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課堂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多媒體教學的靈活多樣,形象生動是地理課堂的新寵,但是隨之問題也漸漸開始出現,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下常常被豐富多彩的視頻、圖片吸引而忘記了記筆記甚至都忘記了課堂的主要內容。依據這種普遍現象,發現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有著它不可替代的優勢。主要針對這兩種現象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多媒體;板書板圖;地理儀器
21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各個中學校園主要的教學方式,大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都能熟練地使用Power Point。地理作為一門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相結合的學科,多媒體教學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文字和圖片、音頻、視頻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局限性也很明顯,多媒體很難讓學生動手、動腦,一堂課展示的圖片多了,學生習慣于等待下一張的出來,未經認真思考和記憶,看了一張忘了一張,很難產生預期的教學效果。傳統的板書、板畫、掛圖、模型等講、繪同步,教、學共進;形象趣味,便于記憶。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現代教學環境下,各種教學方式怎么靈活結合利用才會產生一堂堂高質量、高效率的課。
一、板書板圖和多媒體相結合,揚長避短,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PPT的制作往往很多人都會過于華麗或把所有內容都標注上去,這樣信息量非常大,學生要么看你的課件跟看課本沒兩樣,要么被華麗的圖片分散了注意力,或是拼命地照著PPT抄筆記,這就本末倒置了。板書板圖教師可以邊講邊繪,把課程的邏輯順序灌輸給學生,更有利于學生理清思路,增強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但是它要求教師有著扎實的基本功。而很多復雜的圖即使是有扎實的基本功也比不上多媒體的展示來得清晰。只有在兩者相結合后,才會省時又省力。比如,在上《河流的侵蝕地貌》這一課時,講到河流凹凸岸成因時應用多媒體展示下河流彎道圖時,再結合板圖把河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一步步呈現出來,這樣既能讓學生一目了然河流兩岸變化的過程,又能充分融合學生的地理印象,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增強學生的記憶力,一步掌握知識,為以后做題目打下堅實的圖形轉化思維。
二、掛圖和多媒體相結合實現不同尺度地圖的同時展示
地圖是地理基礎,怎么讓學生能有地理的空間想象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心中有圖”,多媒體可以展示各種圖片,但一旦圖片切換就很難在短時間內留在學生腦海里,這樣可能在后面講關聯知識時學生就猶如在“深山迷霧”中不知所云。所以如果把多媒體和掛圖結合使用,既保留了掛圖的直觀化,也凸顯多媒體的變化靈活的特點。這在區域地理的教學中很常見,如,在講《南亞》這一節時,教師可以掛出一章世界地圖,先讓學生從世界地圖里找出南亞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多媒體展示南亞的局部地形圖來分析南亞具體的地形特征、氣候類型、氣候成因、農業狀況等。由于掛圖一直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南亞所處的地理位置很明確,讓學生即使是PPT切換到其他比例尺更小的圖來講知識點,學生依然可以很容易就把展示的圖和掛圖相對應,找到所講的位置,這樣一節課熏陶下來,南亞也就在學生心中了。
三、地理簡易儀器和多媒體相結合
地理儀器是地理教學中重要的直觀教具之一。高中常用的是地球儀,地球儀既是立體地圖,又是常用的地理儀器。高中地理《地球運動》這一章空間概念強,高一學生從初中的背地理到現在剛剛真正接觸到地理,空間、立體感幾乎沒有,從立體到平面的轉換或者從動到靜的轉換都是第一次接觸。多媒體雖然可以通過放映一些已制成的3D動畫來幫助學生理解立體空間,但是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這種方法學生通常會覺得新奇,如同看動畫片一樣看著,很難帶著思考去看,一節課可能氣氛有了,但知識是什么往往忘記聽了。而課堂儀器的應用,這種摸得著,真正“看得到”的卻能讓學生印象深刻。比如,在上《地球的自傳及其意義》這一節課時,首先拿出幾個地球儀,讓學生分組,每個小組分一個地球儀,觀察地球儀,多媒體演示一個正在轉動的地球儀,和自轉側視和俯視的平面圖,并出示問題:
1.找出經線、緯線,區分兩者差異;
2.地球自轉的側視圖、俯視圖,以及觀察方向;
3.晨昏線區分和經緯線的關系;
教師拿著一個地球儀讓學生和自己同步,邊講解邊演示。這種直觀的教學,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拉近學生和知識的距離,難點就不再是難點。
除了常見的這三種,還可以靈活地自己制作一些簡易的小道具來進行教學,比如,制作螺旋紙來解釋氣旋、反氣旋的氣體運動形式,利用點香后香煙的飄向來解釋熱力環流等,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優缺點,只有根據課堂的實際靈活結合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靈活綜合應用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才是我們為師的追求!
參考文獻:
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課程標準地理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36,201,227.
作者簡介:黃麗麗,女,1983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莆田八中,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