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怡 廖丹
摘 要: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家把文化建設放到了民族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國家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也為軍隊院校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機遇。軍隊院校作為高素質軍人成長的搖籃、軍事科學技術創新的基地、軍隊文化建設的主陣地,為國家和軍隊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加強軍隊院校建設管理中文化軟實力建設,不斷增加軍隊院校的凝聚力、形象力、影響力以及競爭力,使其順應新時代下我軍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特點。
關鍵詞:軟實力;文化;軍校文化軟實力;外在表現;特點
在經濟迅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國家把文化建設放到了民族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軍隊院校作為高素質軍人成長的搖籃、軍事科學技術創新的基地,軍隊文化建設的主陣地。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大力加強軍隊院校文化建設,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隊文化軟實力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軟實力及軍校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和表現
1.軟實力及軍校文化軟實力的含義
對于“軟實力”這個概念,我們并不陌生,在20世紀80 年代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院長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最早提出軟實力的概念,他認為軟實力(soft power)是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他們來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的能力。他明確指出軟實力的三種主要資源和構成要素是:文化、政治價值觀及外交政策。在約瑟夫·奈給出的軟實力概念中,雖然給出文化軟實力的定義,但他明確地指出文化本身就是構成軟實力的重要成分之一。有學者按照約瑟夫·奈“軟實力”的概念給出了“文化軟實力”的定義——是指精神文化所在本國公民的凝聚力、動員力和對其他國家的人民、國際社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合成。對于“文化軟實力”這個概念,其實學術界一直沒有明晰的界定,大部分學者認為“文化軟實力”是“文化力”與“軟實力”含義的相加。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后,“文化軟實力”這個詞被廣泛地引用,并在學術界引起了研究文化軟實力的熱潮。在報告中“文化軟實力”是與文化和文化發展戰略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我們所指的“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并不是真正基于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的概念基礎上的深入研究和延伸,而是基于我國的文化和文化發展基礎上的,是針對我國文化和文化發展的戰略的討論和研究,是一個在中國國情下的“大文化”觀,但在研究中又不能將“文化軟實力”這個概念與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和之前的“文化力”完全割裂開來,而需要進行有機的結合。
軍隊院校作為高素質軍隊人才成長的搖籃,文化的力量更是深深地熔鑄于軍隊院校的生命力、戰斗力和感召力之中,軍隊院校文化軟實力是服務于軍隊,是軍隊軟實力細化、具體化的一種表現。按照前面對文化軟實力以及高校文化軟實力和軍隊文化軟實力的解讀繼續推理下來,軍隊院校文化軟實力應該是軍隊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軍隊院校文化的體現,是軍隊院校的價值理念和內在品質。軍隊院校文化軟實力的特殊性源自于它的雙重特性,肩負著培養既具有創新意識的高水平科研人員,又能聽黨指揮、獻身使命的軍事人才的任務。軍隊院校文化軟實力是軍隊文化軟實力和高校文化軟實力的綜合體現,具有其特殊性,它不是軍隊文化軟實力與高校文化軟實力的簡單合體,而是兩種文化軟實力在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是軍隊院校特有的凝聚力、軍隊院校文化的形象力、影響力以及競爭力的合稱。
2.軍隊院校文化軟實力的外在表現
(1)軍隊院校文化的凝聚力。凝聚力又稱聚集力、內聚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缺少凝聚力,一所大學的文化同樣也不能缺少凝聚力。在大學教育里,無論是大學精神,還是大學理念,都會有激發學生意志、鞭策學生行為、鼓舞學生士氣、凝聚學生力量的作用。凝聚力在軍隊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凝聚力是孕育戰斗力的主要因素,軍隊院校就是軍隊的縮影,有了凝聚力,軍隊才能聽從命令、服從指揮;有了凝聚力,軍隊才能夠紀律嚴明、保障打贏。軍隊院校是高校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軍隊院校文化軟實力是在吸納普通高校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精華的基礎之上,結合軍隊的特色,培養軍校學員的軍魂意識,使命意識能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軍事化特色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2)軍隊院校文化的形象力。依照大學形象,軍隊院校的形象則是由特定的軍隊院校的師生乃至軍隊以外的人,對該學校整體的感知、看法和評價,包括其體現出來的內在的精神和外在物質狀態的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學校的形象力是可以充分展示和彰顯這所學校的社會價值并樹立良好公眾形象的。軍隊院校文化建設服從、服務于具有我軍的文化建設,以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作為我軍特色政治文化建設的核心,廣大學員通過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將對我軍政治文化的認同轉化為新世紀、新階段有效履行歷史使命的具體實踐,提升廣大軍校學員的戰斗精神,彰顯我軍威武之師的良好形象。
(3)軍隊院校文化的影響力。對于軍隊院校而言,其文化影響力包含了一所軍校對軍隊,以及軍隊以外本國或民族的文化,甚至其他國家軍隊、國家或民族文化的影響。軍隊院校文化的影響力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軍隊院校中非意識形態、非信仰性單純地文化知識的影響,每個國家軍隊的發展無不例外地都要學習科學知識、先進的方法和理論,軍校作為軍隊文化、科技的集中地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是軍隊核心價值文化的影響,通過創造力和影響力來改造世界的能力,這是一所大學的核心價值體系所培養出來的學員品質的外化。最后,軍隊校園文化的滲透、傳播是文化所具有的特性之一,軍隊院校更是軍隊文化形成的主陣地、思想高地和創新前沿,是軍隊文化最活躍的地方。學員的精神風貌、言談舉止,都能夠透出軍隊院校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水平。20世紀90年代,電視劇《紅十字方隊》使得軍醫大學成為萬千高中畢業優秀學子夢寐以求的大學。
(4)軍隊院校文化的競爭力。現代軍事實力的競爭,已不是單純武力的較量,而是綜合軍事綜合實力的競爭。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之說,作為軍隊院校來說, 以軍隊院校精神文化作為軟實力,以國防軍事力量作為硬實力。這里不得不提的是先進科學技術的作用,在日趨激烈的軍事裝備競爭中,高科技武器裝備的發明,對增加軍隊文化的影響力、軍事實力、國家的綜合國力都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對于軍隊院校而言,提高其各領域的“學術力”,促進學術創新、科學技術進步和價值更新是關鍵。
二、軍隊院校文化軟實力的特點
自軟實力這個概念提出以后,就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西方行為主義政治學者羅伯特·達爾,將軟實力的影響力提升到了道德地位,他認為相對于硬實力而言,軟實力有其獨具的特點,他總結出以下三點:一是從作用方式看,被作用行為體的認可和接受是軟實力實現的必要條件,因此,它排斥強制性的發號施令和暴力;二是從作用結果看,軟實力更多是一種道義力量,自主性和變通性非常明顯;三是從作用過程看,軟實力不具有規范性和統一性。根據約瑟夫·奈給出的“軟實力”的概念和前面所提到的羅伯特·達爾概括出的“軟實力”所具有的特點,結合軍隊、軍隊院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把軍隊院校文化軟實力的特點歸納為以下幾點:
1.紀律嚴明與以人為本的統一
軍人以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為天職,雖然紀律嚴明的管理看上去帶有很明顯的強制性,跟文化軟實力的特點背道而馳,然而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約束基礎上的。嚴明的紀律是戰斗力的重要保障,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招之即來的國防意識,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令行禁止的紀律觀念,沉著堅毅的心理素質,都是對軍隊優秀人才的培養的基本要求。
進入軍校學習,不僅學習專業知識課程,掌握應有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注重軍人素質的培育,平常通過嚴格管理養成良好的作風紀律、磨礪堅強的意志毅力。今日的軍校學員與過去是今非昔比,他們知識面廣、有主見、思維活躍、喜歡新事物,同時他們不喜歡被約束、被限制,在對他們的培養中要抓住90后新學員的特點,樹立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使軍校嚴明的紀律與以人為本相結合,建立起為廣大學員認可和接受的、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
2.理想信念與獻身使命的統一
學員們懷揣著五彩夢想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集到軍營,而理想信念與現實之間往往是有差距的,理想信念的教育貫穿于軍人生涯的始終,它與軍人的使命意識是相輔相成的,是一種道義的力量。
從國內外形勢和周邊安全環境來看,信息化戰爭越演越烈,新的戰爭樣式、新的武器裝備層出不窮,現代化的軍隊不僅需要專業技術精、知識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科技型人才,更需要聽黨指揮、捍衛國家的忠誠衛士?!矮I身使命”作為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和平時期培養軍校學員的使命意識,使理想與信念的自主性和變通性能統一,將堅定理想信念與獻身使命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促進學員能力的發展、人格的完善、信仰和精神的內化和升華,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自身的使命和責任感。
3.傳統繼承與理論創新的統一
我軍有著良好的革命傳統,在思想上不忘傳統才能在理想信念上堅定不移。很多軍隊院校通過歷史傳統教育,讓學員了解軍隊傳統、學習傳統、繼承傳統。軍隊院校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因此文化建設要結合各學校的特點,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體現各學校文化的精髓。對于革命傳統的繼承每個學校有每個學校的做法,唱革命歌曲、參觀革命圣地、與老紅軍座談等等,沒有規范和統一的標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樣在學術上,軍隊院校應在積極培養學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學術精神上加大力度,鼓勵學員積極地進行科技創新,不拘泥于形式,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學員們勇于創新、樂于創新,使他們在國防事業上更具競爭力。
三、結語
軍隊院校的建設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也決定了其文化建設的特點,將高校與軍隊的文化建設和管理的特色更好地集于一身,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不斷加強軍校文化建設,營造軍隊院校良好的文化氛圍,促進學員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為軍隊和國家培養優秀的軍隊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宏宇.文化軟實力的特征和外在形態[J].學習與探索,2012(02).
[2]周浩然,李榮啟.文化國力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334.
[3]胡文明.文化視野中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培育[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2(02).
[4]賈海濤.文化軟實力的構成及測評公式[J].學術研究,2011(03).
[5]高 慶.大學軟實力及其提升對策[J].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1).
[6]張若飛,李振田,鄧 栗.大學軟實力探源[J].貴州社會科學,2008(09).
(作者單位:第三軍醫大學政治理論與人文社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