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彬
摘 要: 高校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基地。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不僅對高校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促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而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發展現狀及形成原因,探索解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高校 生態文明教育 現狀 成因 對策
大學生是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其生態文明的素養直接決定了中國生態文明的發展狀況,因此,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具體內容包括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認知,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情感,養成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習慣,以及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能力等。
一、湖南省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
為充分反映我省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現狀,筆者于2013年7—10月對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和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5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1112份,有效回收率為92.6%。調查反映出的問題如下。
第一,全社會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關注度不夠,沒有確立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培養要求,對生態教育宣傳活動的經費支持過于薄弱。如高校中生態教育課程開課率較低,當問到“您所在的學校有沒有開設生態和環境保護類課程”時,有65.5%的回答是“沒有”;另外回答“有”的學生中,有90.7%回答的是“開設的選修課”。
第二,教育目標存在偏差,重生態理論輕保護實踐。很多高校強調環境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不注重培養環保的意識和理念;生態文明環保實踐的開展遠遠少于知識的傳授,致使學生無法將其掌握的環境知識及技能轉化為具體的環保舉措。如當問到“您是否參加過例如植樹節這樣的生態環境活動”時,40.1%的學生回答的是“從來沒有”,35.4%的學生回答的是“偶爾”。
第三,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滯后。學生普遍掌握了基本的生態環境知識,但對生態問題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對于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如當問到“為了保護環境,可能會造成產品或服務成本提高,價格也會隨之上漲,您是否支持”時,49.7%的學生回答的是“看情況而定”,20.8%的學生回答的是“不支持”,只有24.3%的學生回答的是“非常支持”。同時大學生的生態素養堪憂,節約意識薄弱。筆者走訪發現許多高校內亂丟垃圾、浪費水電資源、踐踏草坪等現象隨處可見,大學生節能環保、愛護生態的生活方式尚未養成。
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成因分析
導致生態文明教育問題的原因可分為社會因素、高校因素和個人因素三個方面。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增長指標看做發展的首要指標,長期對環境生態問題未給予足夠重視,社會發展中對環境保護和生態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同時我國的高等教育的規劃也未涉及生態文明教育。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破壞生態的事件屢屢發生,環保問題逐步受到重視,一些環境和環境保護科學的專業和課程在高校逐步設立。但是對于從生態文明教育角度提升大學生環境道德情操以長遠解決環保問題的重視程度還很不夠,而且相當數量公眾的思想仍停留在經濟發展優先于生態保護的階段;我國與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教育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及政策并不健全,無法提供支持與保障。
第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第一,體制落后。生態文明教育在高校起步較晚,很難很快產生直接效益,所以各高校普遍重視不夠,通常僅有零散的教學管理措施,未形成系統的制度保障,對老師授課的考核與學生學習的考評機制不盡科學。高職學校的情況更不容樂觀。由于培養技能型人才而且學制只有三年,高職院校更多地把教學計劃安排給了專業或專業實訓課。第二,方法單一。課堂教學仍是我國各高校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所采取的主要形式。課堂教學中,以老師講授為主,少有討論、探究和觀摩法等教學方式,學生的接受效果不理想,滿意度不高;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主要講解理論知識,不重視實踐環節和提升學生生態道德情操。教育的形式缺乏靈活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第三,內容落后。我國生態文明教育和研究起步晚,適應現代經濟發展模式和當前國家生態文明實際情況的教材少。筆者所調查的多所高校普遍的做法都是將生態文明教育從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但思政理論課受內容、學時和老師自身專業的限制不能對學生開展有效的生態文明教育,往往只是在宏觀上做講授,在高校開展的思政德育實踐活動往往以“紅色教育”、“公德教育”等為主,使生態文明教育從教學內容、時間和實踐環節等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第三,從大學生角度看,學生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關注度普遍不高。大學生作為一個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的群體、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如果能夠正確地引導,在傳遞正能量方面他們就會成為中堅力量。雖然各高校都開設了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開展了一些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實踐活動,但是許多學生只把活動作為展示自我的機會,而不是發自內心地為了讓更多學生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在這種背景下進行宣傳和教育的結果可想而知。由于學生接受信息的面非常廣,量非常大,生態文明的信息作為海量信息的一部分如果不經特殊強調就不會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當下一輪信息潮來臨時,學生的注意力又轉移到下一個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就業形勢嚴峻,關注和學習實用的知識受到絕大多數學生的追捧,生態文明教育受到冷落。
三、解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問題的對策分析
1.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資格,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我們要激發學生參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熱情與意識。另一方面,應將生態文明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管理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熱愛、尊重和保護自然的公共精神。
2.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
高校課堂是大學生獲得生態文明知識的最重要途徑,是培養和增強其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其認知程度的主陣地。思政課教師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調整授課內容,把關于生態文明的內容作為講授重點之一。比如,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藍本,配合德育實踐教學,切實培育和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即生態憂患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責任意識等。另外,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滲透生態文明知識的相關內容。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界的長期進化所形成的目前相互聯系的客觀存在都有其繼續存在的價值,人類尊重生態關系也是尊重我們自己;人類與自然是同呼吸共命運的,維護好人類與環境的共生關系才能有利于人類發展。
3.發揮校園文化的載體作用
營造和諧校園環境,構筑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載體。生態文明教育分為顯性和潛在兩部分,課堂教學等屬于顯性部分,學生在學校受到的文化熏陶、品德的提升等屬于潛在部分。學生的人格和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潛在部分的影響。注重校園文化和生態文明的結合,能極大地推動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不像一般的課程傳授,文化熏陶的教育形式自由、寬松,當文化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就會接受文化所傳遞的教育內容,就能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高校應圍繞學生的實際需要,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擴大校園文化影響力,實現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宣傳貫徹。
4.構建科學的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
作為高校生態文明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對學生進行評價是生態文明教育成果的集中體現。大學生不但能夠踐行環保,而且能夠成為環保、技術及理念的傳播者和研究者。大學生生態文明水平是生態文明教育效果的集中反映,它決定了生態文明教育目的能否實現。生態文明教育評價以學生為評價對象。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學生掌握生態文明知識和技能的情況,這是評價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考核指標。大學生在實踐領域還要掌握相應的生態環保技術和專業技能,以實現從生態意識到生態環保行為的轉化。這一指標可以考察學生在生態教育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學生為評價對象的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還應該將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生態文明實踐的參與度、調查研究成果及獲獎情況包括在內。
參考文獻:
[1]姜賽飛.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08).
[2]姜賽飛.論高校生態道德教育進課堂的必要性[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
[3]李高峰.國際視野下的生態教育實施與展望[J].中國校外教育,2008(8).
[4]劉靜.生態教育的內涵、意義及實施路徑[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0(11).
[5]王玲.大學生生態教育研究[D].合肥大學,2010(4).
[6]沙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一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新視角[D].2012(4).
201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會中青年教師專項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12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