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香
摘 要:數學是一門以推理演算為主的理性學科,因為其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使很多學生對它望而卻步,并持有厭煩、抵觸心態。而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提出,則能使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其回歸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上課積極參與性,并產生良好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生活實際
本文以小學數學為例,并結合筆者教學實踐經驗,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初步探討與分析,為廣大教學同仁在小學數學教學問題上提供參考和依據。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極強的學科,但小學階段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如果我們只是硬性向學生灌輸數學知識,并要求他們死板記憶,學生不但掌握不了真正數學知識,而且會對它逐漸產生厭煩和抵抗心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化教學情境,這樣,學生就會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來。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交通與數學”這節內容時,我就為學生創設了以下情境:上課伊始,我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你們告訴老師,你們每天都是通過哪種交通方式來學校的呀?”“步行”“坐公交”“爸爸騎自行車帶我來”“嗯,那老師再問你們一些問題,步行的同學,你們知道你們每分鐘步行的距離是多遠嗎?騎自行車和坐公交的,它們又是每分鐘行多少米?你知道你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遠嗎?你們從家到學校要花費多長時間?……看來,我們上學途中會遇到很多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問題啊,這說明我們的交通離不開數學,它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數學王國,來研究交通與數學之間的問題吧!”這樣,我通過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來自于生活,我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在接下來教學活動中,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
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強化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所學數學知識,并能夠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生產實際問題的解決中。”的確,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所以,在教給學生一些數學知識與技能后,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了三年級下冊“統計與可能性”中“統計”這部分內容之后,我對同學們說:“同學們,再過一段時間就是元旦了,我們班準備開元旦聯歡會,所以老師想為你們買一些水果,那么哪種水果好吃,每種水果我們又該買多少?課下呢,老師就請你們對這些問題做一下調查,然后將結果告訴我。”因為涉及我們的現實實際,學生在課下很快就做起了“最喜歡吃的一種水果”的調查,進行統計之后,將結果告訴了我。這樣,我通過設計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數學活動,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進來,并且鞏固了學生學到的有關“統計”的知識與技能,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當然,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還有很多,在這里由于時間和篇幅關系,我不能將其一一陳述。希望廣大數學教師,在日后教學過程中能夠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將我們身邊的生活素材引入數學課堂中,以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如此,我們才能做到使學生用生活的眼光和角度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誗編輯 楊兆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