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黨華 車雁琪
摘 要:英國文藝理論家亞歷山大·弗雷澤·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在《論翻譯的原則》(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1987)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則,其中一條就是“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與原作具有相同性質(即風格一致)”[1]。WTO法律文本的特點和翻譯要求決定了其風格翻譯應力求做到形式和內容的對等,并為讀者接受。為此,WTO法律文本風格翻譯應該遵循“綜合性原則”、“接受者原則”和“可譯性限度原則”。
關鍵詞:WTO法律文本;風格;翻譯原則
基金項目:華東交通大學校立科研基金資助(13WY01)
1 綜合性原則
劉宓慶教授強調,翻譯必須重描寫,翻譯的 “指令”或“規定性”只具有參照性。WTO法律文本翻譯的首要原則應該是“忠實”,但這種“忠實”是綜合性的,譯文既要對原文忠實,也應適應目標語及其讀者,這就要發揮譯者的主體能動性。“實踐證明,許多比較成功的譯作在對原作的風格翻譯中常常是各種手段并用,即既有對應式,又有重建式淡化式風格轉換,只有這樣,才能‘左右逢源,曲徑同歸” [2]262。
2 接受者原則
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譯者也應該考慮“文外因素(external factors),特別是接受者因素,包括交際效果、交際功能、接受者的社會背景及素質等”[3]。2001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中英文對照)》乃當時對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世界貿易組織司組織各方面專家的集體譯作,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非常忠實原英文文本,但由于某些客觀原因,其可讀性受到一定影響。例如《附件2 關于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的“第6條專家組的設立”第1款:
“If the complaining party so requests,a panel shall be established at the latest at the DSB meeting following that at which the request first appears as an item on the DSBs agenda unless at that meeting the DSB decides by consensus not to establish a panel.” [4]359
原譯:“如起訴方提出請求,專家組應最遲在此項請求首次作為一項議題被列入DSB議程之后的DSB會議上設立,除非在此次會議上經協商一致決定不設立專家組。”[4]359
上述譯文很忠實原文,但可讀性欠佳,不容易為一般讀者理解和接受。如果讀者被告知這樣的背景知識則譯文容易被理解:專家組的成立常常要經過兩次DSB(爭端解決機構)會議。在第一次會議上,被訴方往往會不同意成立專家組,以拖延時間。但在第二次會議上,專家組則應自動成立,因為“除非DSB經協商一致不成立專家組”,專家組就應當成立。這是“反向一致原則”的具體應用。該文提供的補充性(括號內容)參考譯文如下:
“若起訴方提出請求,專家組應最遲在此項請求首次作為一項議題被列入DSB議程之后的DSB會議上設立,除非在此次會議上(第二次DSB會議上)經(反向)協商一致決定不設立專家組。”或譯成“除非在(第二次)DSB會議上經(反向)協商一致決定不設立專家組,若起訴方提出請求設立專家組,則(專家組)應最遲在此項請求首次作為一項議題被列入DSB議程(即第一次DSB會議)之后的DSB會議(即第二次DSB會議)上設立(即專家組自動成立)”。
3 可譯性限度原則
“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確實可以發揮自己的主體性,但是其主體性的發揮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這些因素緊密交織在一起.可以說,譯者的主體性和制約主體性的因素是同時并存的.” [5] 同理,風格的可譯性和可譯性限度是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由于不同語言符合系統之間不存在約定性,只存在不同程度的偶合性。偶合性特別是語義關系范疇的偶合性保證了風格翻譯的可譯性,而“從符號學的觀點來看,風格符號的轉換,只具有相對性” [1]263。例如學界對WTO術語“plurilateral agreements(諸邊協議;復邊協定;諸邊協定;復邊協議)”、“the covered agreement(適用協定;涵蓋協定)”等譯名就有爭議,這也是可譯性限度的體現。
4 結語
奈達提出的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關注SL(source language)和TL(target language)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對等,如《圣經》翻譯。風格的可譯性和風格翻譯的原則又可以進一步指導WTO法律文本的英漢翻譯,希望論文為WTO法律文本翻譯理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黎昌抱.王佐良翻譯風格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37.
[2] 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1版.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238-270.
[3] 夏黨華. 影響WTO法律文本英漢翻譯的文外因素分析[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1,28(1):102-106.
[4]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世界貿易司.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中英文對照)[M].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3-359.
[5] 吳瓊. 法律文本翻譯中譯者的選擇與順應[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9,26(5) :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