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偉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驅力,物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巧用小實驗,聯系生活實際,合理設計練習題培養鞏固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關鍵詞:興趣;實驗;學習動機;生活實際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學習無用論”的思想卻在蔓延,也在影響著學生。我們現在的物理課堂上,混天度日者,昏昏欲睡者皆有。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心理學理論指出,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以認識或探索外界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的培養、積極性的調動會極大地掌握課堂的主動權,為今后的教學帶來越來越多的便利。下面就怎樣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談點體會。
一、巧用小實驗,激發學習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有趣味性的實驗可以直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和實驗是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獲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規律、認識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尤其在學生剛剛升入八年級開始接觸物理這門課程時,學生帶著濃厚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走進物理世界,我們在科學之旅部分,可用幾例典型的魔術般的實驗刺激學生的感官。如,把一個乒乓球放在倒立的漏斗下,問學生,松手后,乒乓球會不會掉下來,然后引導學生向漏斗吹氣,球會不會掉下來。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觀察現象。又如,老師在玻璃杯內加滿水,然后問學生,如果老師向玻璃杯內加入回形針,水會不會溢出來,接著先向玻璃杯內加入兩個回形針,觀察水沒有溢出來,再問,裝滿水的玻璃杯內還能放入多少個回形針?學生觀察到如此出乎意料的現象,就會對物理課充滿好奇,顯現出極大的興趣。而在隨后的學習中,我們在課堂上更要注意發揮小實驗的作用。例如,在進行大氣壓強教學時,老師可將一張卡片覆在一杯水上然后倒過來,學生可觀察到卡片不會掉下來。又如,利用扎洞的礦泉水瓶,裝滿水,把瓶蓋擰緊,水不會從小孔中流出,而把瓶蓋擰開,水就流出來了。在這些新奇的小實驗中,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從“好奇”向“好學”轉化,向“樂學”邁進。
二、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學以致用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學生感悟物理是有用的,可以深層次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這種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生的成就動機,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
教材中的物理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的實例有很多,應當注意收集和挖掘。如,教學慣性知識時,可讓學生在自己乘車時從車啟動或剎車中感覺、體會慣性。學了慣性知識后,學生能夠解釋汽車關閉油門后還能運動一段距離。學習了簡單機械后,學生就會懂得改良機器,提高機械效率。學習運動和力時,可與學生一起探究解決足球在空中如何運動,怎樣才會形成香蕉球等問題。而在教學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分析:搓手時,兩手使勁壓緊與輕輕按住的感受有什么不同?進行猜想。學習了浮力知識后,我們就能解釋金屬的艦船為什么能夠浮在水面等等。理論上講,任何物理知識和方法都能在生產、生活中應用,通過這樣的教學必然會啟發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生活,激發興趣。
三、合理設計練習題,鞏固學習興趣
現代漢語詞典對習題的解釋是:“教學上供練習用的題目”,而對“練習”的解釋則是:“反復學習,以求熟練”。對于學生來說,合適的習題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檢測。
優選習題是做好物理習題的基礎,教師在選題時,難度要適中,數量要控制。大量重復的題目,會導致學生思維僵化,不利于學生物理能力的提升。習題的設計也可聯系實際,物理情景往往來源于生活,經過改編后成為物理習題。如,學完《物態變化》后,將林則徐用覆蓋著一層厚油的熱湯回宴洋人的故事作為練習,使學生知道冒白氣的冰激凌和冬天冒白氣的開水溫度是不一樣的,而熱湯不冒白氣是因為厚油的緣故。合適的練習題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物理,保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熱情。
四、讓贊美、幽默的語言走進課堂
幽默的語言可以讓師生精神愉快,使師生關系更融洽,教學氛圍更活躍,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幽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馬克·吐溫說得好:“靠一句美好的贊揚我能活上兩個月。”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的贊美與表揚是非常必要的,它會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幽默、贊美的語言可使老師和學生增進情感。情感具有遷移功能,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將學生對教師的愛遷移到對教師所教的教學內容上,改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傾向性,即教師要盡力與學生建立起真摯、親密的感情關系,以情育情,以情動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驅力,可以變苦學為樂學。我們作為物理老師就要想辦法讓物理課堂走出枯燥、刻板的說教,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靈動,激發學生學好物理的愿望。
參考文獻:
[1]丁春海.如何在實驗教學中提高初中生物理學習興趣.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08).
[2]文靜.習題設計分析.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06).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