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蘭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聽說讀寫的能力。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朗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傳播文化知識,促進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培養語感,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一項最基本、最常見的訓練方式之一。所以,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與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如何做好這項工作談點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訓練
一、明確朗讀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1.正確:要用普通話,要吐字清楚,字音正確、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要聲音響亮,但不得超過本人的音色,不能忽高忽低,忽粗忽細,大喊大叫。
2.流利:朗讀要通順、自然、流暢、不復讀、不斷讀,不拖腔,速度要適宜,有節奏感,節奏適合表達內容的需要。
3.有感情:朗讀要語調自然,富有感情,朗讀應是說話人真情的自然流露,不能矯揉造作,在深刻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正確地運用朗讀技巧,讀出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培養學生朗讀的技能與技巧
朗讀教學如果僅限于教學生模仿而不進行朗讀能力的培養,那么,我們的朗讀教學也只流于形式,不是完整的朗讀教學,我們在教學生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學生的朗讀指導,傳授一些朗讀知識,讓他們在朗讀實踐中形成技能與技巧。
朗讀知識的傳授要圍繞朗讀要求進行,它主要指字的正確發音和語調方面的一些知識。
有關字音,如:易錯字(特別是由方言引起的),多音字,輕聲、兒話音、疊音,一七、八、不和上聲的變調及“啊”的讀音變化,只要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多加注意并及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即可逐漸達到要求,而語調知識的傳授則是教學的難點。下面就此談點具體做法:
語調方面的知識主要是指朗讀時語言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主要包括重音、停頓、節拍、語氣的升降平曲和速度的快慢幾個方面。這些知識可根據學生實際,循序漸進地傳授給他們。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一些抽象的名詞術語不必生硬地強加給他們死記硬背,而應通過具體課文的指導,讓學生感受、領悟,直至理解和運用。
三、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
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是在朗讀實踐中得以實現的。只有對學生進行有目標、長時間、多形式的訓練,學生才會把平時積累的朗讀知識靈活地運用于自己的朗讀實踐,并在朗讀實踐中揣摩、內化、直至轉化成能力,在這方面同樣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那么,如何訓練呢?我們可根據不同的訓練時間,來確定其訓練點及形式。
1.合理利用早讀
朗讀是以清晰響亮的聲音把文章念出來,而早晨是最佳的練聲時間,學生在這段時間可進行自由、快速、高聲朗讀,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增加讀的次數,這也是保證學生能夠流利讀書、發音吐字不繞口的最佳訓練形式。這段時間,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基本功訓練時間,能否利用得好,對提高學生朗讀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
2.有效利用課堂40分鐘
課堂是訓練學生朗讀,培養朗讀技巧的主渠道。在此時間內,教師既要傳授其他語文知識,又要注意讀的訓練,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根據不同的文章,靈活地確定每節課的訓練點和訓練形式。
3.充分利用課余時間
學生的朗讀訓練固然主要在課堂上,但課余的時間也不可忽視,充分利用它,對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大有幫助。課余的訓練點是復習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朗讀知識,并把它遷移到自己的朗讀實踐中,并在朗讀實踐中得以全面提高,這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采取的形式有開展朗讀比賽、故事大賽、演講等。
總之,加強學生朗讀指導與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只有不斷加強這方面的教學與研究,才能使語文教學質量得以全面提高,才能培養出適應祖國建設需要的新型棟梁之材。
?誗編輯 楊兆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