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閱讀是學生對英語語言最直接的感受過程,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中,哪一項都離不開閱讀作為支撐。新課程改革重點強調了英語學習能力的教育,在短時間內要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成為教育的中心。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圖式理論在英語學習中具有明確的指導作用,對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著巨大的優(yōu)勢。討論圖式理論在初中英語閱讀中的應用策略,嘗試歸納通過圖式理論框架提高初中生英語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圖式理論;初中英語閱讀;有效性
一、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新時期英語教學要突出英語能力的教學,聽、說、讀、寫是英語運用的四大方面。九年義務教育中對于初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要求如下:能夠根據(jù)文意推斷生詞的詞義;能夠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理解多重詞義;掌握超過十萬以上的閱讀詞匯,能夠認識但不要求掌握;學會利用英漢詞典等工具書籍進行閱讀;掌握英語閱讀的句法特點和中心論點;掌握英語閱讀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構成,學會構建英語閱讀框架;有閱讀策略,能夠閱讀一般的英文文章。閱讀也是學生獲取知識最主要的途徑,閱讀能力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所以在英語學習中,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圖式理論概述
圖式指的是人們對于事物的抽象認識和概括記憶,代表了人們對于事物和環(huán)境的結構性認知,了解重點更多地放在對象的特征和相互關系上,要比實物記憶更抽象,往往是通過相似性進行記憶和認知。這樣的認知模式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對于現(xiàn)實事物的簡化,短時間能夠處理很多諸如此類的信息,獲取信息和掌握信息的效率明顯提高。概念性認識之后,相關的直接刺激也很容易激起人們對于細節(jié)的感悟,反復的刺激也就很容易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概念,這樣對于繁復的外界信息處理效率更高。
圖式在教育中實際就是一種認知理論、認知模式。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通過語言構建圖形的認識,馬是一種四條腿、有尾巴、毛色棕黑的大型動物,對于沒有見過馬的人來說會在意識中形成一個初步的形象,但這個形象是不完整、不細致的,當再次遇到時,人們會將圖式形象和真實形象關聯(lián)起來,用真實形象來豐富圖式形象,在原本的概念框架上加入盡可能多的細節(jié)。也就是說人們有了關于馬的概念性認識后,見到了真實的馬,就會在概念中豐富關于四肢和體型的細節(jié),遇到狗,與馬的概念具有相似性,四條腿、有尾巴,但體型過小,那么在對于馬的概念中,體型屬性則會得到強化,人們也因此逐漸形成清晰的意識,能夠進行分辨和區(qū)分。
三、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圖式理論的應用
在學習過程中,閱讀也具有類似的性質。閱讀中的圖式可以分為語言式、形象式和內容式。語言式主要針對所學語言知識,對于單詞、語法的認識,對于句子組成的認識。語言式是順利閱讀和理解文意的關鍵,如果對于閱讀過程中的單詞和短語沒有初步的認識,沒有概念性的理解,那么結合文章的閱讀也很難開展,細節(jié)的刺激也就無法完善整個概念的構建。在強調語言圖式的同時,還要借助形象圖式的幫助,就是通過縱覽全文對文章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至于閱讀過程產(chǎn)生邏輯脫節(jié)的問題,一旦出現(xiàn)邏輯上的脫節(jié),對于文意的理解也會大打折扣。其次是內容式圖式,關注更多的外延性知識,英語學習不僅是學知識,更是學文化,所以對于相關知識的了解也很有必要。諸如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簡介等,對于文章的理解也會很有幫助。例如,九年級英語Unit 1“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的Section 2閱讀文章中,文章題目為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從題目要對文章主旨有一個初步認知,“如何處理我們自己的問題?”本文將要討論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插圖選擇了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利用內容式圖式先了解霍金,一位患有嚴重身體疾病但堅持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這與本文中心有著什么關系呢?插圖中的文字“Its not a problem-Its a challenge .Enjoy facing it”,可見作者是希望讀者吸取樂觀面對的精神,如果沒有了解霍金的背景,我們也許難以體會到這種樂觀。再從文章內容來看,第一段總述人生無論怎樣都要積極面對問題,就如何面對提出以下建議。后文則按照建議條理化行文,結構一目了然,每段主旨也由by doing的短語提出,這給學生的閱讀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內容,學生可以就行文中心對陌生單詞進行有效的推測,對已知單詞的含義理解也更加準確。
四、利用圖式理論打造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的教學有效性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英語實力綜合得到提升。圖式理論具有概念性優(yōu)先認識的優(yōu)點,教師可以就閱讀文章的中心進行簡要說明,先提示學生接下來將要閱讀的文章主要講的是什么內容,作者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想要向學生傳遞什么思想。接下來再讓學生進入精讀階段,學生已經(jīng)有一個抽象的理解概念,在閱讀中對于單詞和句法的理解就會去尋找與抽象概念相匹配的關系,陌生單詞和難懂的句子也就有了進一步的個人理解。
在教師講解前,學生通過概念框架和細節(jié)刺激,對于知識的認知處于零散狀態(tài),之后如果教師能夠抓住學生記憶的特點,幫助學生將這些知識整合起來,反復刺激學生的細節(jié)記憶,課堂內容就很容易被學生掌握,課堂教學質量也會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李姝婷.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圖式的差異[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0).
作者簡介:徐建中,男,1965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重慶字水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英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