C.從沒有過
3.你是否有過在回答問題時,覺得自己的表達不清楚,但其他同學一旦說出來時就發覺和自己心里想的一模一樣的現象發生?( )
A.經常這樣 B.偶爾會這樣 C.從沒有過
4.你覺得自己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對自己的語言組織和表達滿意嗎?( )
A.不滿意 B.滿意 C.還可以
調查結果:全選A的學生為9成,而1、2題的選A率高達百分之百。說明表達在我校學生的學習中已構成了一大障礙。也就是說,要提高我校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關鍵是改善和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而表達能力包括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口語表達可看作是書面表達的外在表現形式,書面表達的凝練優美又可促進口語表達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而我的嘗試也正是從這兩方面著手,改善他們的口語表達,規范他們的交際用語,提高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讓本土教學向語文規范化靠攏。
我的這一做法主要是讓家長引導孩子在家觀看一些知識頻道,如,新聞、科普、百家講壇等節目,并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知識競賽,以此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強化他們的知識積累,只有這樣,他們的表達才能豐富起來。
三、采取的措施
1.落實課本,夯實基礎
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文學習的基石,忽視不得。但現在的語文教育現狀讓人最擔憂的一點就是對基礎的漠視。一部分語文老師抱有這樣的觀念:語文基礎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很少,但要記憶的太多,付出與收獲的比重失衡,所以,他們情愿舍棄這些小分。例如,生字詞,6本厚厚的語文課本,才出4個詞,在這里花費時間太不劃算了。其實這些老師沒有看到生字詞的潛在功能,那就是掌握好生字詞,不僅對擴大寫作詞匯量,美化文章語句有幫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語感和理解能力的加強,這是在間接上幫助了閱讀能力的提高。
2.要給課堂留空白
這些空白就是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練習的空間。前面我們說要改善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如果只靠課堂老師的講解和課后作業,那只能是走過場的秀罷了。課后作業因為沒有時間的限制,根本不能和考場的思考速度相比。其次課后作業還可參考同學答案,有依賴性,削弱了思考的質量。而老師的講解是老師的思考,不是學生自己的東西,何況還存在一個消化的問題,如果學生消化不了,那老師也就白講了。與其浪費了課堂時間,還不如拿這些時間來讓學生自己思考。其實語文學習效率的高低并不在于老師講解的多少,而在于學生吸收的多少。國家教委副主任提到:“施行素質教育,第三要解決的問題是,使學生機械發展還是生動活潑地發展?”
從這點來說,我不得不佩服杜郎口、洋思這些學校的勇氣,敢于把一節40分鐘的課堂中的30分鐘都留給學生。佛家說,有舍才有得啊!
給課堂留空白,我主要用于:一是給足學生回答問題、發表自己觀點的時間,這是在練習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思維誰都有,但表達不是人人都擅長。只有從學生自己的嘴里蹦出了他自己頭腦中的東西,那才能算他學到了一些東西。一個只有老師滿堂灌,沒有學生發言的課堂,我認為是失敗的課堂。二是動筆練習的時間。只有通過觀察學生的思維軌跡,你才能看出學生學習的問題所在。而這動筆時間我主要留給連詞成句、閱讀的課堂練習和作文的精講上。
3.作文精講
在整個語文學習板塊中,學生最不喜歡的就是寫作文。究其原因,皆曰:不知道怎么寫。這里作為有名的魚米之鄉,其實還是保留了農村特色的:以種植香蕉為主要產業,小橋流水人家比比皆是。所以這里的學生寫作文似乎并不是“無米之炊”,而是表達惹的禍。同一個題材,語言表達能力高的把它寫得迂回生動,能力低下的則枯燥無味,言之無物,絞盡腦汁也擠不出幾個字,明明心里亮堂,下手卻遲鈍。
針對學生有料不會寫的情況,我設計了兩個步驟:
第一步,練習片段描寫。因為片段描寫提供的是同一題材,如“考試失利后的景物描寫”“上課的人物描寫”等,先拋出他們熟知的題材,由易入手。這里重在引導學生在作文寫作中注重景物和人物的細節描寫,以求豐滿人物形象,使寫作內容飽滿。
以釣魚為例,后進生的作文就只有一種表達方式:敘述——最簡線條的敘述:星期天,天氣很熱(這里沒插進景物描寫),我在家閑著無聊,誰來敲門或打電話來約,于是去釣魚,(這里沒抓細節描寫)有無釣到魚,最后回家。這種忽略細節描寫的粗線條作文,充其量也就一兩百字,根本達不到作文的基本要求。
還可以進行擴展練習,如給出“雨,嘩嘩地下著……”作為開頭一句,讓學生接著往下進行景物描寫。
第二步,作文精講精練。我特別注重作文的評講。因為我發現,被評講過的范文總會被其他同學在下次作文寫作中當作參考,或借鑒題材,或借用精美語句等。我固執地認為,學生的作文過程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是從模仿、參考、學習的量的積累向創新的質的飛躍的轉變過程。
重布局,練構思。主要讓學生定三步:第一步定主題,第二步定事件,第三步定原因。
例:題目:難忘的一幕
布局:
第一步,主題:老師無私地奉獻
第二步,事件:老師邊吃面包邊改作業
第三步,原因:我是差生,飽受老師批斗,平時對老師印象不好。這偶然的一幕讓我的心靈深受震撼。
謀好布局,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一是不會跑題,二是中心事件突出,防止寫四不像作文。這一招的最大好處是能保證第二、三段就能進入重點場面的描寫,防止入題太慢,開頭太冗長。九成學生行文拖沓,寫了四五百字才接近高潮。行文前構思好布局,明確自己要寫的中心事件,那第二段就可直奔主題了。
以上兩步做好了,學生的行文表達也就會跟著豐富起來。
以上幾點嘗試,似乎在今年的教學中運作得特好:其中一個班,分班上來語文平均分居于全級18個班中最后一名,嘗試下來,一躍而為全級第一。如果把這算上我的一份功勞,那只能說是我的這一做法:讓本土教學語文化,向課本回歸走對了方向。并且今后我還要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做不懈的探索,做一名稱職的語文教師!
作者簡介:周雄榮,女,出生于1977年6月,本科,就職于廣東省東莞市麻涌鎮第一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