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爭
摘 要:在整個社會生活快節奏的今天,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社會也處于信息化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視網絡環境以及社會信息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準確預測和把握網絡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才能有效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建設和管理,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本文從社會信息化的內涵入手,進而深入闡述社會信息化給高校大學生帶來那些巨大的機遇,旨在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社會信息化 經濟全球化 市場經濟 高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255-02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逐步擺脫了貧窮落后的面貌,更是由于經濟全球化和體制市場化,我國的現代科學技術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綜合國力亦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其重要的標志之一就是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1 社會信息化的內涵
社會信息化,是指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傳輸手段的廣泛應用為基礎和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影響和改造社會生活方式與管理方式的過程。也就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設施把社會最基礎的資源——信息資源充分應用到社會各個領域的過程。信息化的主要目標是最大程度的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提高社會各個領域信息技術應用和開發信息資源的能力,為社會提供更好、更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促進全社會信息化。
世界各國對信息化的進程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積極的直接參與進去,早在1993年克林頓正式就任美國總統時便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英國擬投資570億美元,用10年時間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特別是進入到21世紀以來,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以人們難以想象的速度向前發展并融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每一個環節,揮之不去,信息化成為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共同趨勢。
2 社會信息化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2.1 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極端重要性凸顯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浪潮雨后春筍般興起的時代,各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愈演愈烈,除了科技,各國對人才的追逐也是步入白熱化階段,因為人們都明白人才的競爭在綜合國力中居于主導地位。中國不可避免的是一個人才大國,每年高校畢業生有幾百萬,并且年年呈遞增趨勢,估計這一趨勢還將繼續增長下去,但是如何將人力資源化為經濟資源,把這樣一個人才大國變成人才強國,是我們不得不思考和面對的一個問題。我們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專業技術知識的培養還要重視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正確理清并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凸顯出社會道德以及人的情感等精神因素構建的重要性。“在一個科學技術日益深入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世界里,教育不僅在傳播科學技術知識方面,而且在發展使人類掌握和利用這些知識的行為方面都應該發揮重大作用。教育還應該承擔的任務是:在作為方法的科學技術與作為人類生活及行動目的的價值觀之間建立平衡。”①在這么一個知識經濟勃興的時代,固然是需要一批能站在世界前列的高科技人才和經濟管理人才,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健康的培養,特別是面臨著西方“和平演變”策略的推進。縱是因為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我們才需要從“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高度出發,重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全面培養,為社會輸出一批“德智”雙修,具有國際視野、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高素質人才。
2.2 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國際視野拓寬
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拓展,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以更加開放、宏觀的角度去重新審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是90后,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本就比較前衛,80后基本上在社會力量中居于中堅地位,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關心時事和國家關系的變化,特別是當前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使各國間的聯系更頻繁密切,競爭也在加劇,這自然而然喚醒了大學生的國際意識、競爭意識、進取意識。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方國家既想從中國獲取更大利益又懼怕中國的崛起影響其經濟霸主地位,企圖利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便利,逐步將他們的享樂主義、英雄主義、個人主義通過隱蔽的方式滲透給中國,實現其“西化”“分化”中國的政治圖謀。這些現象都強烈激發了大學生的國家主權意識、民族認同感和歷史使命感,為高校更好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意識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僅僅從傳統的本國文化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以更寬闊的視野和更博大的情懷去容納萬象,在繼承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汲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和先進經驗,在世界視野中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2.3 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更好載體
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推力,還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新的載體。互聯網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外興起的“第四媒體”與傳統媒介相比,顯示了自己的許多特點和優勢。
一是傳播方式的交互性。在網絡上,傳播者和受眾可以通過電子郵件、QQ、微信、BBS進行及時溝通,使信息得到反饋,在一個全新的層面上實現了受眾對信息傳播的全過程參與。二是傳播手段多媒體化。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實現了文字、圖畫、聲音、視頻等功能的整合。如今大多高校上課都使用了多媒體,可以為學生呈現出圖文并茂的人機交互方式和演示、游戲、協商討論等多種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上課的趣味性和主動性,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醫學上復雜的人體組織結構僅憑說還是難以讓學生接受,如果做成三維的在多媒體上播放,學生們可能就會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三是傳播空間全球化。目前,網絡的延伸使狹隘的教育空間變成了開放性、立體化的教育空間,學生們可以在網絡上接受其他高校,甚至是享受到國外名牌高校的教育資源,比如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家長也可以通過網絡和老師保持聯系,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到家校結合,共同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四是開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陣地。現在各高校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網站、校園網等,利用網站發布學校的重要信息,許多高校還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這些專題網站集成了各個學科、各種媒體、各位專家的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網絡上進行咨詢,并及時反饋意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這個網絡平臺上可以實現平等的雙向交流,有利于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endprint
3 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把握好社會信息化帶來的機遇
3.1 打造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將“以人為本”理念貫徹于教學中
“以人為本”理念適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具體表現形式卻各不相同,因此必須要把它同各個領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以人為本”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強調人事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可是現實中,許多高校違背了這個宗旨,或許沒有違背可是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也逐漸偏離了教育的根本目的——素質教育。注重大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忽略了人文素養、道德素養的培育。可能有的人會嗤之以鼻,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沒什么用,對將來找工作幫助不大,不能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孰不知“德”帶來的效益貫穿我們的終身,是不能用物質來衡量的。專業技術的培養求真求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求善求美,從根本上來說,專業技術的教育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技術、科研能力的人才,將知識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從價值論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為人才的培養和科技的進步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價值導向作用。如果大學生僅僅具有技術、科學精神,而不具備人文精神和政治素養,那么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即所謂的高科技犯罪,如黑客、提煉毒品等扭曲行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們就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中,時刻注意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育,把專業知識和人文、政治素養統一起來,強調人文、政治的首位效應,讓大學生充分沐浴在社會民族文化中,受民族文化熏陶的同時煥發出他們內在的精神動力,借此矯正他們的心理問題。更重的是可以用理性的思維來指導他們的學習行為、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在社會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理念中尋求并保持一種平衡,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高素質大學生人才。
3.2 打造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正如前文所述,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催生了網絡傳媒的發展,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滋生了一些問題,那么如何把握運用好既有的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要反復思考并付出行動的問題。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抵制網絡有害信息的侵蝕。網絡信息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拓展了大學生的認識視野。然而,網絡信息常常良莠不分,一些不健康的、虛假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內容也隨處可見,比如:黃色網站、“宗教”網站的存在等。大學生接觸社會不多,對信息的選擇和過濾能力較差,鑒別能力不強,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導致其主流意識形態的碎片化。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通過技術手段,如防火墻技術、安全認證技術等來提高網絡監控和管理的水平,防止不良信息的傳播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可以設立校園紅色局域網站,加大網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力度。由于9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喜歡關注國家大政方針、時政、國際關系等新東西,因此,學校可以投其所好,在局域網上放一些這方面的內容,最好局域網免費,這樣更容易吸引大學生來觀看、了解,也可放一些客觀評價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東西,讓大學生自己了解,自己做判斷。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也可利用網絡這一便利條件學習新知識,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努力增加知識的儲備量,提高自己。比如最近流行的“慕課”(MOOCs)就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社會各界人士均可在線學習。
綜上所述,社會信息化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便利尚有其它,關鍵是看教育者怎么把握利弊,去除糟粕,為我所用,用到教學上,用到學生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針對性,筑牢抵御西方文化滲透的思想防線。
參考文獻
[1] 駱郁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徐建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
[3] 王學儉,劉強.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民出版社,2012.
注釋
①(伊朗)S.拉守塞克,(羅馬尼亞)G.維迪努.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