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玲
摘要:農村人力資本的形成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著。基于河南省1995—2012年人力資本投資、物質資本投資的數據,利用經典的生產函數檢驗其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得出結論:目前,人力資本投資在河南省經濟總量增長中的作用小于物質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小于物質資本,原因在于河南省農村人力資本總投資水平偏低,依靠人力資本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還未形成。因此,在歸納總結實證結果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力資本;經濟增長;實證分析;人力資本投資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1-0466-03
20世紀60年代,西奧多·W·舒爾茨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投資是通過對人的生產、教育、在職培訓、衛生保健、遷移的一定投入,使勞動者的質量有所改善,并最終使勞動產出增加的一種投資行為。他通過對二戰后美國農業生產增長原因的分析,認為美國農業的增長僅有20%是由物質資本投入引起的,而教育、科技的投入起到了80%的作用[1]。因此,“人力資本”被納入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并得到了不斷充實和發展,其中有不少學者利用計量工具論證了農村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張艷華等將人力資本引入C-D生產函數,證明了農村人力資本投入對于產出具有正向的關系,并從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其貢獻率較低的原因[2]。李永寧驗證了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增長緩慢會影響經濟增長的利用效率[3]。李勛來等通過我國農村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認為物質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而勞動力投入與人力資本貢獻率相對較小[4]。可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的正向關系是存在的[5]。本研究以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為基礎,借鑒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利用Eviews6.0軟件對河南省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驗證,分析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中的問題所在,為人力資本偏向性制度的設計提供思路。
1模型構建與數據來源
1.1模型的構建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給出了勞動力與物質資本對于產出的貢獻。如果把人力資本投資加進去,相應的生產函數形式為:
Yt=AKtαLtβHtγetε。
式中:A為綜合技術水平、Yt為t期的總產出,Kt為固定資本投入,Lt為勞動力投入,Ht為人力資本投入,t為時間,et表示除了上述變量以外有可能對Y產生影響的綜合因素。α、β、γ分別表示資本產出彈性、勞動產出彈性、人力資本產出彈性,ε為隨機誤差。
由于不能直接對非線性函數進行估計,為了避免時間序列數據的異方差問題,把上面的函數兩邊取對數:
lnY=lnA+αlnK+βlnL+γlnH+ε。
1.2指標的選取
按照舒爾茨的理論,將人力資本投資分為正規教育、醫療保健、培訓、遷移投資4個方面。但是由于培訓主要來源于政府支出和企業投資,單純農民的投資很少,并且形式多樣,很難獲取具體數據,因此予以忽略。研究中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僅從農戶投資的角度進行分析,選擇農民文化、教育、娛樂用品作為教育投資指標,醫療保健作為健康投資指標,交通和通訊作為遷移投資,3者的和乘以鄉村人口數量,利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折算,確定實際人力資本投資總額,用H表示。物質資本投資用非農戶和農戶完成的農村固定資本投資總額來衡量,用K表示,用GDP物價指數平減1995年數據得到真實的數據。由于統計年鑒中沒有農村經濟增長的數據,借鑒熊啟來(1999)估計的方法來計算河南省農村實際GDP,以該GDP值作為被解釋變量。數據來源于1996—2013年各期《河南省統計年鑒》《河南省調查年鑒》,數據結果見表1。
1.3數據分析
1.3.1人力資本投資總量持續增長
從表1中可以看出,人力資本實際總投資持續增加,從1995年的86.9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313.7億元,增加了近3倍,年實際增長率11.7%;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也從1995年的12.38%,增加到2012年的26.59%。由此可見,隨著農村經濟實力的增強,人力資本投資水平也在穩步增加。
1.3.2各項投資所占的比重變化趨勢不一
從表1還可以看出,人均教育、醫療、遷移投資都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但2003年以后,遷移投資出現了較快的增長勢頭,增幅明顯快于教育和醫療保健支出。原因在于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不足,與工業品等其他產品相比缺乏市場價格優勢,相同數量的土地和資金從事農業生產所能獲得的收益遠遠少于其他產業,農業比較收益下降,農民被城市高額待遇所吸引,外出打工人員逐漸增多,促進了遷移投資的增加。由于新型農村醫療合作的普及使得健康投資2009年以后增長快于教育投資,但是農民保健意識以及對醫療的渴求相對較弱,因此增速較低。
2實證分析
2.1單位根檢驗
為了避免時間序列數據的偽回歸,需要對于各指標的平穩性進行檢驗。采用ADF檢驗法對序列進行檢驗,原始數據只有k是平穩的,其他各變量都是不平穩的,經過差分變化后數據都是平穩的。通過E-G兩步法對各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后,發現各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是存在的(表2),因此可以建立回歸方程進行計量分析。
[FK(W7][HT6H][STHZ]表2模型中各變量的平穩性檢驗[HTSS][STBZ]
[HJ*5][BG(!][BHDFG1*2,WK5,WK7。2,WK8。2,WK20,WK5W]變量結論變量(d)ADF檢驗值P值檢驗形式(c,t,k)結論
lnL不平穩lnL(2)-6.7122100.0015(-0.088715,0.005928,3)平穩
lnH不平穩lnH(1)-5.0774990.0065(0.036191,0.09726,1)平穩
lnY不平穩lnY(1)-4.0843380.0293*(0.078933,0.000503,1)平穩[BG)F]
注:(1)檢驗行中,C為常數項,t為趨勢項(0表示對此影響不存在),k為滯后階數;(2)標量括號中的d表示變量的差分階數;(3)無*號表示1%的臨界水平,*表示5%的臨界水平。[FK)]
2.2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整個方程解釋了經濟增長變動總量的93.07%,說明方程的顯著性是存在的。從各要素的產出彈性可以看出,固定資本每增加1%,GDP將會增加0.49%;人力資本投資每增加1%,GDP將會增加0.28%;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增加1%,GDP將增加0.44%,可見,河南省農村經濟增長主要是靠物質資本投資與勞動力存量的增加帶來的,人力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偏低。相關研究也表明,只有當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大于0.45時,人力資本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巨大拉動作用才能凸顯,因此這預示著河南省依靠人力資本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很大。
3結論
人力資本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代表人力資本作為直接投入要素對GDP增長率的貢獻。GDP的增長總是伴隨著人均資本存量的快速增加,中國過去20年的制度安排是一種資本偏向型的制度,曾有力地克服了資本的瓶頸,促進了農村經濟高增長[6]。但是,隨著相對的生產要素稟賦發生變化,單純注重物質資本積累為導向的物質資本偏向型制度,已經使得河南省農村經濟越來越偏離可持續增長的道路。表3結果亦顯示,物質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2%,遠遠高于人力資本的作用,說明河南省農村經濟增長中主要還是物質資本拉動型,真正靠人力資本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還沒有形成。這可能是由于農業比較收益低下,高素質人才大量流出,形成了農業發展的瓶頸;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導致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低,人力資源總量遞減加重;另外由于教育、醫療的回報慢,政府對于農村教育、醫療保險、健康的等民生領域的公共投入遠低于城市水平,導致了人力資本總體投資水平過低,從而使人口流動的外部效應流向城市,而成本卻附加在農村。
4政策建議
人力資本投資對于農村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為了適應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人力資本積累”帶動“物質要素生產率”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防止資本邊際報酬率下降階段過早出現,提出以下建議:
4.1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力度,提高人口素質
一元回歸方程的實證結果顯示,個人教育投資的收入彈性為1.074,健康投資的收入彈性為1.539,均大于1,說明提高人口素質可大大提高經濟增幅。農村GDP的增長、農民收入的提高,又是人力資本支出不斷充實的保障[7]。正如十八大《決定》中提出的,要適應農村老齡化的結構變化,加大公共財政、企業、個人對于農村醫療、教育的投資力度,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以新型農村社會保險為核心的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公共衛生制度;健全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體系,加快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倡優生優育,促進農村人口素質的普遍提高;進行勞動力流動機制的制度創新,完善農村人才市場的助推作用,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人力資本投資與利用的結合,對于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2加大教育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力度,推動教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研究表明,在發達國家,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為6%~7%,而河南省農村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遠遠不夠,因此,要使農村教育成為人力資本投資和積累的基礎,就要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覆蓋力度,改善教育投資結構,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其次,深化農村職業教育改革,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機制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推廣科學技術的實用人才;最后,加大農村培訓投資力度,構建農村成人教育體系,培養農村經濟發展急需人才,加快人力資本的形成,改善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價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3戶籍與人口制度改革,增加農村人力資本積累
戶籍制度改革在短期將帶來勞動參與率的提高,在中期將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積累率,提升人力資本投資的預期回報率,從而激發農民工內生的教育、培訓、健康的需求。同時,開放農村二胎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農村長期人口結構,降低老齡化的風險,對于改善長期農村人力資源存量,確保農村發展的后繼力量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崔姹,孫文生.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發展水平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209-212.
[2]張艷華,劉力.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村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8):61-65.
[3]李永寧.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人力資本利用效率的相關性分析——以江蘇淮安為例[J].農業經濟,2009(3):44-46.
[4]李勛來.農村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3(4):54-57.
[5]包迪鴻,盛樂.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實證研究與分析[J].商業研究,2005(8):24-28.
[6]胡宗義,張杰.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作用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1):85-88.
[7]張文俊,竇學誠.農村家庭人力資本投資動態分析——以河南農村為例[J].農村經濟,2010(1):101-104.
lnY不平穩lnY(1)-4.0843380.0293*(0.078933,0.000503,1)平穩[BG)F]
注:(1)檢驗行中,C為常數項,t為趨勢項(0表示對此影響不存在),k為滯后階數;(2)標量括號中的d表示變量的差分階數;(3)無*號表示1%的臨界水平,*表示5%的臨界水平。[FK)]
2.2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整個方程解釋了經濟增長變動總量的93.07%,說明方程的顯著性是存在的。從各要素的產出彈性可以看出,固定資本每增加1%,GDP將會增加0.49%;人力資本投資每增加1%,GDP將會增加0.28%;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增加1%,GDP將增加0.44%,可見,河南省農村經濟增長主要是靠物質資本投資與勞動力存量的增加帶來的,人力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偏低。相關研究也表明,只有當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大于0.45時,人力資本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巨大拉動作用才能凸顯,因此這預示著河南省依靠人力資本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很大。
3結論
人力資本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代表人力資本作為直接投入要素對GDP增長率的貢獻。GDP的增長總是伴隨著人均資本存量的快速增加,中國過去20年的制度安排是一種資本偏向型的制度,曾有力地克服了資本的瓶頸,促進了農村經濟高增長[6]。但是,隨著相對的生產要素稟賦發生變化,單純注重物質資本積累為導向的物質資本偏向型制度,已經使得河南省農村經濟越來越偏離可持續增長的道路。表3結果亦顯示,物質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2%,遠遠高于人力資本的作用,說明河南省農村經濟增長中主要還是物質資本拉動型,真正靠人力資本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還沒有形成。這可能是由于農業比較收益低下,高素質人才大量流出,形成了農業發展的瓶頸;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導致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低,人力資源總量遞減加重;另外由于教育、醫療的回報慢,政府對于農村教育、醫療保險、健康的等民生領域的公共投入遠低于城市水平,導致了人力資本總體投資水平過低,從而使人口流動的外部效應流向城市,而成本卻附加在農村。
4政策建議
人力資本投資對于農村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為了適應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人力資本積累”帶動“物質要素生產率”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防止資本邊際報酬率下降階段過早出現,提出以下建議:
4.1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力度,提高人口素質
一元回歸方程的實證結果顯示,個人教育投資的收入彈性為1.074,健康投資的收入彈性為1.539,均大于1,說明提高人口素質可大大提高經濟增幅。農村GDP的增長、農民收入的提高,又是人力資本支出不斷充實的保障[7]。正如十八大《決定》中提出的,要適應農村老齡化的結構變化,加大公共財政、企業、個人對于農村醫療、教育的投資力度,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以新型農村社會保險為核心的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公共衛生制度;健全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體系,加快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倡優生優育,促進農村人口素質的普遍提高;進行勞動力流動機制的制度創新,完善農村人才市場的助推作用,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人力資本投資與利用的結合,對于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2加大教育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力度,推動教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研究表明,在發達國家,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為6%~7%,而河南省農村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遠遠不夠,因此,要使農村教育成為人力資本投資和積累的基礎,就要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覆蓋力度,改善教育投資結構,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其次,深化農村職業教育改革,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機制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推廣科學技術的實用人才;最后,加大農村培訓投資力度,構建農村成人教育體系,培養農村經濟發展急需人才,加快人力資本的形成,改善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價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3戶籍與人口制度改革,增加農村人力資本積累
戶籍制度改革在短期將帶來勞動參與率的提高,在中期將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積累率,提升人力資本投資的預期回報率,從而激發農民工內生的教育、培訓、健康的需求。同時,開放農村二胎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農村長期人口結構,降低老齡化的風險,對于改善長期農村人力資源存量,確保農村發展的后繼力量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崔姹,孫文生.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發展水平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209-212.
[2]張艷華,劉力.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村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8):61-65.
[3]李永寧.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人力資本利用效率的相關性分析——以江蘇淮安為例[J].農業經濟,2009(3):44-46.
[4]李勛來.農村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3(4):54-57.
[5]包迪鴻,盛樂.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實證研究與分析[J].商業研究,2005(8):24-28.
[6]胡宗義,張杰.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作用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1):85-88.
[7]張文俊,竇學誠.農村家庭人力資本投資動態分析——以河南農村為例[J].農村經濟,2010(1):101-104.
lnY不平穩lnY(1)-4.0843380.0293*(0.078933,0.000503,1)平穩[BG)F]
注:(1)檢驗行中,C為常數項,t為趨勢項(0表示對此影響不存在),k為滯后階數;(2)標量括號中的d表示變量的差分階數;(3)無*號表示1%的臨界水平,*表示5%的臨界水平。[FK)]
2.2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整個方程解釋了經濟增長變動總量的93.07%,說明方程的顯著性是存在的。從各要素的產出彈性可以看出,固定資本每增加1%,GDP將會增加0.49%;人力資本投資每增加1%,GDP將會增加0.28%;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增加1%,GDP將增加0.44%,可見,河南省農村經濟增長主要是靠物質資本投資與勞動力存量的增加帶來的,人力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偏低。相關研究也表明,只有當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大于0.45時,人力資本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巨大拉動作用才能凸顯,因此這預示著河南省依靠人力資本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很大。
3結論
人力資本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代表人力資本作為直接投入要素對GDP增長率的貢獻。GDP的增長總是伴隨著人均資本存量的快速增加,中國過去20年的制度安排是一種資本偏向型的制度,曾有力地克服了資本的瓶頸,促進了農村經濟高增長[6]。但是,隨著相對的生產要素稟賦發生變化,單純注重物質資本積累為導向的物質資本偏向型制度,已經使得河南省農村經濟越來越偏離可持續增長的道路。表3結果亦顯示,物質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2%,遠遠高于人力資本的作用,說明河南省農村經濟增長中主要還是物質資本拉動型,真正靠人力資本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還沒有形成。這可能是由于農業比較收益低下,高素質人才大量流出,形成了農業發展的瓶頸;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導致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低,人力資源總量遞減加重;另外由于教育、醫療的回報慢,政府對于農村教育、醫療保險、健康的等民生領域的公共投入遠低于城市水平,導致了人力資本總體投資水平過低,從而使人口流動的外部效應流向城市,而成本卻附加在農村。
4政策建議
人力資本投資對于農村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為了適應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人力資本積累”帶動“物質要素生產率”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防止資本邊際報酬率下降階段過早出現,提出以下建議:
4.1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力度,提高人口素質
一元回歸方程的實證結果顯示,個人教育投資的收入彈性為1.074,健康投資的收入彈性為1.539,均大于1,說明提高人口素質可大大提高經濟增幅。農村GDP的增長、農民收入的提高,又是人力資本支出不斷充實的保障[7]。正如十八大《決定》中提出的,要適應農村老齡化的結構變化,加大公共財政、企業、個人對于農村醫療、教育的投資力度,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以新型農村社會保險為核心的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公共衛生制度;健全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體系,加快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倡優生優育,促進農村人口素質的普遍提高;進行勞動力流動機制的制度創新,完善農村人才市場的助推作用,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人力資本投資與利用的結合,對于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2加大教育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力度,推動教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研究表明,在發達國家,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為6%~7%,而河南省農村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遠遠不夠,因此,要使農村教育成為人力資本投資和積累的基礎,就要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覆蓋力度,改善教育投資結構,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其次,深化農村職業教育改革,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機制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推廣科學技術的實用人才;最后,加大農村培訓投資力度,構建農村成人教育體系,培養農村經濟發展急需人才,加快人力資本的形成,改善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價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3戶籍與人口制度改革,增加農村人力資本積累
戶籍制度改革在短期將帶來勞動參與率的提高,在中期將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積累率,提升人力資本投資的預期回報率,從而激發農民工內生的教育、培訓、健康的需求。同時,開放農村二胎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農村長期人口結構,降低老齡化的風險,對于改善長期農村人力資源存量,確保農村發展的后繼力量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崔姹,孫文生.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發展水平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209-212.
[2]張艷華,劉力.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村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8):61-65.
[3]李永寧.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人力資本利用效率的相關性分析——以江蘇淮安為例[J].農業經濟,2009(3):44-46.
[4]李勛來.農村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3(4):54-57.
[5]包迪鴻,盛樂.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實證研究與分析[J].商業研究,2005(8):24-28.
[6]胡宗義,張杰.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作用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1):85-88.
[7]張文俊,竇學誠.農村家庭人力資本投資動態分析——以河南農村為例[J].農村經濟,2010(1):101-104.