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滿星
摘 要:本文針對藝術院校理論教學面臨的困境,分析了問題產生的根源,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和學生的重視,衷心期盼藝術理論課程在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藝術理論 ? 教學改革 ? 教學方式
以美術史、設計史、美術概論、工藝美術史等為主的藝術理論課程是美術和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借鑒與創造的重要源泉,也是研究藝術文化、培養價值觀念的人文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實情況卻是理論課程在綜合院校長期處于邊緣化的境地。出現這種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從主觀方面看,是學生對理論課的學科性質與功能認識不清,從客觀方面來看,理論課從課程建設、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也急需改革與完善。作為理論課程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就現階段藝術院校理論教學所面臨的困境,談一下自己的認識,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和學生的重視。
一、主觀方面原因
學生對理論課的認識存在誤解有三點原因。第一就是招生制度。在考試制度上,現行的藝術類高考由專業考試和六月份全國統一的文化課考試兩部分組成,在專業課目考試中,各學校名稱雖有不同,但考試內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素描、色彩以及創作,以技術性測試為主,沒有涉及藝術常識。因此,針對專業考試的各種培訓辦應運而生,課程設置極具功利性,學生只要經過幾個月單一石膏像和瓶罐蔬果的組合,就能夠在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而對于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繪畫知識卻茫然無知。為了選擇好的培訓班,很多學生走南闖北拜師學藝,過早的進入社會,養成了放蕩不羈與玩世不恭的生活習慣與性格。在錄取制度上,現行的政策是文化課成績過線,按專業成績由高到低錄取,而文化課的錄取分數線也僅為提檔線的60%,遠遠低于其他類別的同級院校,這就形成了文化課基礎不好就學藝術的社會共識。因此,現行招生制度重“技術”,輕理論的傾向,無形中從源頭上造成學生對美術理解的狹隘和偏僻,認為美術就是技術性的繪畫,學了美術就一定要成為藝術家、畫家,完全忽視了美術教育對人的整體素養的提升,導致學生徹底放棄了文化課的學習。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誤導,在進入大學,尤其是綜合性院校重“技術”而輕理論的大環境下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很少有學生將繪畫、設計與以美術史、設計史、美術概論、工藝美術史等課程聯系起來,學生對美術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技術”層面,重視手上功夫的訓練而輕視內在藝術修養的提高,技術越來越好,人文素養越來越低,形成了藝術院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的社會現象。而事實上美術是一門由美術原理、美術批評、美術史與美術創作共同構成,具有多重效應的人文學科,理論課程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所涉及的領域也特別廣。以美術史為例,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輝煌的藝術成就,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技術史(繪畫材料的演變)、美學史乃至人類社會思想史的部分內容,既注重美術與人類文化、觀念的探討,又注重美術風格、樣式的演變和人文精神的體現,教師在講授的過程會涉及到歷史、美學、考古等諸學科,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歷史概念和人文背景。而隨著大學擴招,使得部分文化課成績偏低的學生通過這條途徑能夠進入高等教育,對偏重理論闡述的理論課如同聽“天書”一般,產生了畏難心理,這種缺少共鳴與對話的教學環境也造成了學生的厭學情緒。
第二,課程安排。理論教學一般安排在剛進入大學的一二年級,作為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則安排在三四年級,造成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割裂。剛剛進入大學校門的一年級學生,對專業發展和課程設置還沒有全面的認識,既沒有進行過實踐操作,也不知道理論課程與專業課有什么樣的關系,因而對理論教學接受能力較低,教學也難以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教學評價。就學科評價而言,對于藝術專業的質量評價立足于技能水平和最后作品的呈現,作為孕育專業技能的理論課程,價值只能隱藏其中并通過作品得以體現,并不能直接作為衡量的標準。就課程評價而言,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評價都是在學期末進行一次考試,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按照不同比例構成。這種考試模式最大的優點就是規范、整齊劃一,最大的缺點就是教條,考試答案千篇一律,毫無新意。能夠通過突擊性的死記硬背或作弊取得高分,不能真正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理論課堂也就沒有約束力和吸引力。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即理論教學是無用的,從而產生本能上的遠離和排斥。這樣以來,理論課程的教學就變得事半功倍,一方面是教師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一方面卻是學生對已學知識的一知半解,能夠講清楚的寥寥無幾,有些快畢業的學生,連一些諸如包豪斯、工藝美術運動、后現代主義等基本知識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說藝術對人整體素養的提升。
二、客觀方面原因
第一,課程建設的邊緣化。藝術理論課程建設的邊沿化,首先表現在沒有明確的課程目標。以作為美術院系基礎理論課的美術史為例,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國家教育主管部門似乎都未曾做過明確的規定,至今沒有一個指導性的教學大綱,也很少召開有關的會議對此進行專門的研討,以達成某些共識。全憑授課教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①“美術基礎理論研究似乎還沒有真正以‘美術為基本范疇,來建立起獨特的、有機的學科理論”。②沒有明確的課程目標,沒有明確的學科理論,當然也就沒有明確的教學內容和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全憑個人自由發揮,這就造成了課程教學的無序和隨意,課程功能大打折扣。其次是師資建設的邊緣化。藝術理論學科有自己獨有的教學體系和教學特點,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所涉及的領域也特別廣。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藝術理論教師,不僅要具備繪畫知識,還要了解美術其它門類,諸如雕塑、工藝、建筑、書法等方面的內容,同時也應該掌握足夠的心理學知識和歷史學、文化學、美學等課程的內容,還要具有國際視野,只有這樣,才能將藝術作品放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融會貫通,講起課來才能深入淺出,游刃有余,既專業又通俗。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理論是高校藝術學科中門檻最高、最難勝任的一門課,合格的理論教師應當是融和各方面知識為一體的雜家。但現實情況是,在整個高校藝術學科體系中,理論課師資建設都長期被忽略甚至邊沿化,很少有進修和培訓機會。在有些院校理論課由專業教師兼任,或由其它專業方向調配而來,這些教師本身并不具備其應有的專業理論素養,又缺乏相應的培訓措施,自然就很難奢談學科建設了。最后是教材建設的邊緣化。教材是教學實施的依據和保證,教材的編寫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以美術史教材編寫為例,在新中國建立以來的60年里,美術史教材在內容和體例上幾乎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沒有脫離上世紀80年代 “西方中心論”的局限,西方理論體系與思維模式仍然是重要的依據和參照。也沒有針對具體專業編寫特定的教材,在內容上力求全面,包含繪畫、書法、建筑、雕塑、民間美術等各個門類的內容,基本上是面向所有美術專業的通識教材。目前社會上流行的除少數幾種外,大都編寫隨意,除了分章列節記述各時期美術現象、流派、美術家及作品等知識外,便是一些概念化的審美語言。在范圍的涉列上,以傳統、主流、精英美術為主,既忽略了有2000年歷史的民族民間美術,也忽略了蓬勃發展的當代藝術,既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文化上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不相稱,也與文化的民族性與本土化格格不入,無法滿足學生與時俱進的求知欲望。
第二,課程設置的隨意化。據筆者調查的幾個院校中,對理論課程的態度可謂眾說紛紜,差異明顯,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理論課程設置的隨意。這種隨意首先表現在課程設置常常因人設課,而并沒有因課選人。比如,有的院校因為人事編制的原因,將名額留給了急需的專業教師,因為沒有相應的專業理論教師,長期以來通過外聘的形式進行教學,時間當然是機動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使得本應該是專業必修課的美術史課程,逐漸滑向選修課邊緣。更有甚者,有的院校干脆就不開美術史,或者為完成教學工作量,誰沒有課誰就上理論課。這種隨意性明顯偏離了理論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理論思維水平,提供設計思想智慧等目的的初衷。其次,表現在教學課時的安排上,由于課程改革對課時的壓縮,專業課的教師感覺課時相對緊張,很多課程教學才剛剛看到初步效果就結束了。因此,在討論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看似和專業無關的理論課程常常成為被壓縮,甚至取締的對象。最后,表現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因為要考慮資源的有效利用,每學期課程安排,先是全校性通識課程,然后是院系專業課程,理論課插空安排,基本上就在學生注意力不佳的時間段。
第三,教學方式的單一化。按照現代教育理論,有效的學習模式應該是建立以學生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活動,在主動探索、主動思考的過程中,強調問題提出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但由于我們國家基礎教育階段應試教育的主導作用,學生并沒有形成足夠可以支撐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長期以來理論課教學只能沿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授性教學方式,即教師課堂講授、學生隨堂聽講,雖然采用現代化的PPT課件,也會根據需要穿插視頻、參觀考察等教學手段,但這種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師表演的獨角戲,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造成了學生的厭學情緒。
三、結語
藝術理論教學目前存在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于高考制度帶來的先天缺陷,也與課程本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教學目標、課程建設、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評價等都密切相關。只有正確認識藝術理論在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段,建立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評價制度,藝術理論課程就一定能夠發揮起應有的重要作用。
注釋:
①奚傳績.一門不該被邊緣化的課程[J].齊魯藝苑,2007(01).
②周紹斌.由美術理論教學反觀近三十年美術理論形態之發展,美術觀察,2008(02).
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