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摘 要: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體驗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這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必須從學生熟悉的數學現象入手,創設豐富情境,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并解決生活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理解;能力
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感悟數學知識,并用抽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是數學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數學教學生活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并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那么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如何更好地讓數學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呢?重組教學內容,實現數學學習材料的生活化。
蘇教版教材的設計以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為切入點,這為課堂探究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將學生熟悉的數學知識與之整合,提高生活化數學教學的質量。具體設計生活情境時,應該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抽象的數學知識靈活多變地適應于課堂教學。
一、從生活中引入抽象的概念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學知識的基礎,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依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的理性思維能力。對于抽象的數學概念學生很難理解,也難于掌握。這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入手,以此為基礎,建立數學概念。
例如,在探究有關“平行線”的概念時,我們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平行”現象入手,比如鐵軌、窗戶框的上下兩條邊、筆直的公路兩側、黑板的上下邊緣等,它們都具有共同的規律,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找出共同的本質屬性,即將之抽象地看成兩條直線,它們分布于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沒有公共點等,通過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為基礎引入新概念,化抽象為具體,建立直觀感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這樣才能讓學生從事例中歸納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
二、感悟生活中的數量關系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通過形象、生動的具體事例,從中建立數量關系,不僅能加深對數量關系的理解,還能從感性的生活實踐中提煉理性的數量關系,提高學生分析、概括、總結的數學能力。
比如,在探究“商不變的規律”時,可以對教材中設計的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以生活中常見的數學為題為背景,創設這樣的生活探究情境:星期天老師選擇不同類型的交通工具去游玩,先后用四種不同的方式、以四種不同的速度走完了四段不同的路程,并將具體數據列出,如下表。今天想請同學們幫助老師算一算這四種行走方式所用的時間各是多少?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果?你從中能發現什么規律呢?
■
這樣重組的教材就遠比教材中的設置更具吸引力,同時又溝通了與乘、除法數量關系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對四道不同的數學表達式進行分析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為結論的形成奠定基礎。
三、重組應用題的學習材料
數學運算中的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分析、理解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但在應用題教學中,很多學生的表現能力平平,不能將具體事例中的數學問題準確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建立數量關系則顯得無所適從。探究問題的本質發現:有些應用題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造成學生理解誤區。這需要教師對應用題教學進行內容重組,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實例的形成過程,并將語言修改為通俗易懂的表述形式。
如,在教學“百分數一般應用題”時棄書重組材料情況如下:(1)收集信息。課始教師請學生說說自己對新縣城城市建設所做的社會調查情況;(2)選擇信息。教師從學生說出的眾多信息中擇出一條“為綠化環境,在商業大道兩旁栽上了桂花樹,一共栽了660棵,成活了594棵”,讓學生提數學問題;(3)自主探究。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很多是學生的已知領域,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4)教師引導。在你們做社會調查的同時,調查中城市園林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對我說:“這批桂花樹的成活率是90%。”你知道這位工作人員話中的“成活率”和“90%”的含義嗎?猜猜看,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討論。
總之,讓數學學習活動回歸生活,已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師應努力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將生活數學與之交融,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嚴志源.淺談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03).
?誗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