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梅+扎西達娃+張艷萍+王琪
摘 ? 要:在目前建設跨學科和研究密集型大學的背景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為了將學校打造成一所世界頂尖大學,提出了2015“卓越五峰”戰略,即以可持續發展的地球、未來醫療保健、新創意媒體、新絲綢之路、創新亞洲為核心內容,實現在這五個學科領域再攀高峰的戰略。“卓越五峰”戰略的重要舉措和經驗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卓越五峰”戰略;國際合作
一、戰略背景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前身為南洋大學,于1955年由東南亞民間團體籌款創辦。1980年,南洋大學并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次年,南洋理工學院獨立出來與國立教育學院合并,在原南洋大學校址“云南園”上重建并升格為南洋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南洋理工”),開始了獨立發展之路。經過不懈努力,南洋理工從一所以工程學科為主的理工大學迅速發展為理工、商科、通訊與傳播、教育、人文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并重的世界一流大學。[1] [2]
南洋理工以卓越的學術和科研成果贏得了國際認可。 2011年7月,南洋理工同英國劍橋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共同獲得QS評級系統的5星級大學榮譽,在研究、就業能力、教學、基礎設施、國際化、創新、合作參與等涵蓋30個不同領域的學科內排名中獲得單指標星級評價,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中發展最快的大學之一[3]。2012年,南洋理工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全球最佳50所大學之一,在亞洲高校中綜合實力排名第6。從2011年到2014年,南洋理工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的位次逐年提升,從第74位上升到第58、47位,目前排在第41位。[4]
為了在高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發展,2011年,南洋理工利用已有優勢擬定了嶄新的“卓越五峰”戰略計劃,即在可持續發展的地球、未來醫療保健、新創意媒體、新絲綢之路和創新亞洲五個領域推進跨學科發展。該戰略的目標是在2015年將南洋理工打造成一所世界頂尖大學,在建設真正的跨學科和研究密集型大學的背景下,追求工程與科技領域的卓越成效,同時實現商務、人文、藝術和媒體學科的齊頭并進。[5]
二、內容概要
(一)可持續發展的地球
目前,有關能源、水資源和自然災害等影響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性問題亟待解決,尤其是日益急劇發展的城市化難題亟需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該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非常熱門。南洋理工恰逢其時,將可持續發展的地球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目前確認的一些構成因素已獲得了國際認可,吸引了8.3億美元的研究基金,而且聘請了眾多全球公認的頂尖科研專家。南洋理工有兩個國家級研究中心,一個是卓越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s of Excellence,RCE)——新加坡地球觀測研究所(Earth Observatory of Singapore,EOS),另一個是新加坡環境生命科學工程中心(Singapore Center on Environmental Life Sciences Engineering, SCELSE),這兩個中心都是美國零售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 NRF)和新加坡教育部聯合資助的。目前,南洋理工正在通過EOS和SCELSE推動一項關于地球環境科學的具有獨創性和突破性的研究型教育項目,其中SCELSE在為啟動生物膜研究項目準備實驗器材。
此外,南洋環境與水研究所(Nanyang Environment & Water Research Institute, NEWRI)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一體化環境和水研究機構之一,在生態系統領域內已有所發展。該研究所提供的生態系統支持多樣化高水平的環境與水方面的技術研究,并與工廠緊密聯系,提供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生教育。南洋理工能源研究所(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 NTU, ERI@N)是南洋理工首屈一指的能源研究機構,帶領研究人員研究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技術,為抵抗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南洋理工能源研究所一年內成立了4個中心,即可持續能源研究中心、海洋能源研究中心、太陽能和太陽能燃料中心、電動中心。同時,該研究所還實施了“大都市電動”研究項目,通過南洋理工-慕尼黑工業大學創新中心,利用慕尼黑工業大學在電動汽車和與奧迪、西門子合作方面的豐富經驗,率先研究克服新加坡和世界范圍內熱帶城市電動車輛的相關難題。災難風險管理協會(Institute of Catastrophe Risk Management,ICRM)通過建立模型和工具幫助政府和工廠分析地震、洪澇等災難的潛在損失,研究災難緩和風險管理策略。
(二)未來醫療保健
南洋理工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合作建立了新加坡第三所醫學院。由于得到李光前基金會1.5億美元的捐款,該醫院取名為李光前醫學院(Lee Kong Chian School of Medicine, LKCSoM)。再加上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南洋理工所得資金總計40億美元。
李光前醫學院的定位是滿足新加坡國民的醫療需求,并為新加坡的地方醫生提供學歷學習的機會。得益于帝國理工學院和李光前醫學院的通力合作,以及新加坡醫療部門作為主要股東的大力投入,李光前醫學院引進了帝國理工學院的世界級本科醫學課程。該課程設置是為了適應新加坡醫療體制,同時利用南洋理工在工程商務方面的核心優勢,其內容適用于新加坡新的五年本科醫學學位課程。
為了培養高級臨床醫生,擴大創新在醫療體系中的影響力,李光前醫學院將運用最新的教育模型和最佳案例進行醫學教學,并利用跨越醫藥和科技的研究能力改善醫療講演和實驗。除了增長學生的醫學知識,提高臨床技能和專業能力外,李光前醫學院也注重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如交際技能、終生學習能力、團隊合作和領導力。同時,工程學院(College of Engineering,COE)的醫療研究與教學進步為加強工程-醫療間的聯系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工程學院還為致力于醫學創新的工程師和內科醫生提供種子基金。
(三)新創意媒體
南洋理工雖然是重點工科大學,但其交際人文學院亦不甘落后。該學院將目標定位在新媒體研究與創新方面,并以參與國際新興媒體業發展為己任。南洋理工通過媒體創新協會建立了互動平臺,集合各種互動數字媒體(Interactive Digital Media,IDM),將學校的研究活動進行整合。目前,國家教育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NIE)正在將新媒體研究轉換成教育學習方法,這符合國家目前的轉型教育模式。
該領域已建立了兩個主要的國際合作機構。一是弗勞恩霍夫-南洋理工互動數字媒體中心,以強化學術和應用研究的翻譯聯系,并從新媒體中獲得商業利益。二是Being There實驗室,2011年1月由南洋理工、瑞典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分校和南卡羅萊納大學合作成立,旨在把遠程監控新媒體技術應用于工作、教學與學習中。另外,亞洲綜合新聞中心(Newsplex Asia)是南洋理工大學和世界報業與新聞出版商協會(WAN-IFRA,以下簡稱為“世界報業協會”)合作在南洋理工設立的,于2012年9月開始運作。該中心設在南洋理工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內,是世界報業協會在亞洲設立的第一個綜合新聞中心,旨在借鑒世界先進的新聞機構編輯部的運作方式。瞬息萬變的新聞媒體發展景象激勵著人們進行新媒體的創新發展。南洋理工將提供各種資源和場地,創造嶄新的、優良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和新聞媒體的專業人士以新鮮的、令人鼓舞的方式從事網絡媒體與新聞行業的學習與工作。這項合作也將為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的教授和研究員提供參加世界報業協會下屬的報業和新聞出版會議、研討會和研究報告會,以及進入世界報業協會全球聯絡網的機會。[6]
(四)新絲綢之路
南洋理工將新絲綢之路定位為鏈接東西方的重要知識樞紐。首先要加強與中國的聯系,同時擴大在印度、東南亞、中亞、西亞邊遠地區的教育研究及交流合作活動。其重點包括南洋公共行政中心2011年通過市長項目吸引的108位中國資深官員,其中廳級干部多達39人,是歷屆項目中廳級干部人數最多的一次。南洋理工與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中新天津生態城市管理委員會建立了合作關系,還與新加坡星橋公司一起在廣州知識城建立中新合資的創新研究基地。為加強與東盟和中東國家的來往,南洋理工的當代語言中心引進了阿拉伯語教學,現在還開設了越南語教學。
(五)創新亞洲
南洋理工與創業行動社群(Action Community for Entrepreneurship, ACE)聯合成為世界創業論壇(World Entrepreneurship Forum, WEF)的第三個創始人,該論壇以云集全球企業家而赫赫有名。作為成員之一,南洋理工也進入了全球創業社群,在全球創業重大事務中擁有了話語權。
2011年11月,南洋理工舉辦了世界創業論壇年會。這使新加坡成為亞洲第一個加入世界創業論壇的成員,也是亞洲第一個舉辦世界創業論壇年會的國家。南洋理工通過重建創新中心以鼓勵合作、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創新中心所在地包括四個露天創新實驗室、四個孵化辦公室、一個修葺一新的可容納108人的禮堂,還有新加坡首個創業咖啡屋。南洋理工的創新中心目前入住了南洋創新企業辦公室(Nanyang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Office, NIEO)和南洋理工風險投資公司。南洋理工自身的技術公司也為新創業公司,即環境科學工程公司,由系統公司(SysteMed Pte Ltd)和領英公司(TechBiz Xccelerator Pte Ltd)為其提供商業助力。隨著14個研發公司的成功起飛,憑借創新中心的全新設備,南洋創新企業辦公室有望加快推動南洋理工的創業步伐。
三、啟示
任何跨越式發展都不可一蹴而就,必須克服諸多挑戰。南洋理工“卓越五峰”戰略發展主要有以下特點:在科學研究上,注重與時俱進,將跨學科研究內容進行戰略布局;在人才培養上,搭建跨學科平臺培育多元人才,重視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外圍發展上,樹立全球服務意識,積極且有目的地進行國際合作;在籌集經費上,積極尋求多渠道經費來源。“卓越五峰”戰略舉措主要表現在多層次、多領域的國際深度合作中。
(一)與海外科研機構合作
南洋理工在開發重點研究、合作研究、海外研究與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自2009年4月全球理工院校聯盟(Global Alliance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成立以來,南洋理工與該聯盟一起探討了科技型大學在21世紀的作用,并交換了研究思路,提出聯合活動,以鼓勵合作院校的師生進行更多的互動往來。此外,南洋理工和慕尼黑工業大學在技能、電池材料、嵌入式系統、電動汽車技術、運輸和基礎設施領域一直保持深度的科研合作關系。2011年,為探究顯著的節能效果,南洋理工與奧地利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究如何將空調系統的冷卻水管道嵌入建筑物的墻壁內。2011年6月,南洋理工和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正式開始合作,啟動了一系列保護環境、有助于實現地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研究項目。
(二)與工業界科研機構合作
南洋理工在與工業研究實驗室合作和設施投入方面秉承無國界的宗旨。產學研結合促進了南洋理工科研實力的提升,滿足了新加坡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憑借在微電子機械系統和激光物理等強大的產業鏈和專業技術方面的優勢,2011年,南洋理工與維視公司(Microvision Inc)共同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發中心,以開發突破性的創新激光顯示、成像、移動電話、汽車和醫療應用等技術。此外,南洋理工大學與IBM建立了合作實驗室,集中解決有關水、運輸和能源方面的挑戰;與微軟和麥克唐納·迪特維利聯合有限公司(MacDonald Dettwiler and Associates Ltd.,MDA)合作,成立了亞洲第一個學校科技創新中心(STIC),專注于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課堂解決方案和產品,從而提高該地區的教育成果,為亞洲培養創新人才作出貢獻。
(三)與國家科研機構合作
國家科研院所和政府實驗室這些學術機構通常都有大型集中的研究項目。大學與這些機構的合作尤為重要。2011年4月20日,南洋理工與DSO國家實驗室合作,創建了新加坡首個空間微衛星(X-SAT)。2012年3月,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南洋理工聯合資助的亞洲消費者洞察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Asian Consumer Insight,ACI)成立[7]。該中心是前所未有的世界級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亞洲人的消費習慣。通過研究項目、教育課程以及同業界合作,該中心將根據亞洲消費者的需求、希望和喜好來協助企業創新品牌、產品和服務,協助各公司制訂開拓亞洲市場的戰略。
參考文獻:
[1]何崇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化辦學發展探析[J]. 文教資料,2010(8): 124-126.
[2]南洋理工大學. 學校概況[EB/OL]. http://www.ntu.edu.sg/chinese/aboutntu/ntuataglance/Pages/introduction.aspx, 2014-03-22.
[3]南洋理工大學. 學術亮點[EB/OL]. http://www.ntu.edu.sg/AboutNTU/Pages/AcademicHighlights.aspx/AboutNTU/Pages/AcademicHighlights.aspx, 2014-05-10.
[4]QS. 2011-2014 QS世界大學排名(200強)[EB/OL].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 2014-08-30.
[5]南洋理工大學. 南大2015計劃[EB/OL]. http://www.ntu.edu.sg/AboutNTU/Pages/Academic Highlights.aspx/AboutNTU/Pages/AcademicHighlights.aspx, 2014-01-11.
[6]南洋理工大學. 未來新聞編輯室培訓中心將在南洋理工成立[J].南洋理工電子月刊,2012(109).
[7]南洋理工大學. 研究亞洲人消費習慣的中心在南洋理工設立[J].南洋理工電子月刊,2012(109).
編輯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