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履暉
摘要: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等教育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就應該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高校作為創新的主陣地,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意識;藝術實踐;個性培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創新意識的培養已是當今課堂教學乃至整個社會教育的主旋律。所謂的創新意識,也就是創造性思維,指的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進行有價值的求新探索而獲得獨創結果的認識過程。世界上的每一項發明創造都離不開創造性的思維,它是一種高級的復雜的創造性活動。離開它科技發明社會發展只能是水面泡影。我們要想在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上不斷有所突破,就必須努力造就大批高水平的人才,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人才。當前,各高校都在提倡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因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教學工作中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
近三十年來,國內在設計理論研究方面的成果十分豐富,關于設計創新,創造力方面的研究甚多,但總起來看,針對在校大學生設計思維創新的研究工作稍顯薄弱。特別是教學與教材方面的設計理論研究,受西方的影響很大,國內設計理論方面的教材大多是翻譯西方的。對于在校藝術類大學生教材設計及課程設計上,特別是綜合類大學,顯然缺乏針對國內學生設計思維方式與創新的一系列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指導與訓練。
對于在校藝術類大學生教材設計及課程設計上,特別是綜合類大學,顯然缺乏針對國內學生設計思維方式與創新的一系列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指導與訓練。如下幾點:
一、藝術類專業教育的現狀
(一)專業設置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
我國目前開設了設計專業(包括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等)的高校(包括高職高專)已達上千所,每年招生人數已達數十萬人,設計類專業已經成為中國高校發展最熱門的專業之一。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設計教育是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與轉型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因此面臨的問題與困難特別突出,而且中國的設計教育至今還是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尚未真正定型與成熟。這對設計藝術高等教育的發展,既是好事,也蘊藏了不少問題:盲目新增專業、專業建設缺乏論證、專業布局不合理、專業教學困難重重。
此外,自三十年代以來,我國在藝術設計方面先后使用了美術工藝、美術設計、工藝美術、實用美術、工藝設計、商業美術、設計藝術、藝術設計等等繁雜的專業或專業方向名稱。由于專業設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導致專業建設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加,在學科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也必然促使教學及實踐環節不協調,教學體系的完整性不能得到有效保證,培養專業人才必然大打折扣。而培養符合時代的,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更是談何容易?如此,導致學生雖進入高校,并不能得到良好的專業訓練,走向社會以后與其它專業的學生相比存在較大差異,這種狀況應當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
(二)課程設置與實踐教學模式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
目前我國大部分設計藝術類專業院校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繪畫或美術的基礎加上設計或工藝流程化的課程,而大部分非專業院校所設立的設計專業只限定于簡單的繪畫加工藝、繪畫加設計或單純崇尚裝飾藝術的單科發展,缺少理論知識的傳授。課程設置不夠規范,教學方向不太明確,實踐教學模式思路不太清晰,教學模式過于陳舊,使得學生的設計教學變成了“畫模板”“臨模型”,有的干脆就“畫設計”。大學四年出來,學生對設計藝術相關的理論知識了解甚少,缺乏對現代設計藝術的本質認識,也不可能了解本學科所要解決或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到底是什么,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此外,在我國設計藝術類基礎教學中有種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以范畫和示范演示代替課堂授課,長此以往,教師授課的講授內容似乎就不重要了(尤其是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方面得不到提高,局限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現有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學生養成了“所學即所得”的習慣,缺少了創造性思想和創新思維的基礎教育,學生的“學”變成了片面的追求機械而生硬的繪畫技術,不去追求、挖掘和體現客 觀世界本身的藝術表現,學生的作品變得沒有思想、沒有靈魂,更沒有人類文明賦予藝術于生命的創造力。就其原因,一方面是整體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缺乏設計藝術教育的針對性和規范性;另一方面,和其他學科建設相比,設計類專業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研究遠遠不夠。 因此,倡導創新思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倡設計與實踐的結合,鼓勵交叉學科的交流,培育藝術學科建設發展的科研隊伍,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和師資培養等等,是壯大設計藝術學科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培養自主創新意識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藝術設計學生文化素質偏低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
現今各高校紛紛擴招藝術設計類學生,全國1000多所高校都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這使得現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有所下降。另外,我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招生制度主要是強調學生的專業特長,對文化課要求較低。忽視文化素質教育,強調藝術表現是許多高等院校藝術設計課程中共同存在的問題。藝術設計是藝術、科學和技術的交融結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學科性的品質特征。因此,藝術設計理論也要綜合哲學、社會學、美學、文化學等相關的知識。然而因為藝術類專業對文化課方面的要求偏低,使得很多文化素質低的學生都以此為機會上一所好的大學,這其中很多人對藝術專業并不感興趣,完全是為了上大學使然,從而出現當這群學生考上藝術設計專業后缺乏學習自覺性和毅力。有研究者指出:“從藝術設計教育而言,倡導創造性教育已有很長時間了,但時至今日,大多數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仍然是傳統型的技法教育。有的院系的素描、色彩、構成、字體加上設計表現(效果圖、模型)等技法訓練課程占總課時的80%以上,而人文和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的課程很少,形成了學生表現能力(主要是圖繪能力)較強,人文學科綜合素質偏低、模仿能力強而創造性不足的通病。”
(四)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質量呈現下滑趨勢
隨著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的增多,擴招似乎發展為一種趨勢。從表面上看,擴招降低了考生的壓力,增加了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機率,是一件有利無弊大好事。然而,現實告訴我們,擴招的比例越來越大,而人才的素質卻成反比。究其原因,許多高校為求經濟利益,盲目擴招。另一方面,劇增的生源導致了教師隊伍呈現結構性的短缺,高校很難在這方面實施有效的管理,藝術類教師上課隨意性過大,盲目增減。因為短時間快速膨脹式的辦學,造成教學體系發展欠缺,任課教師對待外來藝術的經驗和成果,過于盲目吸取,從而造成教師結構偏差等問題,最終導致教學質量的下滑。
(五)教學管理不夠科學,師資隊伍建設力度較弱。
科學規范的教學管理是學風建設和教學質量的保證,而目前藝術設計專業普遍強調專業特點,而缺乏科學規范的教學管理。有的教師上課放任自流養成學生自由散漫。教師打分隨意性大、感情用事現象普遍存在。甚至出現教學文件大綱、計劃、教材等不齊全等情況。
全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突出表現在一些新的專業方向上。目前,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師資的解決,一部分是通過將自己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留校任教或引進其他藝術設計院校的畢業生直接作為教師啟用,這部分教師雖然學歷較高(高等院校教師目前普遍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但職稱偏低,普遍缺少教學經驗和社會實踐,教學水平大打折扣;另一部分則是從美術專業轉行藝術設計的,這部分教師多采用短期進修、培訓或自學的方式轉入藝術設計,沒有接受過專業藝術設計教育,也不具備藝術設計實踐經驗,大多數人很難勝任藝術設計的教學工作。
二、在教學中體現設計思維創新意識方法
(一)教材處理的創新
教材處理的創新,是指對具體材料內容的處理要因教師而異。在教材處理中,既要堅持教材處理的一般性原則,又要根據教學思想去剪輯、拓寬教材,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挖掘拓寬教材,注重興趣培養。這里說的拓寬,不是盲目地把深奧的知識放到教學中,而是圍繞目標,把學生的目光從課本上引向自然和社會,把課內課外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教師要充分挖掘現有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多尋求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需求的結合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適當地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把時代氣息濃,緊貼學生現實生活,以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勁頭和情趣。
(二)用好現代教學媒體。
現在的學生往往喜歡主動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如果教師不是作為“知識的傳播者”的身份出現,把知識講透,學生被動接受,也許從短期效果來看,學生學會了,但從發展的角度看,學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習慣。教學的創新就是要使學生由“觀眾”變為“演員”,老師由“演員”變為“導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創意識。所以教師必須潛下心來認真研究教材,根據學生的特點,用新穎、實用和科學的教學手段來授課。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大量的視覺素材,包括文字、圖片、實物、音像等,現代教學媒體具有綜合處理,存儲及傳送聲音、文字、圖像、動畫等信息的能力,為教學提供了逼真的效果。互聯網具有資料容量大,方便查找、下載、運用的優勢,如在教授《陶瓷欣賞》一課中,利用互聯網,不到半小時就能找到并下載所有關于那個年代的制作陶瓷的場景的圖片和振奮人心的相關音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好教學媒體技術還能擴大教師教學設計的視野,促進教師間的交流互動,近到本地同行,遠到萬里之外美術教師的教學設計都可以學習借鑒,在諸多相關信息的不斷碰撞中,構架起開放的教學模式,拓寬教學思路和教學空間,豐富教學內容,體現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打破過去過分強調學科中心原則,提倡知識的綜合性、兼容性、應用性的目標。
(三)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優化學習環境。
在課程的價值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作為審美能力的提高,很重要的環節就是欣賞。所以在教學中,我始終把藝術作品的欣賞作為培養審美能力的重中之重,要求學生對自然和藝術作品長期的感性接觸和體驗。了解最基本的美術語言和藝術風格。新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沒有統一的程式,它是教師創造個性的自然流露。教師應善于創設寓教于樂的情境,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授《陶藝創作》中,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給學生提供動眼、動口、動手、動腦的條件、機會,提高全員參與學習,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或引用蘊涵哲理的詩詞歌賦、名人名言,或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這些都能為學生創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通過各種生動,具體的情境氛圍的創設,拉近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通過各種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和接近生活實際的情境的創設,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突破傳統的知識傳授和單純的技能訓練,把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學習中解脫出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使接受學式習為為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四)師審時度勢評價學生作品
我們應該認識到在美術作品評價中,沒有絕對的標準。課堂是師生交流的主要場所,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及時評價的功能,把握評價的契機,審時度勢地給予恰當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建立學習的信心。評價的手段與形式應多樣化,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每位學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成功的,我們應該允許他們個性的介入,允許他們自我的發展。因此,我們可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采取教師評、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為不同層次與不同水平的學生在不同的程度上獲得成功與表現自己提供了機會。有助于學生在自我測評中不斷認識老師對他們的期望,集體對自己的評價,從而使自我評價 能較好地與客觀評價相符合。 有利于形成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必須堅信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創新意識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藝術課程都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注重個性培養,重視審美體驗和藝術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思維創新意識的創新開發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學習的能力,形成基本的設計思維創新意識的素養和學習動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琳華.設計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蓋爾哈特?馬蒂亞斯.1990-2005年的中國設計教育.中國設計在線。2005,8
[3]尹定邦.設計目標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4]林鐘敏.大學生思維心理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5]段繼楊.創造力心理探索[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
[6]畢慶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創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04)
【作者單位:鄭州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