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玲
摘要:本文通過對創業教育實踐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構建“四位一體”的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模式,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深化發展,并針對平臺建設所需提供的保障措施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根據黨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眾多高校紛紛開展創業教育,但由于創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大部分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理念和運作模式主要是參照國外的經驗,雖然也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了一定的改革與探索,但由于國情的不同以及對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差異,創業教育大多只能停留在淺層次上,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和國家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時主要停留在理論課程層面上,創業教育實踐環節跟不上,重理論輕實踐,嚴重制約了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發展完善,也嚴重阻礙了我國創業教育事業的全面深化。
一、創業教育實踐環節的存在問題
目前,為了促進創業教育的深化發展,使創業教育課程環節與創業教育實踐環節銜接,一些高校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園,開展校企合作,引進創業項目供大學生參與創業實踐,但收效甚微,縱觀創業教育實踐環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實踐體系不夠系統化 由于創業教育實踐教學向來被視為創業教育課程教學之外的輔助性工作,是創業教育課程教學的延伸或補充,其教學功能和作用短期內難以體現,其評價考核標準難以量化,因而,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體系里所占比重很小,大多被淡化或邊緣化。簡而化之則成了到企業參觀學習之類方法和手段單一、考核指標容易量化、能夠凸顯過程卻難以達到教學目標的“走場”模式,創業教育實踐教學尚未形成系統、連續、科學有效的培養體系。
缺乏資源支撐 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需要豐富的師資力量,高校“雙師型”的人才缺乏,大多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很少,動手能力較差,而創業教育實踐環節除了高校的資源以外,還需借助較多的外部資源,需要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公益團體等各方資源的統籌整合,在配套設施、扶持政策、培訓與指導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制定科學合理能夠逐步推進的創業教育實踐教學計劃。目前,缺乏能夠平衡各方利益的長效合作機制,校企合作等大多流于形式,創業教育實踐環節難以開展,嚴重挫傷了學子們的積極性。
管理規范不健全 創業教育在我國起步晚,有關創業教育體系建設需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高校的資源有限,面對僧多粥少局面,高校對于創業教育這塊的投入力度受限。雖然有些高校已經建立大學生創業園等創業實踐基地,但后續的管理力度不夠,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場地利用率低;監督機制不健全,創業項目安全監管困難;評價考核體系不完善,對教師的實踐教學成果及學生的實踐過程難以進行科學公正的評價,制約了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的開展。
學生自身能力的不足 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有待加強。大多數學生對自身的發展缺乏明確的規劃,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在開展創業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普遍缺乏市場運營知識和實戰經驗,缺乏面對挫折和困難的信念和勇氣,沒有充分考量自己的真正實力和特長,結合教學專業選擇既有一定層次又比較可靠的創業項目開展實踐,而大多傾向選擇一些有望能短期獲利的項目進行實踐,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眼光,開展創業實踐后勁不足。
二、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設的內容
面對創業教育實踐環節存在的問題,作為高校應致力構建“四位一體”的創業教育實踐教學平臺供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全面推進創業教育工作。該平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基礎技能平臺。在創業課程教育的基礎上,通過頭腦風暴、案例分析、沙盤模擬等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和整體性的全局觀,結合專業背景,利用專業實驗室,構建“專業知識模塊+基礎實踐平臺”的培養模式,培養其發現機遇、辨別機遇,開展創業的能力,磨練他們敢于挑戰自我,勇于面對困難,愿意冒險的意志力和毅力,從而在知識、技能和心理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是以師生互動為主導的創新模擬平臺。在第一平臺的基礎上,積極打造創新性的模擬平臺,通過整合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等資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采取師生主體間平等互動的教學方式,將教師的啟發引導與學生的自主建構有機統一,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使學生養成勇于開拓創新、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的思維習慣。
三是以校企合作為主導的創業實訓平臺。建立校內外相結合的創業實訓平臺,聯合學校專業教師與外部創業指導專家的力量,著手推動專業教育、素質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統一,構建綜合性、立體化的創業教育實踐教學計劃,將創新創業實踐演練的提到更高的層次,依托現代化的校內基地與校外實訓基地,開發探究性、遞進式實訓模式,通過引入項目載體引導學生開展模擬實訓或校外企業經營實訓,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行動力。
四是以團隊協作為主導的創業實踐平臺。充分利用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工作室等為載體,鼓勵大學生組建創業團隊,開展自主創業實踐,讓學生們在實際的操作中遇見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組織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應對風險能力以及對外商務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三、創業教育實踐平臺運行的保障
為保障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高校應著力統籌各方資源,建立與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對應的保障體系,保證其有效運作。
建立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是開展創業教育實踐的根本。 高校應著手建立一支高水平、結構合理的創業教育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師資隊伍的人員包括高校主講創業教育課程的骨干教師,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相關專業的學科帶頭人或負責人,高校省部級創新創業教育規劃課題主持人,創業教育研究專家和實踐專家,有教學或講授經驗的的企業家等,共同參與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的規劃、建設與實施,同時,定期選派教師參加SIYB的師資培訓及創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指導水平,為推進創業教育實踐工作有質量地開展提供必要保障。
統籌各方資源形成教育合力是推動創業教育實踐的關鍵。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開展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需要整合各方資源,需要投入必要的經費以保障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的正常開展。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內的人才智庫資源,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逐步建立校企雙向推動和產學研密切合作的創業實踐教學經費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創業實訓、實踐基地的建設力度,推動校內外創業教育教學資源的有效運行。
完善管理制度是創業教育實踐平臺順利運行的的前提。 高校應根據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學生學習階段性的特點,逐步建立涵蓋創業教育實踐各環節的教學管理制度,包括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創業實訓(實踐)基地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模式與運行機制、合作經費使用辦法等,出臺系列的創業教育實踐保障措施,理順各種關系,明確各方職責,規范教學管理,促進平臺融通。
健全監管評價體系是創業教育平臺得以有效發展的動力。 高校對照人才培養核心能力的目標要求,設立創業教育實踐各環節人才能力培養的考核標準,完善教學師資引入機制、教學質量考核機制和教學成果激勵機制,把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指導工作納入工作量,包括指導大學生創業實訓項目、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等,將考核結果與教師的晉級、評優等聯系起來;對于學生的評價考核主要是制定科學的學分體系,在學習的過程中考察其在各環節的參與情況、實踐能力以及從中收獲的感悟。
通過四個平臺的有機融合,結合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實踐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應用能力,提升其就業、創業的綜合素質,較好地縮短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距離,也為學校實踐教學的全面深化改革開啟良好的模式。
參考文獻:
[1]林立榮,構建高校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的理論與實踐探討,教育與職業,2012.11.
[2]曲秀琴,構建“多維度”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研究與實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新思維,科技創業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