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錢來
[摘 要]通過歷史文獻資料分析、訪談和田野調查可知,寧德霍童線獅這種民俗體育文化是寧德霍童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體育文化形式。是寧德霍童人民充滿著生活情趣并帶有濃郁泥土氣息的民族傳統體傳育活動。從霍童線獅的外在形式、材料制作和表演內容等綜合來看,它是一種集武術、鼓樂與藝術于一身的文化藝術,具有健身娛樂性、觀賞性、廣泛的參與性以及豐富的文化價值。本文就霍童線獅傳承發展堪憂的情況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線獅;民俗體育;發展對策
1.前言
霍童線獅又稱霍童抽獅,現留存于福建寧德霍童鎮,當地人稱之為打獅,是一種獨特的漢族傳統民俗游藝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霍童線獅的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依附霍童的漢族傳統民俗節慶“二月二燈會”,是燈會中最具特色的壓軸節目,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線獅已經超越了傳統民俗節慶“二月二燈會”的范疇,成為霍童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霍童線獅源于明嘉靖39年,由漢族民間的單獅表演演變為現今的多獅表演。線獅主要通過頭索、尾索及腮索拉動,使表演臺上的線獅坐立、蹲臥、擺首等,做到詼諧輕巧、動靜結合。更奇特的是線獅能含球、吐球,加上燈光變幻、吐云噴火、打擊樂強弱等配合,線獅百態千姿,栩栩如生。大的線獅重40多公斤,小的線獅也有20多公斤。寧德霍童線獅曾多次參加省內外及港澳的文藝演出,取得優異成績,受到觀眾的喜愛和好評。
2.寧德霍童線獅的歷史溯源與表現形式
2.1霍童線獅與二月二燈節的歷史淵源
在一千多年前的隋代,諫議大夫黃鞠的父親勸隋煬帝以農為本,結果被關進大牢。父親對來探監的黃鞠說,你們21個兄弟要趕快分散到全國各地避難。于是黃鞠從河南舉家來到了福建寧德的霍童鎮。黃鞠見這一片土地緊挨著霍童溪,但因溪水的水位較低,很多田地得不到灌溉,于是大興水利,開山鑿洞。在大家的努力下,黃鞠終于把高山的清泉引到了各家門口,不僅老百姓有了生活用水,而且萬畝良田得到了灌溉。經過幾年的努力,霍童人民生產展了,生活安定了,黃鞠黃鞠就將河南民間流傳的、群眾喜聞樂見的中原文化,如紙扎、鐵枝、高蹺等傳授給村民,形成了“二月二”燈節。據說為了感謝黃鞠灌溉通渠,造福子民,霍童人民年年在二月燈節請他回來看線獅,千年不變。
那么什么時候開始有了線獅的表演呢?它是怎么產生的呢?在霍童的民間戲曲中有這樣的描述,古時候,孩子看上了窗戶上的木雕獅子,想摘下來玩,父母就用棉布做成的小獅子逗他笑。為了讓孩子玩得更有趣,父母還在太師椅上綁上繩子牽動獅子跳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兒童游戲就成了線獅的雛形。后來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實踐性創造,其表演由單獅(雄)表演發展到單獅(雄)、雙獅(一雄一雌)、三獅(一母二子)、五獅(一母四子)4種形式;線獅表演由最早的沿途行進,邊走邊舞,后轉為固定臺表演。線獅的表現力越來越豐富,能表演坐立、蹲臥、蘇醒、伸展、登山等各種不同姿態,僅獅子戲球就有尋球、追球、得球等動作。建國以來,霍童線獅在造型、舞姿、獅籠、燈光、配樂等藝術上不斷加工提高,其觀賞性較之前有大幅度的提高。
2.2寧德霍童線獅的藝術表現形式
2.2.1寧德霍童線獅材料制作。線獅表演之前,從舞臺制作、燈光效果配置到繩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繩索的穿結是線獅表演的關鍵環節,每一個穿孔動作都必須細致認真。線獅所銜的球精致靈巧,大球網筐內套有旋轉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燈光,在夜里閃閃發光,猶如點點繁星。“線”構成了線獅全身的“神經系統”,讓它們與后臺表演者息息相關,人線獅三者合一,才能舞出活靈活現的動作。這“神經系統”的制作大有講究,用料是霍童當地產的一種大麻繩,軟硬適中,以保證每個動作準確傳送到獅身各部位。線獅的制作工藝更加講究,全身由多種材料制成,最重可達30到40公斤,一般以竹篾為框架,依次填充棉花、布料等物,獅毛還選用特殊的彩色塑料絲制作。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改革,線獅的體積從最初的小如木偶發展到現在的龐大沉重,結構由簡單變得復雜,制作工藝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完善。
2.2.2寧德霍童線獅表演形式與內容。線獅不但制作工藝復雜,表演起來更要過人的技巧。表演者站在臺后提繩子,人距離獅子少則5米,多則超過10米;十數位訓練有素的線獅藝人得分成數組,每組中一人為主,其他人為輔,配合無間;舞獅者以不同的節奏或頻率拉扯繩索,表演出獅子的各種動作神態;舞獅者不但要有熟練的技巧,更要有充沛的體力。
霍童線獅是通過線索操縱獅子表演各種動作,它集文功、武功于一身,表演時,分有單獅(雄)、雙獅(一雄一雌)、三獅(一母二子)、五獅(一母四子)4種。線獅最早是沿途邊走邊舞,以后轉為固定臺表演。經過歷代民間藝人藝術實踐創造,線獅表現力越來越豐富,能表演坐立、蹲臥、蘇醒、伸展、呵欠、抓癢、搔首、舔毛、蟄伏、依偎、跳躍、奔竄、上柱、下地、鉆穴、出洞、登山、跳澗、越嶺、飛騰、回旋、翻滾、喘氣、顫栗、怒吼、咆哮等動態,光是表現獅子戲球,就右尋球、追球、得球、踩球、咬球、爭球、搶球、抱球、拋球等動作,全憑藝人集體操縱,密切配合把獅子演活。建國以來,霍童線獅在造型、舞姿、獅籠、燈光、配樂等藝術上不斷加工提高。獨特的風格、奇妙的技巧,使霍童線獅成為當地老百姓心目中首屈一指的民間絕技。
3.霍童線獅的發展對策
建國以來,霍童線獅正以各種途徑活躍在廣大人民的視線中。1956年,霍童線獅參加全省群眾業余文藝匯演,當即轟動省城,榮獲創作獎、表演獎;1988年中央電視臺播放霍童線獅專題節目,譽之“堪稱一絕”;1991年參加“中國旅游藝術節暨廣州歡樂節”,表演27場,觀眾達23萬人次;1996年應澳門市政廳福建同鄉會邀請赴澳演出7天,場場觀眾爆滿……。廣泛開展形式及其取得的經濟效益,似乎給人一種霍童線獅正走向一條越發寬廣道路的感覺,殊不知它和其他民俗體育文化一樣,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鄉土社會生活逐漸向現代化生活轉變,正面臨傳承堪憂境況。但如何搶救保護和挖掘這些優秀的民俗文化,是民俗學和體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就這個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3.1挖掘整理
霍童線獅同其它民俗體育文化形式一樣,屬于民族的精神財富。當地政府和學術界應致力于霍童線獅文化繼承,對這種的文化遺產加以發掘、復原、記錄保存和研究提煉。這種工作一方面需要科研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長期投入,包括必要資金、人力,甚至制定法規。另外,在挖掘整理過程當中,應采取各種有效的傳統和現代技術手段,切實做到保護工作的科學化。霍童線獅屬于行為民俗,傳統的文字記錄方式是不足以把它的方方面面保存下來的,因此,通過高科技我們就可以將霍童線獅的每一個細節記錄下來,最大可能地做到對霍童線獅的挖掘整理、保存和展示。
3.2路向展望
3.2.1三步走發展規劃:霍童線獅的社會化民俗模式界于民俗文化慶典與現代體育競賽之間。初期階段,以演代養(1-2年),以服務和滿足社會與群眾為重點發展戰略,以搜集各種霍童線獅的文化文獻、觀摩參加各種慶典表演為主,以比賽為輔,為霍童線獅的發展夯實基礎;中級階段,以演促訓(3-5年),在平時的表演中積累文化內涵與比賽經驗,在比賽中提高表演與競技水平;高級階段,演賽并舉,本土發展與國際發展并重,實現現代性的續寫。
3.2.2農村為重點、學校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霍童線獅運動推廣方式。霍童線獅是歷史悠久的民俗傳統體育項目,與霍童人民有著深厚的地域情節,最容易激起農民朋友的興奮和對生命的追求,最明顯的是婚慶。近幾年霍童當地婚慶消費表現出集中式消費、爆發式消費等特點,或者可以說是被幸福沖昏了頭腦的消費,因為它蘊含著家庭的開始、子孫的延續等特殊含義。婚慶經濟產業鏈屢屢見長為霍童線獅的市場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并能順利實現上古遺風的自然回歸和現代轉型。
3.2.3政府引導、行業協會支持、現代性生成機制促動的制度化建設體系。霍童線獅作為群眾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由于社會變遷失去了本來生存的社會文化背景,更需要主觀上的努力。在政府、行業協會科學化、民主化和合理化的組織管理下,堅持市場導向,走時代性與傳統性的革新之路,才能得到健康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曉岫.中國民俗學概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朱效梅.大眾文化研究——個文化與經濟互動發展的視角[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寧銳,等.中國民俗趣談[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課題編號:2012JB89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