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意
摘 ?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今年6月底,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充分認識到法治和法律課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從教育的任務和目的、學生和社會的需求、現代化和全球化出發,必須對高職法制教育理念加以創新,對法制教育課程的設置進行革新,對法制教育教材不斷改革,對法制教育教學方式加以革新。
關鍵詞: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改革與創新
法律知識和意識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之一,它與道德修養、文化與藝術修養、勞動與實踐技能、經濟常識等共同組成現代公民基本知識譜系。
在高職院校的教育越來越占據高等教育重頭戲的今天,加強與改革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其意義自非尋常。目前高職院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偏差、教材編撰滯后、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式簡單化、師資隊伍嚴重不足、教學環境有待改善等等弊端,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提出了一些改變現狀的措施和方法。當前,高職院校培養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培養現代化人才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高職法律教育理念的創新
高職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力建設者之一,在核心價值觀指引下,在法治國家的建設中,理應成為法制社會建設的踐行者和推動者。但許多高職畢業生缺乏法律意識,并未樹立法律信仰。一方面在校高職學生違法犯罪情況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在高職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后,成為了社會建設者,甚至行業主力軍后,一些人法制觀念淡薄,并不依法依規辦事,而是想方設法超越法律法規的制約,謀求不正當的利益,踐踏了法制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深化和創新必須從法制教育的理念上得到正本清源的改變與創新。教育理念不到位,其他環節出現偏差也就不可避免。目前在法制教育的理念上存在失誤,一是把法制教育當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屬。二是使法制教育從屬于道德教育。2005年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將《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課整合在了一起,使《法律基礎》從屬于德育課,課時也減少了,這個做法沿襲至今,法制教育的獨立性受到削弱,使法制教育從屬于道德教育。
充分認識到法治和法律課在現代社會中的主流地位,從教育的任務和目的、學生和社會的需求、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出發,就應當把法制教育當作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國家未來發展之所在的、必要的力量和手段;使之上升到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一樣的戰略高度,甚至當作比前兩者更加緊迫的歷史使命,才能真正地擺正法制教育的地位,并動員必要的社會資源、人力物力來實施這個戰略使命。
法律基礎知識課程作為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基礎公共課程,其目的是培養高職學生學習和掌握法律基礎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能力,使其成長為具有適應當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較高素質的公民。但是,法律意識的增強和法律技能的熟練掌握,不是通過學習一門法律基礎課程就可以輕松達到的。
二、法制教育課程設置的革新
法制教育課程的設置,必須服務于法制教育的理念和法制教育課的本質。法制教育的理念要求將法制教育課從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識化教育中解放出來,設置成獨立的法律基礎和法律技能的教育課。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本質是以廣大在校學生為對象,以法治和法律為內容,以培養其法律素質、傳授法律技能為目的,以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為主旨,展開的教學活動,是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三者的合一。
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從注重學法轉變為注重用法 。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通過一定量的法學理論教育,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權威;通過講解和介紹憲法,了解憲法是民主制度的產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結合不同專業,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與專業密切相關的部門法,培養學生守法、護法、用法的知識技能和自覺意識。
目前,不同類別的高職院校整齊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課,由于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于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在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內在性需要。
三、法制教育教材的改革
除了《法律基礎》主教材外,各高職院校還可以根據本系統、本校的專業和對應的職業的特點,結合與之相關的部門法的內容,簡明扼要地編著對主課程具有輔助、補充作用的選修課教材。配合學生就業和創業的需要,可加以《勞動法》、《合同法》或有關工商、金融、會計等部門規章的重要內容,作為《法律基礎》課的深化和延伸,以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步入社會的用法能力,這才算是達到《法律基礎》的教學目的。
為了不使必修和選擇課的教材陷入抽象無趣的地步,也可以在輔助教材的下半部分收編一些教學案例,這些案例具有以下特征:(1)能充分體現法律或部門法的基本原理;(2)結合學生的專業和未來就業的職業特點,以相應的部門法的基本規范和運用規則為內容;(3)配合當前的時勢特點,增加反映當前青年人的普遍訴求,或者代表了與專業相關的該部門法發展變化的新趨勢的內容。現行教材中的一些常見的法律名詞,完全可以放在案例中加以注釋的方式,讓學生們能夠在理解中實際運用它,而不必死記硬背大量的名詞;這一來,教材的編排體例就搞活了。這樣編排的教材,不可能不受到學生的歡迎,且完全可以作為其職業和專業化法律素質培訓的選擇課。
經對高職院校的特點就是職業性較強,學生實習和實際工作的機會較多,在法制教育中,應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這一特點,圍繞學生所學專業的特征以及職業預期,在開展普及型法律教育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法制教育層面,創新教育模式,應當開辦部分與各專業職業發展相關、高職學生普遍關心的課程,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增加學生對專業相關法律的關注,使法制教育貼近學生的需求,融入職業發展的內在需要。例如,對于物流專業的學生,如果能夠開設《國際貿易法律法規》、《國際商法》等課程,將對學生法律知識積累、法律素養提高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對于輪船航海等專業的學生,開設《交通法》、《海商法》、《國際法》等課程,對于財政金融專業的學生開設《金融法》《稅法》等課程,這些將有助于他們提高就業能力。只有讓高職學生切身體會到法律對他們學習、就業甚至一生的影響,他們才能夠保持對學習法律的高度熱情,進一步促進法律意識的培養,提高自身實際職業能力。
四、法制教育教學方式的革新
(一)組織模擬法庭。這個做法以往就有,但調查顯示學生們仍熱衷這個方式,因為其參與性和綜合功能比較強的緣故,在采用這個方式時,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案例,對非法律專業學生而言,選擇理論難度不大、受人們關注的典型案例或與現時代年輕人關系密切的案件會比較容易發揮。同時,應注重教師的指導作用,可以對案件程序和理論要點作劇本式的安排,以增強其表現力和表演功能,顯現出模擬法庭的參與性和觀賞性。
(二)討論式教學。這個關鍵要有好的、大家關注并容易產生不同見解的題目。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變,老師事先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也可以要求分組討論中選派代表做總結發言。
(三)開辟第二課堂。這是最靈活、最多樣化的嘗試,比如組織大家到相關的法庭旁聽一些大案、要案,參觀監獄,組織下鄉普法,在重大節日在校園內外宣傳展開法律咨詢活動,組織法律社團和校園法律援助機構,開辟法制園地宣傳欄等,師生共同攜手豐富校園的法律與文化活動,都能令人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的氛圍。
(四)組織法官、檢察官和法學專家開設法制教育專題講座。如果配合適當的主題,比如宣傳新法的誕生、重大的法律制度的變革,這樣做法效果會更佳。其頻次以每學期二至三次為適宜。
以上方式可以齊頭并進、多管齊下,也可以著重采用其中的二三種方式展開,教師們可以根據本校的教學條件和學生群體的不同愛好選擇性地適用。
五、建設優良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在當前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制教育課合并的情形下,法制教育課的師資隊伍得不到保障,非法律專業學位的老師任課的比例居高不下,還有大量的以政治教員和輔導員兼任的情況,情形不容樂觀。這些非專業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和培訓、得到再提高的機會不足,教師隊伍整體的專業素質提升的速度偏緩,遠遠不能滿足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深化和創新的需求,這是現狀。
建設優良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一方面應從法律專業人士和法律學位應屆畢業生中招聘適用人才,確保法制教育課教師的學歷和專業水平,這是居于第一位的。其次就是教師隊伍的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的機遇問題;當然,在全面實現法制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之前,這是必要的權宜之計。第三,也應注意教師隊伍年齡與教學經驗、法學專業學位與法律實踐經驗的搭配,利于教師群體共同提高。第四,在有條件的院校,可組建法學課教研組,共同研討開拓高職院校的法制課教學,發揮教師隊伍的集體力量。
總之,在高職院校的法律基礎課中要注重教學的針對性、藝術性,學生的自主獨立性等方面,全面增強教學效果和德育實效,使學生們正確地行使權利,自覺地履行義務,知法、守法、依法辦事,從業守法,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從而成為社會需求的既有一定的職業能力又能依法依規辦事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金川,鄭艷.高職法律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職教通訊(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9).
[2]孫珂、何琪:《高職學生法律素養現狀及法制教育的深化研究》,《才智》2011年第8期,第2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