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生
[摘 要] 課改這么多年,起步階段的作文教學,仍然有部分老師重形式、輕內容,有較濃的應試傾向,忽視了學生作文基本素養和品質的培養。作文教學,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老老實實說話,引導學生作文關注生活,給學生創設說話的空間,激發并培育學生的創作激情。
[關鍵詞] 作文教學? 生活化? 自由表達
最近聽了一位同仁的初三中考作文復習指導課,主題是“如何寫好作文的開頭”。這位老師列舉了16種作文的開頭供學生欣賞和仿寫,并指出這樣的作文開頭往往能先發制人、奪人眼球。比如:
“排比造勢,氣勢磅礴”: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
“情意深切,生動感人”:雖說雁過無痕,歲月無聲,而白駒過隙的光陰卻在生命的每一個空隙里不著痕跡的流動。流年的浪花總是滌蕩在渺遠的心際,水波漣漪般徐徐蕩開,風中花瓣樣輕輕墜落。是什么促使我們的憂傷、快樂、悲痛、幸福化作絲絲雨露……在靜謐的夜里發起一輪輪的攻擊?
“運用童話,浪漫美麗”:“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輪回。”甲蟲微笑著對我說:“有一天,你也會有一雙斑斕的翅膀,在天空中翩躚舞動。”陽光安靜的淌過我每一寸藏青的肌膚,我聽到山風掠過樹梢,如同一支深遠的驪歌。
執教者是位多年從事初三教學的經驗豐富的老師,課后與之交流,他說在初三最后階段作文復習時,把作文肢解成“如何開頭”、“如何選材”、“如何描寫”、“如何扮靚語言”、“如何前后照應”、“如何結尾”等6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有像開頭那樣的16種方法和范例給學生模仿,甚至要求基礎較差的學生牢記在心,考試的時候讓學生根據題目靈活組合。這位老師還說,這種方法屢試奏效。
聽了這位老師的介紹,讓我震驚,多年從事中考作文閱卷的我,這種類似于“萬能作文開頭”、“萬能作文題材”、“萬能作文抒情”又何嘗少見?毋庸置疑,這種“萬能”組合拼裝出來的作文迎合了應試作文的規律,或許能取得不錯的分數,尤其在中考復習時這樣指導學生,我不敢妄加指責。但是,稍微有一點“語文良知”的語文老師都應該看得出:這完成就是作文的弄虛作假,是學生作文水平的海市蜃樓,無異于作文的“八股”!這不是什么作文機智,這是老師教唆學生投機取巧,這是應試背景下作文教學的墮落和異變。
曾經發現小學剛上來的一位初一學生,我教了他半個多學期,作文寫了很多篇,但每一篇作文無非是這兩個題材,一個反映學校生活的,一個反映家庭生活的。不管什么作文題目,不管是考試作文還是平時作文,他總能運用這兩個題材中的一個,用的還勉強說得過去。我就非常詫異,十二三歲的孩子,怎么已經鍛煉出這種“應變”能力。之后找他談話,他說,我這兩個題材是經老師把過關的,我六年級的老師就教我如何用好這兩個材料,調皮的男生講的時候還洋洋得意。可想而知,小學老師的這一絕招已在小小的心靈刻下深深的烙印。不難發現,學生作文的起始階段,大講特講寫作技巧、傳授“靈丹妙藥”的大有人在。
當今,我們的作文教學到底怎么了? 假大空大行其道,很多孩子失去了感知真善美的能力,這看起來是作文的事,細想,是人生的事啊,多可怕!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可能真成了葬送孩子成長的劊子手了。
我認為,起步階段的作文教學,必須回到作文教學的原點,這一點至關重要。老師只要教育孩子,作文就是老老實實地說話,把話說清楚,說真話,僅此而已。真話說多了,說清楚了,應該相信文采會有的,技巧也會有的,深度會有的,創新也會有的,不用急。魯迅、郭沫若、徐志摩都沒有經受系統的寫作技巧指導,照樣成為文學大師,他們就是在寫自己心里想說的話。
如何引導學生作文老老實實說話?
一、要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寫”的問題
是著眼于為了作文而作文,為考試而作文,還是著眼于今后生活的需要而作文?作文功能的轉變是前提。人與人交談是作文,應聘自我介紹是作文,演講辯論是作文,教師講課也是在作文……生活離不開交流,就離不開作文。作文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向學生講明了這一點,就會大大增加學生作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在作文中老老實實的說話。因為學生知道,作文說假話就跟平時與人交談說假話一樣,人品問題。做人要老老實實,文章也應老老實實。
二、作文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引導孩子作文老老實實說話,就是引導孩子作文關注生活。葉圣陶先生有言:“生活猶如泉涌,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歇”。作文源于生活,作文關注生活,才是有生命力的。
我認為,只要學生在作文中寫真人、記真事、說真話,都是值得肯定的。現在的初中學生個體意識增強,已經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我們不能一味的抹殺。有位學生在寫自己的一位思品老師的時候是這樣寫的:
你個子不高,走路還蹣跚,讓人忍不住偷笑。你總是把一句話說一遍又一遍,寫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任憑唾沫飛濺,粉筆的灰塵沾染了你的手。你的“嘮叨”聲引起了公憤,常常有學生把你的話當成耳邊風。你生氣了,生氣的你很恐怖。你會把桌子拍得“咚咚”響,你那漲紅的臉上,寫滿了不悅,你拉著喉嚨吼著,教室里頓時烏云密布。可以這么說,幾乎沒有一個同學喜歡你這位嚴師,沒有人記得你叫什么,只是你說話老噴唾沫,大家便任性的稱你為“子彈頭”。你卻不以為然,依舊用那雙沾滿粉筆的手揪起一個個不聽話的學生。
讀了這位學生對老師的描寫,我為這位學生肅然起敬,在假大空盛行,一味對老師歌功頌德的今天,這樣敢于說真話的學生就值得作為榜樣好好表揚。我們不能阻止學生在背后議論老師,又何必在作文中抹殺孩子的真情抒發。endprint
三、要給學生說老實話的自由
初中學生具有童心玩念依舊旺盛、興趣廣度逐漸增加、青春欲望漸漸萌發、厭學情緒漸漸滋生、群體意識日益增強、個人意識開始出現、自我管理逐漸變難、自尊反叛意識強烈等等諸多心理特征,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作文的時候,要盡可能的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要豐富作文的形式,要少一些條條框框的束縛,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少一些純理論的說教,多搭建些孩子創作的平臺。
教師在平時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寫“隨筆”少寫“作文”,能多寫就多寫,實在寫不出就少寫點,不要怕學生記流水帳,只要能培養學生寫的習慣即可。要鼓勵學生多寫“自己的”少寫“別人的”,多寫“小事”少寫“大事”。初中學生,由于認知世界的廣度和深度還很有限,理性思辨能力還很稚嫩,寫脫離他生活實際的大事,往往會陷入假大空的套路。只有學生切身經歷過的、感悟過的小事,才會有感性的表達,寫出來的才會更真切、更靈動。
即便是命題作文,教師更應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因為命題作文,就學生心理而言,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這與走生活化道路的作文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弄不好就會大大打擊學生作文積極性。我們經常能看到學生拿到題目,撓頭搔耳,難以下筆。但為了應試的需要,又不得不訓練,怎么辦?那就要求老師在設置作文題目的時候,引導學生去關注生活,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激發學生想表達的欲望。
比如我在教蘇教版七下第一單元作文訓練《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時,我布置了一篇題為《當老師不在的時候》作文,要求學生根據要求,寫出“老師不在的時候”同學們的眾生相。題目一出,同學們就興奮了,講開了,都躍躍欲試,都想一吐為快。最后寫出來的作文,所有的學生都是在記真事寫真人,即使基礎較差的同學也是內容充實,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評講的時候,我當眾朗讀學生作文中人物刻畫優秀的片段,學生熱情高漲,過后部分同學感覺到之前自己沒能寫好,人物特征寫得不夠突出,主動要求重寫,最后,一位并不出眾的學生的作文推薦出去獲了獎。對此,我感慨頗深,原來作文命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創作的熱情和學生作文水平的發揮。
老老實實說話,是作文貼近生活的具體體現。引導學生作文老老實實說話,是作文教學的根本,不是什么教學智慧。課程改革這么多年,“作文回歸生活”的話題其實是老生常談,很多專家也一直在呼吁。但我們教學一線的很多老師,卻仍然在延續應試使然的早已習慣的種種教學行為,老師們的這種言行背道的作文教學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針對這一現象,著名特級教師王君老師是這樣說的:“先把這群面黃肌瘦的孩子扶起來,讓他們先坐著,告訴他們作文其實很簡單,不過就是老老實實說話而已。然后再教他們走路。然后再教他們奔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