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敏++++洪波
摘 ? ?要: 對紅河學院對外漢語專業5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畢業生的就業單位類別和職業類別。基于就業分析探討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探索了“二型、三技能、國際化、立體化途徑”的培養模式,構建了包括課程實踐類、實踐類課程、教學實踐、自愿者組織、學習型社團和專業社會實踐等實踐環節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更好地實現應用型對外漢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 對外漢語專業 ? ?就業調查 ? ?應用型人才 ? ?培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個人開始關注中國,作為中國文化載體的漢語也成為眾多外國友人的關注對象。對外漢語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適應了當今“漢語熱”的潮流,發展迅速。雖然對外漢語專業招生生源很好,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受到瓶頸制約。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專業就業率低下。大量調查研究得出了較一致的認識: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生畢業后能直接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幾率較低,已就業的本科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嚴重低下。以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最權威的北京語言大學為例,調研結果顯示,該校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基本流向主要有五個方面,其中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僅占10%左右,40%的學生選擇繼續攻讀與專業相關的碩士、博士學位,40%的學生在政府部門、新聞媒體等從事對外交流工作,或在企業、公司、銀行等從事翻譯、文秘等工作,還有10%的畢業生則選擇出國。
一、紅河學院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分析
紅河學院是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的一所綜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學校2005年獲得批準招收第一屆對外漢語專業本科學生,目前已經招生10屆。在10年的專業辦學中,對外漢語專業緊緊圍繞學校“地方性、民族性和國際化”的辦學定位開展人才培養。
從紅河學院2009—2013年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可以看出,紅河學院對外漢語專業2009—2013年5屆畢業生就業類別基本呈現一致的變化規律:學生就業人數呈現企業事業單位高于黨政機關單位,黨政機關單位高于升學,升學高于靈活就業,靈活就業高于創業的趨勢。
二、紅河學院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就業職業類別分析
紅河學院對外漢語專業2009—2013年5屆畢業生就業類別趨勢類別基本呈現一致的變化規律,學生職業類別從業人數呈現教育類職業高于國外就業,國外就業高于外事管理類職業,外事管理類職業高于新聞類職業的趨勢。
三、紅河學院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與探索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的相關內容,結合對外漢語專業人才需求和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自2005年以來,對外漢語專業共制定和實施了2005版、2007版,2008版,2010版,2013版共5版人才培養方案,盡管每一版都各有自特點,但遵循比較一致的思路和模式:對外漢語專業通過“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的課程設置,以及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化、立體化途徑的人才培養目標,著重加強學生的語言學和漢語言理論素質及其運用能力、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突出對外漢語專業業務實踐教學能力。
對外漢語專業按照“培養具備一定人文與科學素養,專業基礎理論扎實、實踐動手能力較強,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能夠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制定了具體的培養方案。同時,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實施有效的培養模式。在教學模式上,對對外漢語專業多次進行,國內國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嘗試。學院根據發展需要和教學實踐經驗,及時對教學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進行了調整完善。
(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在漢語國際化、漢語教育國際化的新形勢下,培養適應世界發展需要的漢語國際化人才和漢語國際教育人才。漢語國際化人才指的是能在國內外從事跨文化傳播和經濟交流等方面工作的人才,尤其是培養了解國內外兩種文化、能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能夠進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人才,也就是適應經濟全球化下能夠適應國際化環境而生存發展的漢語國際應用人才。漢語國際教育人才是指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具備扎實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素養及實踐應用能力的,能在漢語國際推廣進程中適應國際背景的漢語教學的人才。
從學生就業類別來看,5屆畢業生最集中就業的是企事業單位,占畢業生人數的60%以上。從職業類別來看,主要集中在教育類職業,每年畢業生就業中基本保持在60%以上;其次各屆學生國外就業人數平均保持在20%左右,從事外事管理工作的學生人數10%左右,在新聞類單位工作的5%左右。這一情況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吻合的,也體現了在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是合理的。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斷探索“二型、三技能、國際化、立體化途徑”的培養模式。二型,即復合型和應用型并舉,復合型涵養學生知識——漢語言理論知識與漢文化知識的復合、漢語言文化知識與外國語言文化知識、語言本體理論知識與語言教學實踐的復合等。應用型培育學生實踐能力——職業業務能力。三技能,即突出中國文化傳播技能、跨文化交際技能、漢語及漢語教學業務實踐能力。國際化,指根據區域特點,具備境外工作的語言素養和能力,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通過境內外教學基地教學實踐形成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與國際化競爭力。立體化途徑,即突出立體化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從課程實踐、實踐課程、專業社會實踐、教學實踐、團學活動、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團體工作、學院社團活動、學院自愿者組織等八個層面統籌并有機地、協調地構建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使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途徑、培養內容等更好地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協調,與漢語國際化和漢語國際教育需要相適配。
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實踐,我校對外漢語專業培養的人才與專業培養目標更接近,學生的應用型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能力更強。2013屆畢業生國外就業人數高達37.5%也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成效的一種反映。
(三)構建應用型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對外漢語專業學生而言,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對外教學實踐能力、涉外工作實踐能力和對外交際實踐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和國內國外等教學及實踐途徑實現。具體由課程實踐類、實踐類課程、教學實踐、自愿者組織、學習型社團、專業社會實踐等實踐環節構成。
四、結語
人才培養需要與社會對專業人才需求相適應,與行業崗位相對應。畢業生就業什么單位,從事什么工作是行業崗位對人才需求直接體現。基于就業調查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將對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面對東南亞巨大的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就業市場,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改革有待我們實踐、探索和開發。
參考文獻:
[1]檀晶晶.基于就業現狀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再探討——以黑龍江東方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4):32-32.
[2]王妹妹,洪思思,何聰.淺談對外漢語專業的就業形勢[J].理論觀察,2010(4):133-134.
[3]洪波,趙薇.對外漢語專業學習型社團建設與國際漢語教師培養[J].大理學院學報,2013(2):84-86.
[4]洪波,李健,周靂,等.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J].
基金項目:本文是2009年紅河學院“對外漢語專業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編號MS0901)、2010年云南省“對外漢語專業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云教高[2010]78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