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摘 要: 關于文言文教學重“文”還是重“言”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也一直沒有一個普遍認可的結論。但對高中學生而言,有一定的文言基礎,有高考指揮棒的指引,重“言”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重“文”。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誦讀 積累 遷移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傳遞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直以來,文言文都是語文教材的座上賓,能夠入選高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是經典中的經典。讓學生走進經典,重溫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已經成為眾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心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教師節參觀北師大時提出,他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要讓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關于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論一直沒有定論,文言文教學中是重“言”還是重“文”的爭論也是由來已久。其實“文”與“言”的爭論,其本質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論。雖然各路大家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或擺事實,或講道理,但一直沒有得出一個能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認可的結論,更多的人都試圖在這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達到某種程度的制衡。
反觀高中文言文教學現狀,一些語文教師在“炮轟”傳統重“言”的文言文教學方式的同時,結合新課標的的精神采取了一些全新的教學方法,“無標點式教學”、“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等重“文”的教學方式橫空出世,引導學生關注古代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探尋古人結構文章的技巧,賞析文章的藝術特色,拓寬了文言文教學的途徑。但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濃厚的感情,發自他的肺腑,才用文字表現出來的。文字里藏著他的靈魂,使旁人讀了能與作者共感共鳴。”當學生尤其是文言文素養一般的學生,面對一篇與當今時代有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時間隔閡的古文,由于缺乏對這種語言的基本感知和對古代人在語言表達上特定的思維方式的了解,要想憑空領略經典名篇優美的文采、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精巧的構思無異于癡人說夢。所以,沒有“言”的把握,談何“文”的解讀。
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我認為文言文作為一門古老的語言,有其特殊性,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事實。高中文言文教學重“言”有其必要性。首先,初中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基本是屬于“好讀書不求甚解”的要求;而高中新課標則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從能力要求層面來看,顯然上升了一個臺階,已經從之前把握零碎的知識點到系統把握文言規律邁進,需要學生在熟悉了解基本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歸納,并能夠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我們絕不能忽略或輕視文言文語言層面的教學,要切切實實地將實詞、虛詞、句式講清講透。其次,作為指揮棒的高考試題,文言文考查更多的是注重對文言知識的檢測而弱化對文章人文精神、思想內涵的考查。以2014年江蘇高考卷為例,18分的文言文試題中對文言知識的考查就占到14分,同樣課標全國卷19分的文言文試題中對“言”的考查也有13分之多,大綱全國卷19分的文言文試題中也有13分是考查文言知識。再次,初中教材的選文往往短小精煉,淺顯易懂,沒有太多文言句式和太復雜的文言虛實詞的用法;高中教材中的一些選文,如《始得西山宴游記》、《逍遙游》、《報任安書》等文章,如果沒有“言”的理解,“文”的賞析就根本無從談起。可見,只有將“言”落到實處,學生才能真正實現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讀懂文言文。
一提到重“言”,大家腦海里首先浮現的就是:支離破碎的文本,枯燥乏味的字詞句式,還有就是講臺上搖頭晃腦、照本宣科的教師,講臺下昏昏欲睡、雙眼迷離的學子。不知道這樣的印象來源于何處,但我相信再平庸的教師也不可能完全脫離語境、脫離文本,像古漢語字典一樣講解文言文。
在實際文言文教學中,我作了這樣一些嘗試,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首先,“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誦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文言文也不例外。作為已經不再流通使用的語言,文言文已經失去了“活”的語言環境。只有通過誦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培養語感,并通過長期的堅持予以強化,從而將強化記憶的東西內化為一種自覺,最大限度地接近古人,熟知他的語言習慣。古人讀前人的著作,朱熹讀《論語》,蘇軾讀《史記》,沒有參考書,照樣能領會文章的深意,靠的就是讀,這就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壽鏡吾先生“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他也是通過入神的誦讀領略了文章的精髓而忘情。學生通過不斷誦讀,同樣能聆聽到古人的教誨,與古人進行精神交流,從而體會古人的情感,理解文章的韻味。閱讀范圍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畢竟教材所選篇幅有限。我在實際教學中,根據所學內容選擇題材相近、難度相當的文章介紹給學生,比如學蘇軾的《赤壁賦》,我就推薦《前赤壁賦》;學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我就推薦《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等,讓學生在比較中閱讀夯實文言文基礎,熟悉文言句式,擴大閱讀視野,增加閱讀量,并且將選文輯錄成冊,方便學生反復閱讀。
在誦讀中,我充分利用誦讀的多種形式,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個別讀,競賽讀,分角色朗讀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其次,積跬步以至千里。
新課標要求學生“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而要達到這一要求,平時的積累必不可少。通過積累,學生可以擁有豐富的語言材料,通過歸納總結,學生可以系統把握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常見意義和用法,熟知古人的句法結構。朱自清先生在教學時就提出學生學不好文言文的幾個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對古代文言文的語法不熟悉,對文言文詞匯不容易理解;二是對文言文中出現的典籍不熟悉;三是對不會的問題不查證。朱自清先生提出的問題其實跟文言文教學現狀是不謀而合的。
高中學生相比較初中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但是初中雖然學過一些文言文,多偏重于文本的背誦和文意的大概疏通與理解,缺乏系統性。在教學中,我就以教材中的文言文為藍本,要求學生在熟讀每篇文章的基礎上分類整理文言實詞、文言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和特殊句式,做到課課清。兩周對整理到的內容進行梳理歸類,特別對一詞多義的梳理,把握虛實詞的常見用法,區分不同語境下的虛詞的不同意義,總結規律。經過半學期的積累,學生已經整理了很多例句,積累了很多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加上都是學過的句子,只要稍作延伸和補充,一個詞的常見義項就基本差不多了,以后碰到的意思基本都可以找到出處。同樣將不同的句型進行分類,通過比較和分析,學生就能掌握各種不同句式的基本框架,以后只需要依葫蘆畫瓢就行了。真正做到“手里有糧,心里不慌”,即使遇到難一點的文章,也能應對自如。
再次,舉一隅以三隅反。
文言文知識絕不能僅僅靠死記硬背,而要學會融會貫通,做到舉一反三。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記憶的技巧。比如,從字形出發,了解一個字的本意,再由此延伸記憶相關義項。如“本”,從字形看是“木”字旁,本意是草木的根,由“根”延伸出“根本、基礎的東西”,“本來的、原來的”,再延伸出動詞義項“根據、掌握”。同時,利用成語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如“屢試不爽”中“爽”作“差錯”講,《聊齋志異·促織》中“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發爽”中“爽”即為此意。另外,利用上下文語境,教會學生一些猜詞意的技巧也是不錯的選擇。
對于文言句式,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教會學生一些特殊句式標志性特征,比如“于”、“以”這些字,根據語境可以判斷是介賓結構后置句,這樣學生在翻譯時就能做到語意通順。
為幫助學生記憶,鞏固學習效果,分專題進行適度的訓練或者用有代表性的課外文言文進行閱讀實踐也可以起到督促強化的作用。
當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語感和思維方式,再組織學生進行文章結構的梳理、人物情感的體悟、語言藝術的欣賞、生活哲思的品鑒就水到渠成了,學生再也不會望“文”生怯了。
參考文獻:
[1]朱自清語文教學經驗[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