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區域是循環經濟的發展基礎,區域循環經濟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分支,其核心優勢主要體現在將循環經濟與區域發展進行高度整合,高水準、高層面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區域循環經濟是擺脫資源消耗型經濟模式的根本實踐途徑。基于此,本文在簡要闡述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了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的現存問題及發展前景。
關鍵詞: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現狀;現存問題;發展前景
區域循環經濟,主要是指在特定經濟區域內,堅持科學發展觀,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構建以資源循環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真正走上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三贏”。狹義上講,區域循環經濟主要是指構建區域內部的循環經濟體制,廣義上講,則主要是指構建區域之間的循環經濟體制。也就是說,在特定發展時期,一個區域在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后要重點開展區域間的物資資源交換與協調發展。可以說,區域循環經濟對于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關鍵的推動作用,因此,加強對區域循環經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
一、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循環經濟已經實現了由理論到實踐的突破發展。全國范圍內,區域循環經濟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示范試點工作十分積極,區域循環經濟的基礎設施水平越來越高,生態園區規模迅速擴大,一派欣欣向榮。區域環境氣候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低碳環保理念日益普遍。企業內部微循環成效明顯,清潔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循環經濟產業鏈跨區域交流合作越來越頻繁,循環經濟區域化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比如,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是當今全球規模最大的循環經濟園區,也是國內唯一一個地處藏區的循環經濟園區。在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支撐下,以烏蘭、德令哈、大柴旦和格爾木四大工業園區為基礎,依托于有色金屬、天然氣、煤炭等戰略資源,柴達木盆地的五大循環產業鏈已經初具規模:“油氣-鹽化工”、“有色金屬-天然氣-鹽化工”、“鐵礦-焦炭-鋼鐵”、“煤化工-鹽化工-建材”和“煤-焦-鹽化工”。尾礦硫精礦資源得到了充分開發與利用,硫酸年生產量高達15萬噸,蒸汽余熱所產生的能量每年相當于節省10萬噸煤炭等,全面提高了區域產業融合的深度和廣度,真正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此外,地方政府也出臺了許多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投資商的關注,柴達木盆地區域循環經濟發展也開始步入正軌。據估計,2015年柴達木有望孵化出兩個規模高達千億元的產業基地。
結合實際國情,我國已經形成了針對性不同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開始逐步實施梯級開發的發展方針,這無疑將全面提高了地區的開放性,進一步落實“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區域是循環經濟理論得以實踐的“希望田野”,循環經濟與區域發展的有機結合,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區域經濟的現存問題
目前,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也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模式。但客觀來講,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依然處于探索階段,實踐層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弊端。
1.產業化水平較低
雖然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目前依然以試點示范等形式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發展,充分體現了以政府主導的制度改革特征。這種試點摸索、示范推進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及時向政府反饋有效信息,以便獲取總結性收益和反思型收益。但是,從發展質量、數量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總量、生態承載力和環境破壞程度相比等各個維度權衡,以及從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這兩大循環經濟產業化水平的核心指標進行衡量,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的產業化水平還非常低下。
2.地區失衡性嚴重
從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經濟水平比較來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且面臨的制約因素也最多。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單一化、同質化問題非常嚴重,再加上市場環境、方針政策、企業體制等因素的影響,中西部地區要想趕超東部地區顯得有些不切實際。地區發展的失衡對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負面影響,從資源配置層面而言,非常容易導致資源的不合理流動。發達地區的極度發展,不僅沒有實現資源的輻射性擴散,而且加劇了落后地區資源的流失,資源配置效率非常低下。這種形勢下,非常容易導致欠發達地區不惜以資源犧牲換取經濟效益。此外,區域經濟的嚴重失衡也制約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循環經濟理論強調不能為眼前經濟利益而打破長遠發展的根基,而地區經濟失衡嚴重還會引發資源發達的地區依靠對資源不發達地區的掠奪性經營來推動低于經濟的發展,進而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3.保障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有關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還不健全,循環經濟的涉及面非常廣泛,不僅包括縱向管理方面的財政、金融、資源回收、科技、投資、稅收等,而且還包括橫向發展方面的企業經營、垃圾處理、化學品生產、服務行業、家電服務等,而其中的許多方面上存在較大的法律空白和漏洞。就現狀來講,我國有關發展循環經濟的立法思路不明確、不清晰,現有的法律法規也相對抽象和籠統,可操作性太低。許多法律之間還存在著沖突矛盾之處,有關配套措施也未能得到及時構建。而對于像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地區發展失衡的國家而言,法律法規出臺后立即制定實施細則是非常關鍵和必要的。同時,現有的有關環境保護法律中的許多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發展的實際要求,需要進行及時的調整修改。
除了上述三大問題外,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還存在資源基礎薄弱、資源利用效率低、缺乏整體規劃、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
三、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前景
面對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未來區域循環經濟將何去何從,無疑已經成為我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1.發展路徑的選擇
(1)產業化發展路徑。就產業規模來講,最低層面就是企業,企業是產業的核心構成,企業內部要發展好“微循環”;中層就是區域內的產業園區,政府必須重視對其發展的宏觀調控,促使其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并加強對產業結構的整合優化,使其滿足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需求,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戰略層面是對整個區域一切產業加以整合優化,實現全區域內部的產業鏈構建,打破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的壁壘,加強統籌發展,構建完善的區域循環經濟體系。
(2)技術創新路徑。就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來講,工業始終占據不可撼動的地位,因此,通過技術創新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對于工業而言,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就是節能減排和提高效率;對于日常生活而言,加強管理生活的創新,強化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此外,還要加強廢物資源回收技術的創新,全面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盡量實現綠色生產和高效生產。
(3)因地制宜發展路徑。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目標的合理制定對于構建完善的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要結合自身區域實際現狀,依據科學合理的環境標準,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2.保障機制的構建
(1)法律保障體系的構建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為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全面的財政支持,科學把控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節奏,鼓勵推動低碳環保、綠色企業的發展,限制高能耗和高污染企業的發展。此外,還要制定戰略層面的發展方針和發展目標,加強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引導,對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產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為他們保駕護航。對于不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產業,強制推動其進行技術轉型、創新和升級,以提高其生產效率。
(2)制度保障體系的構建
科學完善的循環經濟體系是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強有力保障。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全面落實《再生資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產方式,構建高效的生產模式。構建完善的循環經濟評價體系,確保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標準化。
(3)人才保障體系的構建
人才是推動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根本保障。區域循環經濟的技術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全力支持,需要構建一個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社會為支撐的循環經濟科研體系,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與升級。此外,還要加強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后備隊伍,不斷完善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此外,還要重視產業的轉移與升級,依托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轉型,以進一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產業的轉移,要結合區域環境特征合理選擇產業,如此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區域的優勢,而且還將進一步推動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
構建完善的循環經濟體系是一個浩大繁復的系統工程,這就決定了區域循環經濟發展也將是一個持續性研究命題,區域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要不斷跟進。總而言之,要想推動區域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就必須全面掌實際的發展態勢、發展進展和宏觀政策等,及時調整發展方向,為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針對性的指導意見,這也是本文研究的立足點和歸宿點。
參考文獻:
[1]蔣星宏,石林.區域循環經濟建設的生態融資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13(09).
[2]石林.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生態動力系統分析[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3]石林,張艷萍,李歡.基于循環經濟轉變陜西經濟發展方式的對策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4]許君清.基于我國地域不平衡現狀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分析——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12).
[5]俞金香.西部區域循環經濟制度體系的建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1).
作者簡介:李路(1979- ),女,武漢市青山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科員,博士,研究方向: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