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柏
摘 要:國際政治領域的建構主義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國際關系的重要理論學派之一,其主要觀點認為社會世界是施動者在客觀環境中建構的世界,行為體與體系結構間存在著雙向建構關系。本文即運用主流建構主義理論,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形成所處的國際環境與歷史背景,確定中國的身份和責任,并在此基礎上勾畫出中國外交戰略的新藍圖,為實現人類的美好理想不懈努力。
關鍵詞:建構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政策;和平世界
在中共十八大上,胡錦濤作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指引了未來五年或更長的中央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以“繼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為主題的部分[1],準確分析了當前的宏觀國際形勢,并對未來中國的外交責任、方向進行了部署??v覽60多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我黨在歷史的洪流中與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中,逐步探索出了適合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本文旨在從建構主義理論的視角,嘗試對黨的外交和國際戰略的建構進行解讀,以期中國的未來發展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
1 對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范式的分析
第一,建構主義強調國際政治的基本結構的本質是觀念結構或可稱之為社會結構,不絕對是只有物質構成。價值觀念是社會建構的核心要素,它能夠塑造國家的偏好,是引導國家參與國際社會并作出相應判斷的靈魂。[2]
第二,建構主義認為國家是國際政治理論的主要分析單元,國際體系的結構是主體間性的,而不是物質的社會結構。這種結構隨著國家所秉承價值觀念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在國家間持續不斷的互動性實踐活動中不斷生成、嬗變和轉換。[3]國家的角色和身份并不是先定外生的,而是在互動的實踐過程中,由社會結構建構形成的,行動者和結構是相互建構的,而不是一方決定另一方。
總之,建構主義認為國際體系的結構是一種觀念結構,結構建構行為體的身份決定利益,利益決定行為。在這個邏輯基礎上,我們可以分析建構主義的思想為何能在中國生根發芽,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建構所必不可少的思想之一;并且能夠解釋如何準確地判斷國際形勢后制定我國基本的外交理論、外交路線、外交綱領、外交戰略的問題。
2 建構主義影響我國外交和國際戰略的建構之緣由
1.中國具備建構主義發展的社會土壤
中國社會不僅處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關鍵的社會轉型期,而且還要全面地融入世界和國際社會,積極應對全球化的各種戰略機遇與文化壓力。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問題,表面上牽涉政治改革、經濟秩序和制度建設之大義,實際上離不開社會環境,核心是要建立一種什么樣的法治精神、政治文化和外交文化。也就是說,全球化、融入世界與社會轉型三重背景下的中國外交,客觀上需要一種政治社會學取向的國際關系理論。這種國內需求背景下,建構主義的東來可謂一拍即合。[4]
2.建構主義對當代世界與中國的問題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在中國和平崛起問題上,就理論而言,和平崛起實際上就是探討霸權國與新興大國如何和平地實現權力轉換的問題,不過在中國語境里增加了時代、國情結構與戰略文化諸因素而已。建構主義從社會學習、社會互動變量入手,強調共同命運、文化同質化和集體認同對于和平轉換的意義,實際上都是從社會學視角研究和平轉換問題。中國的崛起過程,就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過程,這種互動既可以形成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安全共同體,[5]中國和平崛起之途就是安全共同體之途,亦即化解大國間威脅,共筑互信與共識的道路。
3 建構主義影響我國外交和國際戰略的建構之具體體現
1.關于對國際形勢的界定
建構主義的理論認為,行為體對國際體系的特征尤其是共有文化的判斷是一國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據。中國的經驗表明,只有清晰和準確地把握國際形勢和國際體系發展變化的大趨勢,才能夠制定出成功的大戰略。
我黨領導人對中國所處的國際形勢作出一個準確的判斷界定。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這個大的背景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積極因素有二: 一方面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是世界各國人民的主觀追求,“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中國共產黨準確概述了當前的國際體系的基本特征,準確地界定了國際形勢,既認識到“和平和發展”的時代主題,又清醒地認識到國際社會中的沖突和矛盾,并為問題的解決指出了一條合理道路。
2.關于中國身份和角色的定位
從建構主義邏輯看,國家是一個具有身份和利益的實體。身份和角色的確定對國家利益的界定和實現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國家只有在對本國的國際身份和國家實力作出清晰而
準確的評估之后,才能正確地界定國家利益,進而確定為實現國家利益而采取的行為措施。鄧小平指出: “對中國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發生錯誤判斷的人,起碼不會有一個正確的國際戰略?!盵6]
我黨領導人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身份和角色界定為一個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負責任大國”。身份的清晰界定也就明確了中國的國家利益所在,進而決定了為自身所秉承的價值規范和國家利益的實現而采取的外交政策和行為方式。這表現在:在政治安全方面,我們強調,“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決不會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在經貿方面,我們指明了中國的發展道路: “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通過深化合作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在發展對外關系方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仍是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根本原則。我們強調:“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全面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
4 結語
目前的中國,可以說是國家身份再造的關口。國內和國際結構的深刻變化決定了中國外交的復雜性,中國不僅對自己進行新的定位,世界也在關注中國的未來走向。世界關注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國家實力,更是這種力量所蘊涵的社會意義。冷戰之后中國強調要做負責任的大國非常明確地體現了對國際社會的新的認同。[7]這種身份的變化已經對外交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開展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扎實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開展,黨對于公共和人文的外交逐步強調和重視,這也是黨和國家適應國際新形勢和新變化而采取的外交策略。改變傳統的政府間外交方式,擴大交往范圍,豐富外交方式,開展多層次外交,這將是未來中國外交的努力方向,這也是建構主義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發展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2][美]瑪莎· 費麗莫.國家社會中的國家利益[M].袁正清譯.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20
[3][美]亞歷山大· 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M].秦亞青譯.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社, 2008.178-183
[4]郭樹勇.試論建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7).27
[5]袁正清.從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體:建構主義的解析[J].歐洲研究.2003(4).50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 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324
[7]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