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志超等
摘 要:農村社區化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趨勢。在新農村建設的偉大號召下,農村的面貌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建房屋,告別了原來參差不齊、零散的格局。新修公路,水泥道修到了每家門口,下雨天也不怕出門一腳泥。新修水利設施,告別了昔日的飲水難問題,農民不再每天為農活而忙碌了、空閑了,生活幸福起來了。然而新農村建設中修建的體育運動設施大多被閑置,未得到合理充分利用和維護,這和我們社會體育指導員積極的宣傳與引導有著密切的關系。該課題通過對上海市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完善與改進,為全面貫徹《全民健身條例》和積極落實體育總局關于印發《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規劃(2011—2015年)》通知的目標任務,認真實施《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推動農村群眾體育蓬勃發展,增強農民身體素質,提高農村群眾科學健身意識,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體育強市建設步伐,起到引領者的作用。以此為上海市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新農村 嘉定區各鎮 社會體育指導員 現狀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249-04
1 前言
1.1 文獻綜述
通過對全國體育院校的學報有關社會體育指導員等方面文章的閱讀,由此了解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狀,目前是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非常迅速,也是我國群眾體育蓬勃發展的中堅力量。從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規劃來看,如何發展和培養符合大眾需求的、與時俱進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仍然是研究者們進一步研究的課題。據有關資料顯示,1997年,全國只有6萬余人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其中國家級693人。到2001年,全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已達20余萬人,2003年底,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已達325502人,其中國家級2006人,一級29509人,二級10349人,三級190578人,但人均社會體育指導員約為1:3994。截止2004年底,其總數已達43萬人,預計到2010年,我國將會有一支60~65萬人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前人研究綜述如下:(1)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尚不完善。(2)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多質量低,其指導率較低。(3)社會體育指導員年齡結構不合理。(4)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水平偏低。(5)社會體育指導員分類不夠細致。但是針對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群眾的體育指導未作出相應的具體研究。
1.2 研究方法與對象
1.2.1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內容,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了大最的國內有關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文獻和法規性文件,并對資料進行歸納、篩選、提煉,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研究,提出自己的創新觀點和建議。
(2)問卷調查法。
該課題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在調查中,向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發放問卷450份;回收45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416份,有效率92.4%;向鍛煉群眾發放了450份問卷,回收426份,回收率96%,有效問卷398份,有效率88%。
(3)訪問調查法。
走訪嘉定區體育局與各鎮負責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的領導,了解嘉定區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基本情況和各級別的分布情況,確定調查問卷的發放對象。
(4)數理統計法。
對收集到的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學的整理,并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1.2.2 研究對象
該課題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上海市嘉定區各鎮具有國家認定資格的各等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
1.3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與分類
1.3.1 作用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群眾體育活動中從事運動技能傳授、健身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發展我國體育事業,增進市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作為群眾體育發展的關鍵環節,在社會體育發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歸納如下:使大眾學會科學體育鍛煉方法;引導體育鍛煉的興趣與意識;講解和示范正確的動作要領;負責體育保健指導及體質評價,并以科學的理論方法組織鍛煉;制定體育鍛煉計劃;做好群眾體育社團的管理工作;定期安排大眾化的體育鍛煉比賽等。
1.3.2 分類
社會體育指導員分為志愿性(公益性)和職業性兩種形式。技術等級稱號分為: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四個等級。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由國家體育總局審核批準;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由省市體育局審核批準;二級、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由區縣體育局審核批準。
2 后奧運時代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總體現況綜述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群眾體育工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全民健身條例》、深入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緊緊圍繞建設體育強國的奮斗目標,著力推動各級政府履行體育公共服務職能,牢牢把握籌備和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重大歷史機遇,全力唱響“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主題,取得了新的、令人矚目的發展和進步。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明顯增強,形式多樣的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28.2%,體育健身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健康生活方式;體育健身場地設施遍布于城鄉,數量和面積顯著增加,全國各類體育場地超過100萬個,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近35萬個、“全民健身路徑”26萬多條,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全民健身戶外營地、體育公園、健身廣場、健身步道等便民利民的健身設施遍布全國;各級政府全民健身領導機構日益健全,群眾性體育社會團體、健身活動站點、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逐年增加并日趨活躍,培訓和審批社會體育指導員達100萬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不斷壯大;以各級政府頒布實施的《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為突出標志的法規制度日益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建立。
3 嘉定區新農村建設的特點
3.1 新農村布局主要特點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針對我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明確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對我們黨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新形勢下加強“三農”工作、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舉措,充分反映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顯示了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堅定決心。
位于上海市的西北部嘉定區,古風悠遠,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水秀地靈,名勝眾多,人文薈萃。翻開近800年歷史,這里,風流人物輩出,精彩華章不斷,是江南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古到今,嘉定展現給世人的榮耀,并不是一瞬間的光彩,而是在不斷跨越和創新中勾畫出了日益奪目的光輝。由于新農村建設嘉定區政府原來的13個鄉鎮合并成了7個鎮,1個工業區,1個新區。
嘉定區新農村布局主要特點如下。
(1)現在各鎮主要以宅基地置換為依托,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周邊集中形成社區化。
(2)結合自身的實際,因地制宜,科學發展,選擇以毛橋村(全國農業游示范點和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作為試點,以“村容整潔”為切入點、以“農宅改造”為突破口,扎實、穩步、有序地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2 新農村(社區)健身點的布局情況
筆者通過實地調查,現在每個鎮都具備1~2個社區公共運動場;1個社區文化體育中心;社區下各村居委健身苑點與運動器材一應俱全;有的社區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和政府堅持“以人為本、重視民生”的執政理念,為群眾建設健身步道,讓群眾在健身的同時感受大自然的氣息。以上這些運動健身場所為嘉定區努力打造30 min體育生活圈,打下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4 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狀
4.1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及布局狀況
至2012年嘉定區7個鎮,2個區(嘉定工業區、菊園新區)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共2013名,其中國家級1名,一級18名,二級372名,三級1622名。一級占0.9%,二級占18.5%,三級占80.6% (見表1)。調查數據顯示嘉定區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在逐年的遞增而近些年有比較明顯的發展,總體級別與人數的分布比較正太,根據嘉定區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公告,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各鎮常住人口的比例都在1:600左右。從表1說明嘉定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數量和指導比例良好,有利于隊伍的持續發展。
4.2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結構
在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中,年齡結構(見表2)顯示中老年人(40歲以上)的比例要遠高于青年人(40歲以下)的比例,其中青年社會體育指導員僅僅占21.7%,中老年社會體育指導員占78.3%。青年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偏少不利于嘉定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優化,我們應該鼓勵大量的青年人參與體育指導,促進嘉定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年齡結構的良好發展趨勢。中老年社會體育指導員占了相當的比例,這與他們的健身意識;生活習慣;社會責任意識和當前我國社區人口老年化有著密切關系。
4.3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學歷狀況
筆者通過實地走訪各鎮負責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的領導,調查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學歷狀況,從表3統計結果顯示,嘉定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文化程度則普遍較低。至2012年其中研究生學歷者2人,占0.1%,本科學歷者261人,占13%,大專學歷者302人,占15%,高中學歷者486人,占24.1%,高中學歷以下者962人,占47.8%。在調查中發現受過體育專業教育者的指導員只占極少的一部分,這些人員大多數為在校和退休的體育教師為主,還不到5%,由于他們在校的工作與訓練比賽等原因,所以對群眾的指導次數和時間有限。而28%的高學歷(大專以上)指導員技能知識大部分來自大學期間的專項技能學習獲得;其它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通過長期鍛煉體會和網絡傳媒的影響獲得。因此,嘉定區有關部門要加強各種培訓以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能力,首先要依托群體中體育教師的資源優勢和高學歷者的學習優勢,定期授課,把正確規范的動作技能和有關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其它的指導員,通過相互間的交流和實踐運用,從而不斷提高指導質量及科學健身的意識。我們更要鼓勵更多的體育教師和曾經受過體育專業訓練的人員積極投入到社會體育指導員中。
4.4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狀況
4.4.1 指導員指導的目的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指導目的(見表4)依次是強身健體(81.2%),社會義務(57.9%),防病治病(38.2%),結交朋友(29.6%),其他(25.7%),經濟效益(12.5%),其他,如個人價值的體現、豐富生活內容、提高運動技能等。可見人們擔任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首要動機是自己的健康因素,即以身作則;在指導他人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的鍛煉。再者是指導員有較高的為社會大眾服務的覺悟,同時也明確指導員的職責和義務,意識到他們對推動全民健身;促進全民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4.4.2 指導的項目類型分布
調查結果顯示,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指導的項目主要依次為(見圖1):健身操類、排舞類、武術(簡化太極拳、太極劍、木蘭扇)、毽繩。從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項目分布可以看出那些傳統的健身項目是最受歡迎的,由于舞操類項目有娛樂性;觀賞性;易掌握;運動量小等特點,因此在群眾中有著深厚的基礎。如武術類等民族體育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需要傳播和發揚,但是在大力發展民族體育健身項目的同時應該加大推廣其它健身項目指導,讓群眾健身鍛煉的項目更豐富。例如:各村委健身苑點健身器材的正確使用,乒乓球;羽毛球基本技術動作的講解示范等。因為正確的動作可以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筆者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指導的項目比較單一,指導的項目往往就是自己經常鍛煉和擅長的類型,從而方便他們在群體中指導和加強此類健身隊伍的建設。
4.4.3 指導的對象狀況
從表5我們可以看出,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的對象以中老年為主。我們結合指導的項目類型分析其原因,不難發現,由于新農村建設,以前中老年人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忙于田間地頭,沒有固定的運動時間或根本不參與體育活動,而現在生活比較安定,閑暇時間也就多了,健康意識也增強了。因此通過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帶動和指導,經常在早晨和晚上一起結伴進行健身操;排舞等小運動量的鍛煉。中老年伴隨著動感的音樂來回味青春歲月,在舞蹈中享受自我忘卻煩惱。而職工、青年、學生由于工作與角色的不同,他們往往是在雙休日或晚上,自發的在社區公共運動場(收費)進行運動。對于他們的指導,筆者實際調查發現只局限于各鎮為了參加一些市民運動會,由于項目設置的要求,所以把他們集中起來進行短時間動作技能、比賽規則上的培訓。
4.4.4 指導的次數與時間分布情況
在問卷調查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周指導次數及每次指導時間的結果顯示(見表6),指導員的周出勤率主要集中在“1~2次”占43.5%和“3~4次”38.6%,每次指導時間都保持在30~60 min左右,以上數據說明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出勤率低,缺乏積極性,但是指導時間比較穩定。調查中發現健身操類、排舞類、武術類(太極拳)的指導率比較高,因為這類的體育指導員大多數為中老年同志,首先她們有指導時間;其次她們自身就喜歡此類運動;也是此類健身團中的一員,再者此類鍛煉不受場地的限制,所以相對而言她們的指導率高,經常在清晨或晚上帶動群眾一起健身。
4.5 嘉定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體制
4.5.1 嘉定區各街鎮體育干部現狀
體育干部應該宣傳、執行國家體育法律、法規和有關體育政策,貫徹落實上級文件精神、要求、任務和制訂社區體育工作發展計劃及相關規則。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郊區建設,促使體育工作要積極營造群眾體育生活化的優美環境,建設管理好體育健身苑點和設施,組織開展好“全民健身周”等群眾體育、健身活動,認真組隊參加市、區大型體育賽事和健身活動,舉辦好鎮運動會和各單項賽事,組織、指導好基層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同時也是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直接管理者。
筆者通過實地調查了嘉定區各街鎮體育干部共29名,其中研究生學歷者1人,占3.4%;大學學歷者20人,占69%;大專學歷者2人,占6.9%;高中學歷者4人,占13.8%;高中以下學歷者2人,占6.9%。而這些體育干部的年齡分布如下:青年人(40歲以下)18人,占62%;中老年(40歲以上)11人,占38%。從數據顯示,嘉定區各街鎮體育干部隊伍的綜合情況良好,學歷比較高以大學為主,年齡分布比較合理,以資深的中老年體育干部來帶動青年人一起做好社會體育指導與組織工作。年輕大學生有較強的自我學習能力,容易接納和吸取新鮮事物,因此對嘉定區各街鎮體育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發展;群眾體育的健康發展;基層體育賽事活動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5.2 體育指導員的培訓與繼續教育情況
目前嘉定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形式仍然比較單一,沒有授課內容制定與計劃,仍然采用集中授課的形式。在培訓模式上以“請進來”專家講座為主但授課時指導員的出勤率并不高,指導員的繼續教育情況不樂觀。所以筆者認為有關部門應認真研究和嘗試“走出去”的辦班模式,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積極探索“網絡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培訓模式,為遠程教育、終身學習提供方便。而單一的培訓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體育指導員提高的要求,我們應該形成集中理論授課,鍛煉技能項目的分批授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有規范的學習大綱;內容要實用,符合大眾的實際需要,技能類動作要領要精簡,讓群眾簡明易懂。筆者認為社會體育指導員自身也應該認識到繼續學習的重要性,不僅要積極參加社區街道組織的各種講座、培訓,還要各種途徑進行自學。
4.5.3 體育指導員的考評體系情況
(1)考評制度的完善。
筆者通過對體育局有關負責人的訪談得知,由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特殊性質,他們是無償的、志愿的,所以對他們的指導工作仍然缺乏相應的考評體制。結合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責任務,現在對嘉定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考評設計為:第一,通過測試的形式了解對參加培訓的人員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就是目前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專家培訓結束之后要參加的理論考試。第二,由管理者通過觀察或訪談的形式了解學員參加培訓之后,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對其行為的影響,學到的理論知識是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如社會體育指導員學習了科學的鍛煉方法,他們自己鍛煉或指導群眾鍛煉時是否正確規范的運用了這些技能知識。第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行為產生的具體影響,如讓更多的大眾積極參與到健身中來,科學合理的指導人們健身。第四,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宣傳工作的考評。①對基層領導的宣傳;②利用各種形式手段的宣傳(廣播,壁板,小冊子等);③組織一些影響大,群眾參與廣的活動來強化宣傳效果。對于完成以上考評要求,考核成績合格者,并且缺課不超過培訓時間的10%為培訓結業,發給培訓合格證書。
(2)獎懲機制的建立。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能力素質是在社會體育指導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實際工作本領,是工作態度、理論知識向實踐轉化的關鍵環節。他們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和文化需求,因此在體育指導員努力為社會付出的同時,應該加大對他們的獎勵,以此對他們指導工作的肯定。所以規定一定條件下獎勵與處罰的標準。可以用物質的獎勵和處罰,也可以是精神的獎勵和處罰。比如在企事業單位中,指導對象的數量與質量情況;指導對象參加體育鍛煉及比賽成績等情況良好的體育指導員進行經濟獎勵或表彰。那些指導積極性和指導業績差的予以批評與教育,對于給社會體育工作造成不良影響的予以降級或取消資格證書懲罰。通過走訪調查,現在嘉定區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獎勵主要以指導對象參加比賽的名次情況而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從而局限了指導對象,使社會體育過于競技化。但是如何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一定的處罰制度還有完全行動起來。
(3)管理制度的確立。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主管機構應加強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聯系,經常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并與社會體育指導員所在單位、社區(居委)、街道搞好協調,支持和幫助他們做好社會體育指導工作。在每年各地確定的時間內,社會體育指導員要到各區(鎮)體育主管部門進行注冊,并且要求指導員將日常的主要指導活動填入工作日志。
5 結論
(1)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各鎮常住人口的比例都在1:600,數量和指導比例高于體育總局關于印發《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規劃(2011年—2015年)》通知的目標任務中對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的要求,隊伍呈現每年遞增的趨勢。
(2)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以中老年(40歲以上)為主,符合當前我國社區人口老年化的現狀,同時豐富了老年人的健康生活。但是青年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偏少不利于嘉定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優化。
(3)嘉定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文化程度則普遍較低,這與中老年指導員在其中占了相當比例有著密切的聯系。
(4)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的動機明確,在自我健身的同時有著對社會的奉獻和服務意識。
(5)嘉定區各鎮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的項目偏向于傳統的健身類型(如:健身操,排舞,太極拳)而且指導率比較高,指導對象集中與中老年同志,其它項目的指導率不容樂觀。反映出嘉定區各鎮社會指導員指導項目類型比較單一,指導積極性不高,缺乏綜合指導能力。
(6)目前嘉定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形式仍然比較單一,以個級別集中授課為主。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繼續教育缺乏重視,沒有制定具體授課內容和相應教學計劃,缺乏相應的考評體制和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 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Z].北京:國家體委群體司,1995.
[2] 李相如,展更豪,林潔,等.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狀調查與研究[J].體育科學,2002,22(4):29-30.
[3]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42-49,201-211.
[4] 張雪蓮.我國市級體育社團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狀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1):10-11.
[5] 吳峰山,王東.社會體育指導員研究現狀回顧[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0(2):17-18,45.
[6] 戴儉慧,劉小平,羅時銘,等.英、德、美三國體育指導員制度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4):28-33.
[7] 劉秦.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綜述[J].山西體育科技,2012,32(2):13-15.
[8] 葉新鋼,張雪飛,徐漢朋.后奧運時代大眾體育生活化健身趨勢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9,31(2):14-15,24.
[9] 王慶慶.鄭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2(7):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