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全球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企業文化的作用會越來越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中國的企業文化建設總是不盡如人意。所以我們要向他人借鑒和學習。文章通過日本企業文化的特征進行分析,得出了可行性的答案。相信對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日本企業文化;中國;啟示
中圖分類號:G11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127-02
“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大文化環境影響下,經過企業領導者的長期倡導和全體員工的共同認可、實踐與創新所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整體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經營哲學、企業制度、行為準則、管理風格以及歷史傳統的綜合。”[1]它都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和作用。如今我國企業在擁有快速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著種種企業倫理文化問題。日本企業文化成績顯著。企業文化是一種亞文化,中日兩國的文化又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在這種基礎上,中國的企業文化建設向日本找借鑒是有很強的實際意義的。
一、日本企業文化的特征
(一)日本企業文化堅持“內主外輔”
“日本企業文化主要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和產物。”[2]第一,中國傳統儒家思想。這主要是在明治維新以前。儒家的“和”“忠”在日本企業文化的建設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也是整個企業文化的基礎。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日本企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正式引進西方文化,所謂文明開化得以進展,形成了近代日本的基礎。”[3]特別是二戰后,在美國單獨占領的情況下,日本積極進行企業制度的改革,向美國學習。1970年以后,日本通過比較和引進歐美先進的經營管理論,結合“全員經營”“命運共同體”等日本式經營管理理論和方法,充實了日本企業文化中的現代心理因素[4]。
第三,日本自身民族精神。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日本企業文化建設中起著基礎性和主導作用,它包括日本民族在自身條件下形成的民族文化和借鑒外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民族文化。
(二)日本企業文化突出以人為本
日本企業始終堅持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不僅努力滿足員工眼前的現實需求,同時也積極為員工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還在為員工職業人生規劃上提供幫助。更重要的是,在經營中堅持以員工為主體,創造充分訓練員工、培養員工的環境,激發員工的主體和主人翁作用,例如日本的本田汽車公司美國分公司,“突出的做法是縮小工人與管理人員在地位上的差別,把工人當作群體的一分子,職工被稱作‘合伙人”[5]。
隨著企業經營管理的進一步發展,“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逐漸演化成三大模式并制度化。日本企業的三大經營模式:“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工會,被稱為日本企業經營‘三種神器”[6],這三大經營模式在一定時期很好地踐行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三)日本企業文化強調“公”“私”結合
日本企業很好的考慮整體和部分結合,他們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很好地實現了“公”“私”的完美結合。一方面,日本企業把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日本企業文化的觀點是,企業對于國家不單單是納稅的責任,還應該承擔起社會文化、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責任,企業要有兩個目標:企業使命和社會責任,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企業是社會的公器。”另一方面,日本企業把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擰了在一起。日本通過“三大模式”等,很好地把員工的命運與企業利益和國家前途緊緊地擰在了一起,愛企業就是愛自己。所以他們可以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積極奉獻。
總之,日本企業在兩個層次上都實現了“公”與“私”的良好結合,既注重內部對員工的定期職業培訓和技能教育、關注員工的安全和健康等福利問題,也注重參與社會公益活動[7]。
(四)日本企業文化講究“和”“忠”精神
“和”“忠”精神淵源于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日本經過進一步發展,在其企業文化建設中發揮了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和是日本高效能團隊精神的基礎,”[8]為日本企業文化的構建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源泉,同時也是日本企業管理中的哲學行動指南。“忠”主要是指對企業的忠誠,它構成了日本人日常觀念中的最高境界,在企業里也是衡量員工最重要的標準。
在“和”“忠”精神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具有較強的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的家族主義傳統。在當今日本,這種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已經滲透到企業文化的方方面面,從管理到生產,從制度到習慣等等,它讓員工自覺地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團隊、集體就是家,同事就是家人。這些都在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快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凡事都是一把雙刃劍。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日本企業文化太過于趨同性,不利于個人的創造性。關于這一點,筆者認為日本企業文化很好的把握準了“度”,避免了過于趨同,同時實現了對個人創造性的激勵。
二、日本企業文化對我國的啟示
(一)繼承優良傳統,努力學習他人
既是學習借鑒,就必然涉及自己的優良傳統和他人的優點。我們應該把努力學習他人和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結合起來,如:結合我國的人性管理與西方的理性管理,建設適合自己且有特色的企業文化。
繼承、發揚優良傳統需要注意兩個方面:我國的文化傳統和我國的文化特色。堅持我國的文化傳統可以讓我們有根可尋,堅持我國的文化特色不至于我們“邯鄲學步”。但同時也要考慮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和發展性。學習他人,這里主要是指日本企業及其企業文化,同樣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日本企業文化中的優秀因素;另一個是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進程中是如何繼承優良傳統和努力學習他人的。
(二)堅持以人為本,打造團隊精神
21世紀,人才是企業在競爭中成敗的第一大決定性因素。我國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進程中要準確把握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并加以貫徹落實。不僅要對員工進行人文關懷,滿足員工的現實性需要,為員工謀福利,更要結合企業的現實狀況對員工進行進一步的培養,在員工的職業人生規劃上提供幫助,讓員工全面發展,達到自我管理的境界,充分發揮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和主體性作用。“領導者必須對自己的下屬和員工進行指導和教誨,這是所有領導者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培養員工的重要方法之一。”[9]
社會化大生產更能突顯出合作的重要性。一方面,社會化大生產的現實需要我們樹立起堅實的團隊精神。企業要設法加強員工與企業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利益相關性,培育員工共存共榮的意識,把企業打造成一個真正的“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團隊的趨同性”和“個人的創造性”之間的“度”,防止過于死板或過于松散。要把團隊打造的既能行合趨同,又能自出機杼。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晰產權,或是明晰責任和義務,因為這樣在打造團隊精神的同時,可以充分調動個人的積極性。
(三)履行企業使命,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是社會的公器”告訴我們要把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企業使命除了創造財富之外還包含著企業的社會責任,反過來,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包含著企業使命。一言以概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把企業使命和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統一起來,既要追求自己的經濟效益,也要追求整體上的社會效益。
企業的“經濟人”身份決定了企業只有不忘使命,追求自己的經濟效益,才能保證企業得以生存和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地保證企業的發展進而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日本企業通過強化共同體意識、積極倡導履行社會責任等,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我國企業也只有認真地履行社會責任,為社會做貢獻,并使其成為企業的內在要求時,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所以我們要堅持“公”“私”結合,統一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
(四)激勵個人創新,保持整體穩定
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企業文化也是。一方面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強大的穩定性。日本通過“公”“私”結合,運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集體決策等機制,充分地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同時又通過強烈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很好地保證了企業文化的穩定性。所以在倡導追求創新的今天,我們要辯證的把握文化穩定與文化創新的關系,我國企業文化建設既要激勵個人創新也要保持整體穩定。
保持整體穩定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文化建設中的隨意模仿,保證我們所建設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物質基礎的同一性,不至流于表面,水土不服;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保證企業堅持現有文化中的優秀因子,為進一步的創新準備更好的條件。激勵個人創新,可以讓我們企業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保證企業不斷向前發展。這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這里要指出的是,我們要辯證地對待我國的傳統文化思想,哪怕是其中的精華。
綜上所述,日本企業文化的特征對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所得啟示,也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促進中國企業文化的建設,加速中國企業的發展,推動中國經濟的騰飛而奮斗。
參考文獻:
[1]張國梁.企業文化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3.
[2]余靜雯.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和啟示[J].商業現代化,2011(5):56.
[3][日]尾滕正英.日本文化的歷史[M].彭曦,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8.
[4]齊宗新.日本企業文化的形成及其特點[J].現代企業教育,2004(7):49.
[5][美]舒斯特.A戰略:人與效益的關系[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6]劉光明.企業文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36.
[7]劉綺霞.現代日本企業文化戰略及其啟示[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5):85.
[8]李庚.日本企業文化對我國文化建設的啟示[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4):133.
[9][日]松下幸之助.經營沉思錄[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簡介:閆成松(1988-),男,安徽亳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企業文化、企業倫理研究。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