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鑫梅
[摘 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主要方法有指定目標、信任學生、培養責任意識、磨煉堅強的意志及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反思等。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讓他們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為終生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激發 主體意識 培養 習慣 信任 磨煉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6-090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是什么?往單方面講,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由此看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教師信心百倍地走進課堂,充滿激情地講授早已準備好的內容,但學生卻心不在焉,更無人應答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教師只好草草完成教學任務后,便匆匆下課。我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與講、學生的學與思相互分離,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那么,作為教師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意識呢?下面,我從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培養良好行為習慣這一角度,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指定目標
俗話說,做事沒計劃,盲人騎瞎馬。因此,我在給學生發成長卡時,除了指導學生怎樣使用成長卡外,還著重指導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這樣學生在往后的學習過程中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我還讓學生把目標細化,分階段實現。每周五,我都會專門抽一節課讓學生對照計劃進行反思,讓他們及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調整狀態,爭取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朝著下一階段的目標快速邁進。
二、信任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給學生以勞動的歡樂,取得成績的歡樂,喚醒隱藏在他們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這是教育工作的一條金科玉律。”由此可見,學生非常需要教師的信任,他們需要鼓勵和表揚,需要成功的體驗來獲得前進的動力和樹立繼續努力的信心。所以,在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時,教師多一些真摯誠懇的信任與激勵,少一些高高在上的數落與說教,會使學生對自我教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充滿信心,從而主觀能動地去規范自己的言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前,我總是認為對學生管得越多越細,就越是對學生負責任的表現,但最后卻收效甚微。一旦沒有了教師的督促,學生就會受到各種壞榜樣、壞習慣的影響而犯錯誤,故態萌發,極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所以,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充分相信學生,在細節中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讓自覺和自主這兩種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植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當中。
三、培養責任意識
當今社會,在不同場合或環境我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履行著不同的責任。因此,學生應從小樹立責任意識,自覺用責任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想方設法地完成自己的任務。為此,我專門召開“關愛與責任”主題班會,在班級里開展“對班級負責,對家庭負責,對自己負責”等一系列活動;把教室、清潔區等地方的衛生管理實行“個人包干制”,使學生樹立責任意識。經過不斷的努力,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主動交作業的學生多了,主動為校園撿落葉、紙屑的人多了,自覺在教室里安靜自習的人更多了……班里涌現了一件件充滿關愛與責任的事跡。
四、磨煉堅強的意志
在人生漫長的征途中,有鮮花和大道,也有荊棘和坎坷。古今中外,凡成功者無一例外,都是意志堅強的人。對于小學生而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改掉不良的習慣,更要具備堅忍的意志品格。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積累克服困難和戰勝自我的信心與勇氣。例如,我班在作文課上有個規定:學生應當堂完成作文,并在老師檢查合格后才能離開教室。剛開始實行這個規定時,有三個學生由于平時拖拉慣了,沒能按時寫完。我趁機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并以其他同學的作文為示范,讓他們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及時改進和完善。漸漸地,他們也能及時完成作文,這令他們很開心。我對他們說:“知道自己為什么這么高興嗎?這是因為你們戰勝了自己,改正了自己的不足。老師希望你們以后發現自己的不足時,也要勇敢地去克服,磨煉自己的意志,逐漸地完善自我,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五、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
反思是一種能力,也是學生應該具有的行為習慣。一個人如果能經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作出恰當的評價,發揚優點,糾正和彌補不足,不僅能使自己以后少犯錯誤,還可以提高自我教育的境界。陶行知有言:“德育,重在自治。最好的教育,如果沒有受教育者的自身努力,也是不會有好的效果。”所以,讓學生學會自我認識,養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
總之,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態度,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自己的終生發展奠基,去收獲一個美好的未來!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